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蝰(Vipera ursini renardi)隶属于蝰科、蝰亚科、蝰属。其鉴别特征为端鳞1枚,背鳞19—21行,背脊中央有深色锯齿状纵纹,腹鳞有色斑。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西北部。国外尚见于苏联和伊朗。 草原蝰,为有毒蛇类,过去国内对其研究报道甚少。1977年5至6月,作者在阿勒泰地区  相似文献   

2.
草原蝰(Vipera ursini renardi)是一种管牙类毒蛇。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草原区,其中,在山前冲积扇荒漠草原或前山带下部的山地草原中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海平  梁宁生 《蛇志》2000,12(1):73-78
自 1 936年 Klobusitzki和 Konig首次从美洲矛头蝮蛇 ( Bothrops jararaca)毒中获得部分纯化的类凝血酶以来 ,迄今已发现 30余种蛇毒中含有类凝血酶组份 ,并有 2 0余种先后得到分离和纯化。尤其是近几年来 ,有关蛇毒类凝血酶分子结构及酶学性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部分已作为治疗药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兹就近几年来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蛇毒类凝血酶的分布  以前认为蛇毒类凝血酶仅在于蝮亚科蛇毒中 ,蝰亚科中只有一种沙蝰 ( Vipera ammodytes)具有凝血酶样活性。随后不但从另一种蝰蛇加蓬咝蝰( Bitis gabonica)…  相似文献   

4.
秦耀庭(1960)报道吉林长白山麓有极北蝰分布,此后赵尔宓等(1981)研究了我国东北的13号极北蝰标本(包括秦耀庭报道的2号标本).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4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村一农家庭院中发现一条蛇,经鉴定为白头蝰(Azemiops feae)(图1),为湖北省新纪录。白头蝰在分类上隶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白头蝰亚科、白头蝰属。该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主要特征记述如  相似文献   

6.
白头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白头蝰(图1)还被认为是一种稀有的毒蛇。由于各地近年来陆续发现,并时有咬伤人的病例报道,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将有关这种毒蛇的资料加以综合,系统介绍于后,供参考。蝰。此后,先后在福建福州、南靖、龙岩,浙江武义、天台、开化,云南孟连,贵州德江、贵定及广西德保等地发现。并陆续有咬伤人的病例报道。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于上白垩纪,蛇类的出现约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毒蛇的出现,大约也有二千五百万年左右的历史,如眼镜蛇科古眼镜蛇属(Palaeonaja)、蝰科咝蝰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群落及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差巴嘎蒿 1年生植物群聚、差巴嘎蒿 禾草类群丛、冷蒿 黄蒿+禾草类群丛,分别分布于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基质固定程度的增加,差巴嘎蒿群落由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10%、多样性指数0.33)演替到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盖度30%~35%、多样性指数0.56)再演替到冷蒿 黄蒿+禾草类群丛(草原群落、盖度40%~45%、多样性指数0.59).在差巴嘎蒿群落演替过程中,差巴嗄蒿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流动沙地上为增长型;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为衰退型.人工种植5年后差巴嘎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工种植18年后为稳定型.  相似文献   

9.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ys)主要分布在内蒙草原,北部最东可伸展到嫩江平原,南部伸至渤海沿岸,及西北的黄土高原;在甘肃分布于陇东黄土高原和中部干旱黄土丘陵地区,向西伸展至乌鞘岭山麓地带,在河西走廊东部呈零星的分布,是草原上的代表种。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主要分布在内蒙西部  相似文献   

