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4,39(7):48-48
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了第3次野外大熊猫普查的结果;目前全国共有野外生存的大熊猫1590多只。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获悉,经过普查证实: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大熊猫约143只,约占全国的1/10。这个数字比1974年第1次大熊猫普查时的数量少,比1986年第2次普查时的数量多。野生大熊猫在卧龙保护区内得到了最充分的保护。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6月14日四川卧龙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量的10%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是大熊猫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为评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与圈养种群的未来增长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熊猫国际谱系(2015)内990只圈养大熊猫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内存活超过100 d的个体数量并绘制其存活曲线;编制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自2005年之后,每年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数量均超过20只,个别年份超过30只,2013年和2015年则超过40只;圈养大熊猫的寿命期望值较长,2~25岁死亡率低,绝大多数圈养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在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8 4、0.062 3和1.064 3,说明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仍存在发展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四川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根据全国第3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结果,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石棉、冕宁和九龙三县,栖息地总面积802.04 km2,大熊猫种群数量有32只。大熊猫在3个位于小相岭山系的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为: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9只,栖息地面积168.01 km2;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14只,栖息地面积306.38 km2;四川贡嘎山自然保护区1只,栖息地面积15.19 km2。在3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489.58 km2,占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1.05%;有大熊猫24只,占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5.0%。小相岭山系大熊猫meta种群栖息地片段化比较严重,它由2个种群和2个孤立分布点组成。南北方向从成都至昆明的108国道以东的种群A有大熊猫13只,栖息地面积263.54 km2, 完整性较好,大熊猫分布比较集中。108国道以西的种群B有大熊猫19只,栖息地面积为538.50 km2,栖息地破碎。该山系大熊猫数量少,栖息地片段化严重,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闫志刚  李俊清 《生态学杂志》2017,28(12):4007-4016
近年来大熊猫栖息地、竹林的面积与野生种群数量均有较大增长,同时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也有加剧趋势.正确认知当前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状态,对于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以大熊猫分布区为研究区域,3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为时间节点,依据等级系统理论对分布区及六大山系生态系统进行分解,联合应用熵值法、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基于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与相关文献数据,对分布区及六大山系生态系统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的背景下,不同山系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现状存在差异性,六大山系可以分为3个组别,组内山系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共性,组间区别较大;同时,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造成生态系统质量的普遍下降.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各山系大熊猫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6.
佛坪大熊猫的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雍严格  张坚 《兽类学报》1993,13(4):245-250
作者于1990年11—12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大熊猫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得知在区内293平方公里中共有大熊猫64只,平均密度为0.22只/平方公里。与1974、1983、1988年3次的调查结果比较,表明佛坪大熊猫现有种群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 (♀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  相似文献   

