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河水库的浮游生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1970,1973,1974,1977,1978和1979年17次采样测定的结果,清河水库浮游植物量平均约6毫克/升,其中硅藻占58.6%,甲藻占25.9%。浮游动物量平均1.95毫克/升,其中桡足类约占44%,枝角类约40%,轮虫和原生动物约16%。浮游植物量上游和中游接近而远高于下游,一般秋季高于其他季节,但1978年夏季特别高。浮游动物量也是中游和上游通常高于下游,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在生物量中占优势的主要种类有:颗粒直链藻、扭曲小环藻、隐藻、角甲藻、剑水蚤及其无节幼体、象鼻溞、长刺溞、多肢轮虫等。文中讨论了浮游生物分布和变化的某些规律和水库的营养类型及鲢鳙鱼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越冬池冰下水体理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越冬池底层水温一般为1—3.5℃,2月份最低(平均1.03℃)。采用扬水曝气,水温低于0.5℃。 2.明冰下的光照达数千以至上万lx的一般一天有6—7小时以上。乌冰下的光照亦可达3×10~3lx以上,仍有较大的产氧潜力。 3.明冰下的光合作用日产氧量为0.21—12.45,平均2.34±2.11毫克氧/升·日。补偿深度平均为1.13±0.35米。底泥耗氧率平均为0.40克/米~2·日;水呼吸耗氧率为0.04—3.76,平均0.62±0.52毫克/升·日。 4.铵氮各池平均值在0.05—1.29毫克/升总平均0.19(1979年)及0.54(1980年)。硝酸氮各池平均值多在0.1毫克/升以下。亚硝酸氮含量很低,最高0.013,平均0.0027毫克/升。磷酸盐含量平均为0.049(1979年)和0.040(1980年)毫克P/升。 5.发现了冰下表层有对藻类的光抑制和营养盐对光合作用的限制现象。试用冰下施无机肥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春末三峡大坝首次蓄水期长江口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Sun J  Zhao R  Zhang L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1045-1052
根据2003年6月三峡大坝第1次蓄水期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8°-33°N,120°-125°E)34个测站采集的浮游植物水样,报道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伴有少量的绿藻和金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2~1504.2 cells·ml-1,平均为72.7 cells·ml-1,主要优势物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和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Ua trochoidea).调查区表层两个浮游植物密集区分别位于北部的冲淡水域和西南部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大值出现在中层(10m层),最小值出现在底层.冲淡水域的优势物种是骨条藻,主要出现在表层;而在长江冲淡水与台湾暖流、黄海混合水交汇的水域,优势物种为具齿原甲藻,主要分布在表层和中层.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诱发和控制海域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02和2003年春季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09±1.63和4.21±5.33 mg·m-3,调查海区平均为0.70±0.48和2.60±2.99 mg·m-3,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122.5°~123°E间冲淡水形成的锋面区域,此区域营养盐可以得到充分补充,光照条件适宜,也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高值带.2002和2003年东海原甲藻赤潮跟踪期间,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高达18.45±11.04和12.47±8.15 mg·m-3.赤潮发生海域盐度在26~30,赤潮藻生长易受磷的限制.光照条件适宜、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能得到较快的补充及锋面辐聚带的形成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氯化物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4月 5日至 1 998年 9月 1日对山东高青县赵店乡渔场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池塘盐度变动于 1 .3 6— 2 0 g/L,总碱度变动于 2 .4— 7.2 mmol/L,p H值 8— 9。采集了 3 87个浮游植物定量水样。结果表明 ,高青盐碱池塘浮游植物主要是广盐性淡水种类 ,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49.90± 3 1 .92 mg/L,硅藻和裸藻占优势 ,金藻占有相当比重。无鱼对照池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养鱼池塘低得多。  相似文献   

6.
于莹  张武昌  张光涛  肖天 《生态学报》2012,32(22):7220-7229
2010年7、8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进行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7月浮游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5107±4451) 个/L,平均生物量为(10.17±9.06) μg C/L。8月浮游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894±7212) 个/L,平均生物量为(15.24±18.49) μg C/L。7月表层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近岸多、远岸少的趋势。8月Y1-3、Y2-5两个站表层纤毛虫丰度较高,Y2-5、Y1-1两个站表层纤毛虫生物量较高。7月STA断面浮游纤毛虫丰度呈现表层或次表层高、底层低的特点。8月STA、Y1断面纤毛虫丰度在表层或次表层高、底层低,而Y2断面纤毛虫垂直分布较一致。7月纤毛虫水体丰度及生物量在近岸较远岸高, 8月纤毛虫水体丰度及生物量在离岛较近的Y2-5、Y1-1两站较高。7、8月航次中分别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7和21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数最多,Tintinnopsis corniger Hada, 1964为中国海区的新记录种。7、8月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9.0±21.6)%和(13.0±16.1)%;7、8月砂壳纤毛虫生物量占纤毛虫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8.2±33.0)%和(42.6±33.2)%。7、8月两个航次中小型无壳纤毛虫在无壳纤毛虫丰度中均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刘蕾  肖利娟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8,27(4):217-221
库容大小是影响水体水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它能在很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别是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解小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点,于2006年4、8、12月对位珠海市的贫营养小型水库-吉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采样和计数分析.3次采样共检出浮游植物32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69~342 cells·mL-1,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1.34~3.69 mg·L-1,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冬季.甲藻是最主要的优势种类,且相对优势度较为稳定.夏季,隐藻门的隐藻(Cryptomonas sp.)和绿藻门的鼓藻(Cosmarium spp.)大量出现,甲藻的相对优势度有所降低.冬季,隐藻数量急剧下降,但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大量出现,与甲藻共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由降雨引起的营养盐浓度增加是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透明度全年维持较高的水平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形成了有利条件,此外,较为稳定的水体和甲藻利用营养盐的能力使得甲藻成为浮游植物中的最主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 分别于2016 年春、夏、秋、冬4 个季节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测到卧龙湖浮游植物7 门57 种, 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6 种, 硅藻门18 种, 蓝藻门8 种, 裸藻门2 种, 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各1 种, 主要优势种有类颤藻鱼腥藻(Anabeana osicellariorde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螺旋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iral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浮游植物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而演替, 密度变化范围是841.1×104-8907.3×104 cells·L-1。水温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共鉴定浮游动物4 个门类18 种, 分别是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轮虫类种类数最多, 共10 种, 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各3 种, 桡足类2 种。主要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l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浮游植物密度及优势种、营养状态指数(TSI)都表明卧龙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报道了湖北武昌县牛山湖1984—1986年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和分布。观察表明,牛山湖有浮游动物47属,89种,其中多数为广温性世界种。浮游动物的平均数量为1574个/升(507—3025个/升),其中以原生动物、轮虫占绝对优势,甲壳动物次之;平均生物量为0.6082毫克/升(0.3378—1.0164毫克/升),以甲壳动物为主。牛山湖浮游动物的现存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据推测与鱼的摄食作用有关。为此建议应适当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放养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