10.
东湖放养鱼类时空分布的水声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0年,用鱼探仪逐月对东湖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探测的结果表明:东湖鱼类主要分布在1.5m以下的水层,1.5m以上与1.5m以下的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差异,此外,东湖中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亦有显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这种水平分布差异与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可能主要由群聚行为引起,由不同月份群聚程度不一致,推测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群聚行为,污水排放对鱼类空间分布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学琴  白明  贺达汉  王新谱 《生态学报》2022,42(10):4217-4224
步甲(Carabid beetle)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昆虫类群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环境监测及维护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步甲属(雕步甲和长叶步甲)在宁夏草原131个有效调查记录和19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简称MaxEnt)预测步甲属潜在空间地理分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测预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筛选影响步甲属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 MaxEnt模型预测结果 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981、0.914,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较高;(2) 19个环境因子中,对步甲属的潜在空间分布预测贡献率较高的环境因子为最冷月份最低气温、年均降水量、最干季均温、年平均气温;(3)雕步甲主要分布在温性荒漠草原及温性草甸草原的北部,长叶步甲主要分布在温性草甸草原。以上研究为步甲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滇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guoi(Chen,Shi,Vogel,and Ding,2021)隶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竹叶青蛇属Trimeresurus,主要栖息在海拔1 400 m左右,旱、雨季交替明显的热带季风森林中。已知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北部和缅甸(Chen et al.,2021)。目前,尚无有关滇南竹叶青蛇繁殖生物学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芨芨草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是一种旱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和荒漠地区。它是一种生态可塑性很强的植物,可分布于草原、荒漠草原等植被带内。以其为优势种可以形成盐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等多种植被类型。青海省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东部等地大面积分布有芨芨草群落,并和本区分布的其他草原类型形成基带植被。无论是其生境条件、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均具有草原性质,应划归草原植被类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研究对于草原火发生、草原火管理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Ripley's K函数对呼伦贝尔草原1976-1996年间发生的人为草原火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确定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在年内主要发生月份和年际间均呈聚集分布;应用Kernel密度函数对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分布广泛,热点区域主体在123.05-124.82°E、48.25-50.21°N之间;居民点、农田空间分布密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道路的分布密度较农田和居民点分布更加均匀.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密度与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448、0.236、0.602 (P<0.001),火源因素(居民点、道路、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草原革蜱是新疆地区常见的蜱种之一。该蜱能够携带和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为了分析该蜱在新疆的潜在分布模式, 本次预测分布采用了生物气候数据变量数据, 以及草原革蜱GPS出现位点的元数据, 其中包含48个甄选GPS位点, 用以进行MaxEnt分布预测分析和响应曲线分析。 预测分布结果显示, 草原革蜱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准噶尔盆地西缘、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地区、塔城地区、天山南坡以及巴音布鲁克草原。模型的AUC值通过10折交叉验证得出, 最终输出的MaxEnt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56 ± 0.044(SD), 表明该模型较为可靠。响应曲线及贡献率结果表明, 6个生物气候变量中, 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等温性(Bio03)和年平均气温(Bio02)对模型的贡献率总计达到了88.5%, 表明草原革蜱较适宜生存的区域分布在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本次分布预测模型是基于MaxEnt算法得出的, 首个用于分析新疆地区草原革蜱分布的模型。该MaxEnt预测分布模型将有助于新疆地区蜱类种群分布研究、蜱传病原体检测以及蜱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蛋白质工程定点突变的方法,在蛇毒锯鳞蝰素基因分子上增加另一个保守序列RGD(14位精氨酸残基,15位甘氨酸残基,16位天冬氨酸残基),以其增加该分子的生物活性,并探讨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在质粒pJC264的基础上,利用PCR定点突变方法,对蛇毒锯鳞蝰素基因Leu14-Lys15-Glu16进行定点突变,使相应的DNA片段变成表达Arg14-Gly15-Asp16的核苷酸顺序,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正确。CNBr裂解后,用反相HPLC分析,分离制备突变体蛇毒锯鳞蝰素,制备的突变体蛇毒锯鳞蝰素的N-末端10个氨基酸残基与天然蛇毒锯鳞蝰素的相同。在人的富含血小板血浆测活体系中,经10μmol/L的ADP诱导,突变体蛇毒锯鳞蝰素的IC50为3.0×10~(-7)mol/L;重组野生型蛇毒锯鳞蝰素的IC50为4.0×10~(-7)mol/L;天然蛇毒锯鳞蝰素的IC_(50)为2.8×10~(-7)mol/L。此外,就蛇毒锯鳞蝰素中保守序列Arg-Gly-Asp以及其空间构象对蛇毒锯鳞蝰素抑制血小板凝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草原与我国温带草原比较,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有它自己的许多特点:1.在群落组成中,青藏高原成分或以青藏高原葱其主要分布中心的植物种占有显著地位;草群生长稀疏、低矮,生长期短,生物产量偏低,有适高寒的杂类草层片、嵩草层片或垫状植物层片。2.西藏分布有四种草原类型。其中丛生禾草草原最具代表性。根据其生态特性,又划分为三类,而以寒冷弱半干旱丛生禾草草原分布最广。并有许多特有群落。3.在分布上,西藏草原是亚热带纬度地带上不同于一般山地垂直分布的特殊的垂直分布类型,具有垂直—水平分布的性质,即高原地带性。在高原草原地区内,各类生态特性不同的草原群落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并决定着各该区域内山地垂直带谱的性质;根据带谱基带划分出了三种高原草原山地垂直带类型。在各类山地垂直带谱中,一般没有森林群落出现,草原上升到了5200(5400)米,成为地球上草原分布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89-1999年的渔捞纪录,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底地形,水深与中上鱼类群聚的关系。结果表明,渔场地形起伏,水深变化大,中上层鱼类分布较为密集,但各渔区间的分布不均匀,南北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北向南递增,东西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浅滩两侧向浅滩的南,北中部靠拢;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区,其中心渔场位于上升流终年存在的高盐区,同时群聚于海底断裂区和海底隆起边缘区;中上层鱼类群聚区或中心渔场随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不仅与渔场地形,水深有关,还与影响海区季风的风向,风力和不同水系强弱有关;本渔场中上层鱼类在不同季节群聚水深,春,夏季为30-60m,秋,冬季为40-80m。  相似文献   

19.
四川烙铁头蛇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蝰科蝮亚科的烙铁头蛇属(Trimeresurus Lacepede,1804)已知有30余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主要是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东亚的我国及日本琉球群岛。本属在我国,基本上分布于东洋界中印亚界的西南区、华南区及华中区,共知有7种。1972年,我所第五研究室植被组的同志在四川省西部横断山区乡城县采到烙铁头蛇属标本10号,经研究,系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韩冰  王艳芳  杨劼  苏婧 《生态学杂志》2008,27(3):349-354
以分布于内蒙古的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上的7种针茅属植物为材料,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分析了水孔蛋白基因的外显子1和内含子1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外显子1有AA、BB和CC 3种基因型,内含子1有DD、EE、FF和GG 4种基因型;种间存在基因多态性,种内没有多态性,所有种均表现出遗传的单态性和100%的纯合度.从基因型地理分布看,AA基因型在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区的针茅种上均有分布,BB、CC基因型只分布在荒漠草原区的针茅中;DD基因型分布于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及典型草原区的针茅属植物中,荒漠草原区分布有EE、FF、GG等3种基因型.荒漠草原区的植物是旱生程度最强的一类草原群落,该区的3种针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