9.
闫志刚  李俊清  孙立 《生态学报》2018,38(13):4556-4569
得益于有力的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根据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近年来,大熊猫野生种群与栖息地面积总体上均处于持续增加态势;同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也呈加剧的趋势。两相对比,形成悖论现象,难以正确认知当前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大熊猫作为高度特化的K对策大型动物,其生存高度依赖于栖息地生态系统,极易受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的影响。对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栖息地或种群等单项指标的变化,而应基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视角。结合全国第三、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对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与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的面积进行复相关分析,发现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的面积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正相关,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而密切的耦合关系,进而建立了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之间的耦合函数。突变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科学理论,提供了较完备的数学方法,利用系统中少量的关键指标便可实现对系统行为的刻画。基于突变理论,以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的面积为系统关键指标,利用种群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之间的耦合函数,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系统椭圆脐点突变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虽然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的面积均持续增长,但严峻的局域种群生存危机与栖息地的高度破碎化,从总体上削弱了系统的稳定性,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处于持续下降态势,且濒临系统临界状态,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退化压力,大熊猫的生存危机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0.
<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誉为"国宝"。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努力,圈养大熊猫"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等问题已基本被成功解决,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正在快速增加(张和民等,201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川卧龙、成都和陕西楼观台3个较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基地。截至2013年底,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经达到375只(谢钟,2013)。快速增加的圈养种群,导致现存可供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放归加入新的大熊猫个体是有效保护孤立大熊猫小种群并保证其长期续存的最有效手段。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2005年8月,在岷山B大熊猫种群栖息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放归了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2009年4月至今,在小相岭A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陆续放归了救护于邛崃山系的野生大熊猫"泸欣"以及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张想"和"雪雪"。监测结果表明,野外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和"泸欣"易地放归后适应较好,已建立起巢域;母兽为野外救护个体的"淘淘"和"张想"放归自然后已存活,但尚未形成固定巢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大熊猫"雪雪"在放归自然42天后死亡。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上旬,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中河杜鹃海子区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场的嗅味标记和嗅味树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大熊猫的发情场位置,为确定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域提供证据,同时增加对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在海拔2300 ~2800m间,共布设5条样线,每条样线调查一次,测量记录样线上594株乔木的种类、高度、胸径和嗅味标记状况.调查共发现16株被大熊猫标记的嗅味树,其中75.00%位于坡度20°以下平缓上升的兽径和山脊,嗅味树平均胸径为56.5 cm±20.7 cm (n=16),81.25%为铁杉Tsuga spp.,93.75%树皮粗糙,标记中心的平均高度为53.7 cm±20.3 cm (n=16).此外,从调查结果及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行为照片,初步得知杜鹃海子区域是春季卧龙大熊猫发情交配的重要场所,是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栖息地,目前保护区已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通报》2005,40(3):20-20
根据第3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显示.四川省内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增加了30%.分别占全国的76%和77%.位居全国第一。据四川省林业厅厅长杨冬生介绍.根据国家部署.四川完成了大熊猫、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湿地资源4项调查.在岷山地区17个大熊猫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监测和巡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移地与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地是指将生物有机体从一个区域自由释放到另一区域的移动,通常包括引入、重引入以及复壮等3 种类型。野生动物的移地有较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国家,通过移地以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影响圈养动物野外放归成功的因素主要来自物种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社会生物学以及放归方式等几方面,同时,放归亦给基础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兽类,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几大隔离的山系。由于部分山系栖息地的高度破碎以及隔离小种群普遍面临的来自种群及环境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就地保护的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这些隔离小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复壮孤立小种群应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时,随着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逐步改善,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时机亦逐步成熟。文中尚就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通报》2006,41(3):26-26
据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透露,经过近3年的培训后,我国第1只接受野化训练的人工繁殖大熊猫“祥祥”真的变野了,这标志着我国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第1次具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我国首例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培训实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卧龙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达16年的监测,发现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较之70年代种群有所下降。1983年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没有造成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急剧下降,到2003年,冷箭竹更新竹林才能全面恢复到1983年前的水平。1991-1996年,卧龙共繁殖大熊猫11胎16仔,成活11只,成活率近70%,为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只要运作得当,小小的蜜蜂也能托得起大熊猫及其广阔栖息地保护的重任。生态的沟谷,发展的困局四川省平武县的关坝沟位于大熊猫岷山中段的中心栖息地,火溪河的一条主要径流从此流出。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这条沟内在5~17平方千米范围内就能有一头大熊猫活动,属于中等密度分布。除了大熊猫,这里  相似文献   

18.
从北美的研究看大熊猫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人们对大熊猫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 ,但是我们可以从对相似物种的研究和经历中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在不减少对后续的有关大熊猫种群特征、遗传学和行为研究的前提下 ,根据对北美食肉动物种群生物学的理解 ,我提出了下面一般性的结论。首先 ,弹性分析确认 ,大熊猫演变出了确保雌性个体高存活率的生活史。比较而言 ,繁殖率并不重要。成年雌性个体的存活率增加 ,比相应的繁殖输出要导致 5倍的保护效益。第二 ,在可能表现大熊猫种群特征的假设前提下 ,雄性 (甚至成年个体 )的存活率相对而言也是不重要的。第三 ,尽管都认为大熊猫繁殖很缓慢 ,但是从数学上来说 ,如果生境 (以及与其相关的存活率 )允许 ,大熊猫的种群能够比较快地增长。最后 ,北美西部对濒危物种再引入的经验提醒我们 ,保留大片尚未破碎化的生境非常重要。狼在 2 0世纪中叶就在美国西部灭绝了 ,但是目前由于有广阔的生存区域和丰富的食物 ,种群恢复很快。对比而言 ,最近从原野中消失的黑足鼬 ,在种群重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人们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看来黑足鼬可能只是没有足够的野外栖息地 (猎物 )以维持生存。如果没有足够的栖息地 ,再好的科学也不能拯救大熊猫  相似文献   

19.
《四川动物》2004,23(4):324-324
据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提供的消息,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04年8月16日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和媒体发布了四川省大熊猫资源及其保护工作情况。据调查,目前四川省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的76%),栖息地17743.92km^2(占全国的77%),人工圈养大熊猫118只(占全国的73%)。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的消长动态及其干扰因素对识别大熊猫潜在生境、保护大熊猫种群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秦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大熊猫种群的空间利用变化格局,并探究了道路干扰对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0-2012年间,佛坪、长青核心密集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西北方向增加,东南方向减少,即黄柏塬保护区呈增加趋势,而佛坪、观音山和周至保护区交界处呈减少趋势。其中,局部高密度区面积减少,但整体空间利用面积增大,并呈向外围扩散趋势。种群空间利用密度最大增长达3.05痕迹点/ km2,最大减小密度达2.71痕迹点/km2。(2)距国道、省道和县道2000 m以内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增幅上升,距乡村道路2000 m外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变化减小,且距高速公路3500 m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由减转增。深入探讨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可为建设优良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提供参考,其结论将有助于优化道路选址和保护区规划,缓解人为活动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