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瓶状微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较短的一类微体化石,近十几年内,此类化石在我国大量发现。本文就现有资料,简介了瓶状微化石在我国的地层、地理分布及其产出特点,并叙述了国内瓶状微化石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陕西,鄂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瓶状微化石”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展示了陕西西乡和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中的三块棘状集合体标本,论证了西蒿坪段中的所谓瓶状微化石不是原生动物,而一类接近于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的多骨片后生动物化石。将过去在西蒿坪段中描述的14属38种“瓶状微化石”合并成1属1种,即Cambrothyra ampulliformis Qian et Zhang,1983和C.truncata (Duan),1986。 相似文献
3.
4.
陕西西乡灯影组顶部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所获化石个体数量及形态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并见有大量具公共壳壁的连体壳。此类连体壳的连接程度呈系列变化。可能代表处于分裂状态的生物体,如是则可为其原生动物解释提供一佐证,瓶状微化石在国外的地层分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中的棘灰状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介绍产于我国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底部含磷岩系中的部分具棘,带刺类化石的分布情况和埋藏特征,对它们的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也作初步探讨,认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后生动物类群的硬件构造,文中描述了该类化石3属4种,其中1新属1新种-Paradoxiconus typicali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7.
浅议峡东陡山沱组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峡东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岩石样品的化学浸解处理、连续切片研究及大量薄片观察,作者认为先前报道的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即所谓最古老的原生动物的外壳遗骸,实际上并非什么瓶状微化石,而是一种有蓝藻(可能还有细菌)参与的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8.
9.
根据采自扬子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量calathids化石的研究,对其硬体构造,生物体定向和生活方式及分类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描述了Calathium (Calathella) yangtziensis,Calathium bachuensis,Calathiumelongates 等3个新种。认为此类生物具有多孔的双层体壁,孔道系统与中腔构成清楚的水流循环体系,与海绵类或古杯类类似,应属低级的底栖滤食性动物。在分类学上应与receptaculitids(托盘类)解除隶属关系,不应再将其视为一种托盘藻类,而应归属多孔动物(广义的)门的Soanitidae科。 相似文献
10.
11.
湖北鹤峰白果坪水井沱组(早寒武世)燧石中微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鹤峰白果坪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底部黑色燧石的岩石薄片中,发现有丰富的保存完好的微化石,包括球形藻、刺球藻、丝状藻类及一些分类不明的微化石。经初步研究计有6属9种类型。其中包括1新属Spiciformagen.nov.和2个新种Spiciformaagglomeratagen,etsp.nov.和?Retinaritesspiralissp.nov.。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早寒武世早期硅质岩相地层的微体化石资料,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的鱼类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上、下两个层位中所发现的7个属种的软骨鱼类、棘鱼类的牙齿和鳞片等微化石,建立了代化瓣齿鲨 (Petalodus daihuaensis, sp. nov.) 和贵州棘鱼 (Acanthodes guizhouensis, sp. nov.) 两个新种.通过研究,划分出两个鱼类微化石组合: 1.上泥盆统顶部(法门阶)以 Phoebotus politus 为代表的鲨类化石组合; 2.下石炭统底部(杜内阶早期)贵州棘鱼化石组合.睦化剖面根据牙形石的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在 Siphonodelle praesuleata 化石带和 S. sulcata 化石带之间.本文记述的鲨类化石组合发现在睦化剖面代化组的最顶部 (GM1120, 1211), 相当于 Siphonodelle praesulcata 化石带;贵州棘鱼发现于格董关层 (GM1124), 在界线之上.在睦化,以及在其他各地, Phoebodus 和 Harpagodens Fero 这样的鲨类皆发现于晚泥盆世.而 Acanthodes 属则从 Siphonodelle sulcata 带起才出现,未发现于更老的地层中.因此 Acanthodes 属的最早出现可能也是石炭系底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16.
湖北南漳地区晚震旦世高家山期微化石的新发现--兼论南江上升运动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南漳邓家崖一带,晚震旦世时位于扬子台地北缘,受到南江上升运动的影响,灯影组上、下段之间为一古喀斯特侵蚀面,灯影组下段上部地层剥蚀甚多。灯影组上段底部有厚2m左右的含磷地层(相当于陕南的高家山段的一部分),其中除了隐藻类磷块岩之外,还发现产有大量球状绿藻类化石(Eosphaera gigantea sp.nov.,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和Protosphaeridium sp.及似红藻石,并产有可能属于软体动物门的小壳化石(Nanzhanguncus delicatus gen.et.sp.nov)。这些发现丰富了晚震旦世高家山期生物群的内容。南江上升运动在整个扬子区都有明显的影响,之后的海侵开始时,不仅有碎屑岩的沉积,并有磷质的输入和磷块岩的形成,它促使高家山生物群的繁盛,是灯影期沉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良好标志。根据这一标志及沉积区的横向追索,峡区的灯影组石板滩段是南江上升运动前的沉积地层,与蛤蟆井段之间的界线不是一个等时面。所以,西陵峡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产出层位不是同期沉积。就目前材料看,震旦系建阶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