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红桤木等四种植物的33株根瘤内生菌为研究材料,主要分离、培养和观察了其菌丝、泡囊和孢子囊形态结构.分离的这些菌株分别来自红桤木、四川桤木、江南桤木和杨梅根瘤.  相似文献   

2.
非豆科固氮树木根瘤内生菌(Frankia)的分离和纯培养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9月,蒋建德、杨慧凡等用蔗糖离心法从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的根瘤中分得内生菌Frankia sp.Acc 13。从而在我国获得了第一个纯培养的菌株。以Acc13作为接菌体,在所回接的四川桤木幼苗根系上形成大量根瘤。根瘤具有固氮能力,乙炔还原活性为15.7μM乙烯/克鲜瘤重·小时。赵振英、钟玉华等由赤杨属的毛赤杨(Alnus hirsuta Turcz.)、欧洲赤杨(A.gluti-  相似文献   

3.
辽东桤木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和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四氧化锇处理法,从辽东桤木的根瘤中获得纯培养内生菌株Asll。该菌株的菌丝体和孢囊形态特征类似于已报道的桤木属内生菌株。泡囊在无氮限定培养液中诱导形成。用AsH菌株侵染原宿主实生茁限部,可形成具有固氯活性的根瘤,活性可达430.0 mol C2H4/g根瘤鲜重·分钟。该菌株生长最适碳源为丙酸,最适氮源为酪蛋白水解物,最适pH为6.8,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4.
羊奶果是桤木型根瘤。根瘤的横切面是轴对称的圆形结构,含菌细胞分散于皮层组织中。随着根瘤的发育,内生菌也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侵染初期的内生菌是一种分枝、具隔膜的菌丝体。幼龄菌丝中含有电子半透明的颗粒,成熟菌丝没有这种颗粒。成熟菌丝顶端会臌大形成具隔膜的椭圆球状泡囊,直径比菌丝大。不同发育时期的泡囊,其形态结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马桑共生固氮根瘤及其内生放线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桑型非豆科内生放线菌的共生固氮根瘤的含菌组织与桤木型不同。前者为一马蹄形整体,围绕着中柱维管束;后者完全包围中柱,其中含菌细胞和不含菌细胞交错存在或形成分散的含菌细胞组织团。尼泊尔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根瘤的内生放线菌菌丝形态与桤木根瘤的内生菌形态相同,具有一层电子密度很高的单层壁和具有单层壁的横隔膜。菌丝分枝,具有中间体。成熟的含菌细胞内有一围绕着中央液泡的栅栏排列的柱形泡囊,它们是菌丝的顶端细胞,其电子密度比菌丝高。含菌组织的衰老部分有颗粒体,颗粒体有双层壁,内层壁与菌丝的相同,外层壁比内层壁厚数倍,电子密度低。  相似文献   

6.
欧洲赤杨根瘤及其内生菌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云南生长的欧洲赤杨自然发生的根瘤及其内生菌──Frankia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根瘤与原产地生长的欧洲赤杨所结根瘤十分相似;与原产地在云南的蒙自桤木的根瘤结构也很相近。从这种根瘤中分离到的内生菌的纯培养具有典型的Frankia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沙棘根瘤,以及瘤瓣上、中、下三个部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部位的瘤瓣内,根瘤内生菌有7种不同形态。即侵染菌丝体、繁殖菌丝体、营养菌丝体、春孢子及春孢子囊、泡囊,冬孢子及冬孢子囊和类菌体。在多年生珊瑚状的根瘤中,它们的世代交替是:春夏季以侵染菌丝、繁殖菌丝、营养菌丝、春孢子囊及春孢子、泡囊为主;秋冬季以衰退的营养菌丝、衰老泡囊、冬孢子囊和冬孢子、类菌体为主。冬孢子和类菌体是休眠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大豆根瘤中筛选具ACC(1-氨基环丙烷-1-羧基)脱氨酶活性的内生细菌,对活性菌株的抗盐碱性、系统分类地位以及代表菌株的促生长作用进行研究,为发掘和应用抗逆、促生优良菌种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ACC作为唯一氮源测定菌株产ACC脱氨酶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α-丁酮酸含量,比色法定量测定ACC脱氨酶活力,固体平板筛选法对活性菌株进行抗性分析,通过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分类地位,采用盆栽试验验证代表菌株的促生作用。【结果】从河南省13个市(地区)36个点采集的大豆根瘤中筛选出8株ACC脱氨酶内生细菌,其中菌株DD132的酶活性最高(15.712 U/mg)。筛选菌株可耐受4%–6%NaCl,其中菌株DD165、DD132可耐受9%NaCl盐浓度。在pH 11时5株(DD14、DD132、DD67、DD141、DD131)生长良好,说明这些菌株有较强耐碱性。8株产ACC脱氨酶菌株分属于4属,即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泛菌属(Pantoea)。接种试验表明内生菌DD132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明显促生长作用。【结论】大豆根瘤内具ACC脱氨酶高活性菌株有较强耐盐碱性,其中菌株DD132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促生长作用。为发掘和应用抗逆、促生的优良菌种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中分离到一种孢囊放线菌。其菌丝分枝、有横隔、末端膨大形成谷穗状孢囊,孢囊破裂后释放出球形或椭圆形孢囊孢子;菌丝断裂可形成多种形态的拟类菌体。回接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对沙棘幼根具有侵染能力。接种8天后即可结癌,6个月届结瘤率达100%,平均每株结瘤88个。固氮酶活力达到36.23mol C2H4/g.鲜重.Min。接种植株与对照相比,地上部分干重增加近3倍,含氮量增加77.9%。试验证实了这株孢囊放线菌确属沙棘根瘤内生菌。  相似文献   

