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霍乱毒素(CTx)促进成年金黄地鼠视神经远端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轴突再生与c-Jun的表达关系。方法远端切断视神经并对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玻璃体内注射CTx及/或植入小段坐骨神经分支(SN)。动物随机分为AG CTx组;AG SN组;AG SN CTx组,各组动物分别存活4W,用荧光金(FG)逆行标记和c-J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轴突再生的RGCs内c-Jun表达情况。结果再生RGCs内有c-Jun蛋白表达,玻璃体内给予CTx或植入SN组RGCs表达c-Jun的再生RGCs分别为35·8±9·57和32·2±7·25个,约占其再生总数的94%及9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Tx与SN联用组c-Jun阳性再生的RGCs为150·2±43·92个,占再生总数的97%,与前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远端切断后约90%以上的再生RGCs有c-Jun表达,提示c-Jun表达与视神经远端受损后节细胞轴突再生密切相关,CTx及外周神经对RGCs轴突再生及c-Jun表达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金黄地鼠视神经切断并缝接坐骨神经的再生实验模型,玻璃体内注射IBMX或/和CPT-cAMP,荧光金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结合P物质免疫荧光组化双标法,研究外周神经缝接于视神经断端能否促进P物质阳性的视网膜节细胞(RGCs)再生及IBMX或/和CPT-cAMP处理对其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①术后四周,对照AG组每个视网膜 再生RGCs数1329±104,双标细胞平均数为45±5,占再生RGCs总数的3.4%;②AG+IBMX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2099±419,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119±22,占再生RGCs总数的6.55%;③AG+cAMP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2048±133,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127±37,占再生RGCs总数的6.15%;④AG+IB-MX+cAMP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4370±487,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339±72,占再生RGCs总数的7.98%,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成年哺乳动物P物质阳性RGCs能再生,玻璃体内注射IBMX或/和CPT-cAMP可以促进该类RGCs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成年金黄地鼠视神经远端切断后再生视网膜节细胞 (RGCs)Bcl 2的表达与再生的关系。方法 远端切断视神经并对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 ,玻璃体内注射CTx及 /或植入小段坐骨神经分支 (SN)。动物随机分为AG +CTx组 ;AG +SN组 ;AG +SN +CTx组 ,各组动物分别存活 4W ,用粒蓝 (GB)逆行标记和Bcl 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再生的RGCs和Bcl 2表达。结果 再生RGCs胞质内有Bcl 2蛋白表达 ,玻璃体内给予CTx或植入SN组表达Bcl 2的再生RGCs分别为 32 2± 4 71和 2 9 4± 3 75个 ,约占其再生总数的 82 5 0 %及 80 96 %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Tx与SN联用组Bcl 2阳性再生的RGCs为 15 1 8± 35 6 9个 ,占再生总数的 91 2 2 % ,与前两组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视神经远端切断后约 80 %的再生RGCs有Bcl 2表达 ,提示Bcl 2表达可能与节细胞再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了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电生理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正常状态下独特的生理功能,对于从细胞功能学角度阐明青光眼等视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应用,有关RGCs电压门控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以及一些神经调质对这些通道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微量显微注射法,在金鱼视网膜的背侧用亲脂类荧光染料DiI标记少量神经节细胞,通过顺行标记研究了视神经再生过程中视网膜顶盖投射的精确化过程。在损伤视神经后的不同时期观察了再生视神经纤维在顶盖整装片上的分布。在再生早期它们以超出正常的途径由背腹两侧进入顶盖,广泛分布。但其中大部分仍分布于顶盖腹侧的靶区。在再生晚期通过精确化,重建如正常鱼一样精确的视网膜顶盖投射。这个精确化过程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再生于顶盖错误区域的再生视神经纤维的消失;(2)再生早期视神经纤维主干上生长的侧部分支的消失;(3)到达靶区的再生视神经纤维形成重迭的终末分支。由以上结果推测,顶盖中可能存在两类不同的因子:一类是普通诱向因子,存在于整个顶盖中,它在再生早期引导再生的视神经纤维长入顶盖。另一类是神经营养因子,它具区域特异性,在再生晚期引导视神经纤维到达顶盖靶区,形成精确的视网膜顶盖投射。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鱼类和两栖类的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再生的能力。已知在损伤视神经后,对与视神经纤维直接相连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分布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视神经再生过程中细胞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示踪方法和其它技术的发展,结合光镜和电镜,它们仅对神经细胞末梢的精细结构和神经细胞间突触连接构筑等研究较准确详实,但对视网膜神经节细  相似文献   

7.