10.
蔓胡颓子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氧化锇法,从蔓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rib)根瘤中分离出内生菌纯培养菌株(Frankia sp Eg1413)。根据其形态特征,确认为孢囊放线菌。该菌株的菌丝、孢囊、孢囊孢子和泡囊基本与已知胡颓子属植物根瘤内生菌株相似,回接宿主植物实生苗,形成大量具有固氮活力的根瘤,根瘤的固氮酶话力为21.5n mol C2H4/g根瘤鲜重分钟。该菌株最适宜的碳源为挥发性的脂肪酸(如丙酸),最适宜的氮源为多蛋白胨,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混合物,对生长有抑制作用。最适培养温度为29℃,最适生长的pH范围6.5—7.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河南大豆根瘤的内生细菌资源中筛选对稻瘟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探讨其抑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稻瘟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对峙法进行拮抗性菌株筛选,显微观察法研究受抑制病原菌菌丝变化,对筛选拮抗性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及接种防效试验。【结果】经复筛有17株内生菌拮抗效果较明显,最高抑制率为62.16%;受抑制病原菌丝呈现弯曲打结、断裂、原生质浓缩等畸形状态。拮抗性筛选过程中内生菌快速生长形成生物薄膜,包埋菌丝并使其断裂。拮抗菌株分布在7属9种,稻瘟病拮抗性大豆根瘤内生菌呈现种属多样性。防效试验表明内生菌处理组稻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防治效果最高达74.19%。【结论】大豆根瘤内生拮抗性菌株具有种属多样性,拮抗性菌株处理组稻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防治效果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烟草赤星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对峙法、代谢液培养法对分离自大豆根瘤的内生细菌进行抑菌筛选,对筛选菌株作用的病原菌菌丝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筛选菌株细胞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测序序列、系统发育,以及进行温室接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根瘤内生菌经初筛、复筛,对烟草赤星病菌抑菌率42%以上的有7株菌,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华根瘤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显微观察表明,在拮抗性内生菌作用下病原菌菌丝末端出现明显畸形,呈珊瑚状分枝、球状膨大等;代谢液试验表明,内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内生菌代谢产生的胞外物质在发挥作用;对峙试验表明,芽孢杆菌可迅速形成生物薄膜,有效阻碍病原菌丝生长和延伸.盆栽防病试验表明,拮抗性内生菌处理下烟草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表明筛选菌株可作为烟草赤星病的生防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杨梅根瘤的横切面是圆形、对称的,含菌组织位于皮层的中部。未成熟根瘤的感染细胞充满内生菌丝。内生菌丝是分枝。具隔膜的Frankia菌。成熟根瘤中,内生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无隔膜、表面光滑、球形的泡囊,直径比菌丝直径大,内含有某种内含物。泡囊的大量出现可能是固氮活力提高的标志,成熟壮瘤的固氮活性比幼瘤和衰老瘤的高。  相似文献   