用示踪技术研究视神经再生细胞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和两栖类成年动物的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的一部分(来源于胚胎的神经管),已被电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实验证明具有再生的能力。当其视神经被损伤后,经过3至6个  相似文献   

8.
金鱼再生的视神经在顶盖投射精确化的DiI顺行标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微量显微注射法,在金鱼视网膜的背侧用亲脂类荧光染料DiI标记水量神经节细胞,通过顺行标记研究了视神经再生过程中视网膜顶盖投射的精确化过程。在损伤视神经后的不同时期观察了再生视神经纤维在顶盖整装片上的分布。在再生早期它们以超出正常的途径由背腹两侧进入顶盖,广泛分布。但其中大部分仍分布于顶盖腹侧的靶区。在再生晚期通过精确化,重建如正常鱼一精确的视网面盖投射。这个精确化过程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移植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对家猫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标准化家猫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建立右眼视神经夹伤家猫模型,然后将其分为以下四组:(1)A组:右眼BMSCs注射移植组,玻璃体腔内接受注射移植BMSCs浓度为1×10~5细胞/μL的单细胞悬液0.1 m L;(2)B组:右眼PBS注射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BS缓冲液0.1 mL;(3)C组:假损伤控制组,BMSCs左眼组,仅暴露视神经而不损伤,不接受治疗;(4)D组:正常对照组,PBS左眼组,正常眼,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移植后的3、7、14及28天,用免疫荧光染色双十八烷基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法观察分离视网膜的RGCs存活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分离视网膜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含量。结果:术后3、7、14及28天,在周边区及中央区视网膜上RGCs密度均显著减少(周边区:P3d=0.0446, P7d=0.0011, P14d 0.001, P28d0.001;中央区:P3d=0.0437, P7d=0.0067, P14d0.001, P28d0.001)。7天、14天、28天后,A组RGCs密度及BDNF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以减缓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家猫RGCs凋亡,可能与其增加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后在局部形成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使得神经再生尤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我国在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的重建、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支架材料,建立了支架材料与再生因子或干细胞特异结合的功能生物材料制备技术;并通过移植重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建立了大段缺损的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提出神经桥接是功能生物材料促进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运动恢复的主要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支架材料结合细胞引导完全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使得我国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系列产品必将填补市场空白,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11.
自从Hartline于1938年引导出蛙单根视神经纤维的电活动,并在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引入感受野(Receptive field,以下简写为R.F.)的概念以后,对于各种动物,以及视觉系统的各级水平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于视觉系统功能的了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关于感受野研究工作的综述性文章,已陆续有所发表,本文不拟重新罗列这些实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极易因激光意外事故、中枢神经或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生异常改变,严重威胁视功能。目前,仍没有针对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完善修复机制。视网膜“干细胞”穆勒胶质(MG)细胞不能自发进入细胞周期,基因编辑手段可使MG细胞转分化,从而具有视网膜祖细胞的能力。转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因子对MG基因组重编程至关重要。基因编辑治疗利用腺病毒、慢病毒等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促使哺乳动物受损视网膜中MG细胞激增和去分化,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再生。与传统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药相比,基因疗法的出现有望实现通过一次治疗达到修复目的。文章就视网膜修复机制、调控视神经再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治疗修复损伤视网膜研究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相关的发展趋势。未来基因编辑治疗将会给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带来深刻变革,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3.
机体损伤后通过诱导组织细胞产生复杂而又相互调控的系列反应,来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不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于组织再生的调节非常重要,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可识别微生物病原体,在触发机体防御性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先天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TLRs内源性配体的存在提示TLRs不仅可诱导机体防御性的抗微生物免疫反应,同时还是机体损伤后启动组织再生修复的敏感监测系统.本文概述了TLRs及其内源性配体,以及TLRs在诱导损伤后组织再生中的作用.TLR内源性配体及其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促进机体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的大小、密度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issl染色法、视神经溃变法和神经元逆行追踪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研究了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大小和密度及其分布的变化。北京鸭RGCs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等,RGCs总数为1.3×106个(P0),RGCs平均密度为5370个/mm2(P0),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偏向鼻侧的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8860个/mm2),由中央区至周边部,细胞密度逐渐降低,颞侧周边部最低(3440个/mm2)。不同区域RGCs大小差异显著,中央区以小细胞为主(62.2±23.3μm2,P0),而周边部RGCs逐渐增大,颞侧周边部最大(P0:133.7±75.7μm2;P8:152.9±55.9μm2)。由此可见,伴随RGCs大小由中央区至周边部的递增而细胞密度呈现递减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在颞侧周边部最明显。与此同时,随日龄增长,RGCs总数和密度均递减而细胞大小递增。dACs是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小神经元,细胞大小为23.7±4.0μ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视觉获取图像信息是人类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功能,失明则会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因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和黄斑变性等疾病而造成后天失明者,以及由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眼部创伤者,有可能通过人工视觉辅助系统的帮助恢复部分视觉,或者完成复杂的生活任务.一些盲症患者视觉通路的神经传导剩余部分依然有功能,因此可以借助电极阵列刺激视神经向大脑传递视觉信息,也可在大脑视觉皮层贴敷电极阵列的方法输入视觉信息.此外,还能借助体外装置,如通过人工智能将视觉转换成语音指令、触觉阵列编码等,帮助盲症患者获得环境信息.本文综述各类人工视觉辅助系统的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新的植入器件与随身体外装置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视觉信息处理异常,这些视知觉功能紊乱涉及视通路的高级以及低级视区,表明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视觉系统早期或晚期的不同信息处理阶段均可能存在损伤.阐明这些感知觉信息处理紊乱的神经机制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重大意义.视觉周边抑制(surround suppression)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视觉现象,指在神经生理水平或视知觉水平上外周对中央视觉目标的抑制作用.精神分裂症的视觉周边抑制发生异常改变,然而其损伤状况并不完全一致,且其具体神经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周边抑制为对象,从精神分裂症周边抑制改变状况及其神经机制两个层面简述了国内外精神分裂症视觉周边抑制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需要系统全面地调查精神分裂症周边抑制损伤状况,综合脑科学研究技术共同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周边抑制异常的具体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再生长期以来一直是成年哺乳类动物大脑损伤或者发生退行性病变后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干细胞疗法在神经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也遇到了重大挑战.近些年兴起的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利用内源性的胶质细胞可以自我分裂再生的特点,通过表达神经转录因子或其他方法将胶质细胞原位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避免了建立体外干细胞库的高成本和外源细胞移植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运用体内胶质细胞进行原位神经再生的前沿进展,着重介绍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在治疗重大脑疾病,包括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以及视觉系统疾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虽然该技术还处在摇篮阶段,并且像任何新技术一样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本团队在灵长类脑卒中模型上已经证明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的可行性,为将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目前主要集中于处理原发性创伤损伤以及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方法,而对于神经再生及运动功能恢复却未有有效方法.以干细胞及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为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的可能.再生医学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已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对干细胞或功能细胞以及生物材料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电生理方法,测定经CS2所致视神经损害的大鼠在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以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对受损神经的治疗效果。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0d后,模式反转诱发电位和闪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缩短,并有量-效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秋实 《生命科学》2009,(2):234-240
人工视觉假体是当今国际上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视觉修复的研究热点,该人工装置采集外界图像信息,并进行编码处理,通过微电流刺激器将刺激微电流信号加载到微电极阵列,对视觉神经系统进行作用,从而在视觉中枢产生光幻视,实现视觉功能修复。根据目前的国际研究现状,视觉假体可以对视觉通路的任意位置进行电刺激,以期产生视光感。按照植入位置的不同,视觉假体基本上可以分为视皮层假体、视网膜上假体、视网膜下假体和视神经假体。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的C-Sight小组在视神经假体方面的工作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