14.
从小麦根际分离到1株对食用菌有较强促生作用的荧光假单胞菌,命名为假单胞菌P2-10(Pseudomonas sp.P2-10)。该菌株与平菇天达300(Pleurotus ostreatus Td 300)、杏鲍菇杏6(Pleurotus eryngii X6)或鸡腿菇瑞7(Coprinus comatus R7)混合培养,可显著提高这些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及诱导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假单胞菌P2-10对食用菌的促生作用来自其代谢产物,可能是通过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降解食用菌产生的ACC、减少食用菌乙烯的合成及乙烯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丛生盔形珊瑚中分离得到1株形态特殊的共附生真菌XWC14-13,对其鉴定并进行生理学特性研究,为该类珊瑚共附生真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观察菌株XWC14-13在CA和PDA培养基的生长特性及个体特征,结合r DNA ITS1-ITS4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i)。该菌株菌丝宽度为3.62~8.09μm,有膈膜,不产厚垣孢子,孢子囊大小为(5.15~7.57)μm×(23.53~25.74)μm,孢囊孢子大小为(2.02~3.03)μm×(1.52~2.01)μm。其生长温度、酸碱度和盐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8~8.5,盐度1%,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及酸碱耐受性,属兼性海洋真菌。  相似文献   

17.
非豆科植物和内生放线菌的共生体--放线菌根瘤(Actinorhizas)已在桤木等21属植物中发现[3,6]。从桤木等属分离的放线菌已定为Frankia属[4,9,14]。目前已知与放线菌共生结瘤的植物有178种左右,属于被子植物的7目、8科、20属[2]。放线菌根瘤在形态学和解剖学上与豆科植物根瘤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陕北野生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陕北野生甘草根中分离出21株内生菌,其中细菌12株,真菌6株,放线菌3株.为明确内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组织测定法系统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甘草内生菌发酵液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Z4和F1菌株的发酵液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特别是对苹果干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可达92.36%、90.16%和91.20%、90.43%,EC50分别仅为54.38、90.31和57.50、89.58 mg·L-1;组织法测定中,发酵液稀释10倍后,Z4和F1菌株对苹果干腐病的保护作用分别为75.39%和73.13%,治疗效果分别为67.61%和60.7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浑源黄芪内生细菌,筛选潜在促生菌,并研究绿叶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山西浑源7年生传统采收期黄芪为材料,采用平板培养法分离内生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过培养基中添加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色氨酸及缺氮素培养的方式进行含ACC脱氨酶、吲哚乙酸产生及固氮菌初筛;通过培养基中添加Ca_3(PO_4)_2、钾长石的方式进行解磷、解钾菌初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进行定量;通过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绿叶挥发物的方式,研究其对含ACC脱氨酶菌株的影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黄芪绿叶挥发物含量。【结果】从浑源黄芪根中分离得85株代表性内生菌株,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菌株数量较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0.00%。筛选获得的促生菌中,具有吲哚乙酸合成能力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69.41%),其次为含ACC脱氨酶和具有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40.00%和31.76%,而解磷、解钾菌株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7.06%);双重促生效应菌株中,兼具吲哚乙酸合成与含ACC脱氨酶菌株所占比例最高(37.65%),其次为兼具吲哚乙酸合成和固氮活性、兼具含ACC脱氨酶和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8.24%和24.71%,兼具含ACC脱氨酶和解钾活性的菌株占比最低(1.18%)。2–50μmol/L正己醛和Z-3-己烯醛、5–125μmol/L正己醇具有促进部分含ACC脱氨酶内生菌株生长的作用。【结论】吲哚乙酸产生和含ACC脱氨酶的内生菌株占比高、绿叶挥发物促生菌的存在很可能是浑源黄芪内生菌群适应栖息地独特生境的产物,绿叶挥发物很可能是影响浑源黄芪内生菌群组成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沙棘和胡颓子属根瘤放线菌的分离和回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胡颓子属(Elaaenus)黄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 Schlecht.)根瘤上分离得到放线菌Frankia sp.Eoc 85、Frankla sp.Foe 811。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cs)根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Frankia sp.Hrc 97、Frankia sp·}hc 922。又从多花胡颓子(Blaeagnus multiJlora.Ovata)及角花胡颓子(Elaeagnus gonyanthcs)’的根瘤中分离得到Frankia s p.F~noc 1211和Fran&ia sp.Egc 107,均获得纯培养。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确认是属具有孢囊的放线菌。该菌慢生长型,无气生菌丝体,基内茵丝体发育好。液体培养,在底部生长,属于微好气性。孢囊形状不规则,囊内包着大量的不游动的孢囊孢子。菌丝分枝有隔,粗细不匀,革兰氏阳性。将分离菌Eoc 85、E0c 811、Hrc 97、Emoe 1211、Egc 107回接其宿 主,均感染结瘤。根癌的乙炔还原活力分别为:6.05、2.68、0 63、7.15、3 53μmol C2H4/g·鲜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