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春晓 《遗传》2024,(4):346-354
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红绿色盲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典型案例。然而红绿色盲只是比较常见的色觉障碍,还有其他临床分型。不同的色盲遗传方式可能不同,致病基因也不同。近年来,关于色盲的致病基因、分子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在遗传学教学中进行使用。本文阐述了基于色盲的遗传学教学素材的挖掘及其在本校遗传学课程中“绪论”“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伴性遗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遗传学进展”等章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堂教授与问答,辅以课后文献检索与阅读,使学生在更好掌握遗传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拓宽遗传学学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般教科书上都写成“色盲是伴性遗传”,但此处的色盲是指红色盲或绿色盲。实际上,色盲的种类较多,致病因子各异,尤其是全色盲,其致病因子并非单一,其遗传也较复杂。加之色盲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就遗传性的色盲作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3.
吴明祥 《生物学通报》2010,45(12):19-19
通过对贵州省贞丰县一个满族色盲家系的调查和分析,简单探讨了色盲、色弱与正常色觉的遗传关系,提高对此类遗传病进一步的认识,以及用于生物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探究素材.把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以下是“伴性遗传”一节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布鲁纳探究教学模式,按照“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应用”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①现象:学生自习“色盲(道尔顿症)的发现”。课前几周布置学生调查家庭色盲遗传情况,挑出几个学生家庭的系谱,学生观察、讨论。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像几何变换映射的色盲矫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色盲患者分辨色彩的能力,提出了基于图像几何变换映射的色盲矫正方法。首先根据图像中颜色面两侧的颜色比例对颜色空间各个平面进行相应的几何变换,进而划分不同的颜色映射区域,通过颜色变换,生成色盲患者较易分辨颜色的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改善色盲患者对原本难以区分的颜色的分辨能力,同时计算速度快,有望满足实时处理的需要,性能上优于已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色盲的发现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是十八世纪英国大科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就是他,还是色盲的第一个发现者。圣诞节前,道尔顿给母亲买了一件节日礼物——他认为是棕灰色的袜子。然而,他母亲却感到袜子的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就问道尔顿:“我这样的年龄穿这样樱桃般的红袜子合适吗?”道尔顿也感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色盲、血友病和白化病的遗传方式问题,有如下描述:"人的色盲遗传、血友病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和"人类有些病症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且大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白化病就是这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值得商榷.实际上色盲和血有病有许多类型,有些是属于伴性遗传的,有些是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而白化症也有两种类型,有隐性遗传的;也有显性遗传的.现将这三类病提出来,加以分析说明,供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羊肉串儿来自内蒙古,是一个内蒙古的男孩从岛贩子手里救下来的,这个男孩养了她半年,后来听说北京有个专门救助猛禽的机构,于是他就带着这只猎隼来到了北京,因为他在火车上一直给猎隼喂羊肉,所以来到中心时猎隼身上有一股强烈的羊膻味,这味道一个多月以后才消失。所以我们叫她“羊肉串儿”。  相似文献   

9.
色觉的拓扑学模型和色盲矫正曲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色觉过程的研究涉及到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理心理、医学和数学等学科。解剖学已揭示:人眼中有一亿多个视细胞,只有一百万条神经纤维来传递信息。从视网膜上的多重横向联系,可以断定视网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承担信息的综合与加工。显然,在这一网络中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是红(R)、绿(G)、蓝(B)三种信息的输入端。带有神经纤维的神经节细胞是输出端,信息在视网膜中进行矩阵变换,调解出色度信号和发光密度信号(U、V和L),经由视束传递到具有六层组织的外侧膝状体,在此经矩阵解码,重新调解出基色信息量R、G、B.经视辐射向大脑皮层视区放射,最后由大脑综合分析,产生对外界的颜色知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现就“伴性遗传”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错误作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1、基因型字写不规范。 伴性遗传所研究的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行为,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关的特殊的遗传现象。因此,基因型的字写有其特殊的表达形式。如男色盲的基因型应为X~bY,可常有些  相似文献   

11.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必修部分中“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一部分,本单元是以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中心内容展开的,涉及到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还有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与遗传规律相关的遗传学术语及经典的遗传实验等。通过学习和领会新课标要求,笔者对本单元的教学构思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直接求解 (即直接法 )对于解大多数遗传题行之有效 ,但对解少数遗传题可能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 ,甚至导致错解 ,这时不妨考虑使用间接法。下面举例说明 :例 1 :将具有 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 ,逐代自交n次 ,在Fn 代中纯合体比例为多少 ?直接法 :直接求纯合体几率F1=12  F2 =12 12 × 12 =12 (12 ) 2F3=12 12 × 12 12 ×12 × 12 =12 (122 (12 ) 3Fn=12 (12 ) 2 (12 ) 3 … (12 ) n=1 -(12 ) n间接法 :先求杂合体几率F1=12  F2 =12 × 12 =(12 ) 2F3=12 ×12 × 12 =(12 ) 3 …Fn=(12 ) n再求纯合体几率是 1 -(12 …  相似文献   

13.
对抽样调查的身高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建立了子代对亲代身高的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子代身高与亲代身高的遗传率;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身高对下一代的遗传率强度不同,母亲要强于父亲;子女接受遗传的效应也不一样,女儿要强于儿子;建立了性别遗传模型,深入研究了亲代父母之间的身高差对子代性别的影响,亲代身高差越大,则生女孩的几率就越大,反之生男孩的几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14.
遗传咨询     
李巍 《遗传》2007,29(10):1213-1213
1.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问:肝豆状核变性是否为遗传病?患者的子女和无此病的人婚育的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多少?有没有避免的方法?答:肝豆状核变性简称肝豆,又称Wilson氏病,是由于WD基因(即ATP7B)基因的突变导致一种参与铜离子转运的蛋白缺陷,  相似文献   

15.
对高考有关遗传病的试题解法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生物学通报》2003,38(5):58-59
在拜读了《生物学通报》(2 0 0 2 ,Vol.3 7,No .1 ,第 5 4页 )署名为严慈顺老师的“对一道高考遗传题解法新探”一文后 ,颇感兴趣 ,同时也想将本人对此题及其有关问题的解法说出来 ,以供诸位老师商酌。[题 ](1 997年上海卷 )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 ,某医生向学生分析了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白化病致病基因为a ,红绿色盲致病基因为b ,请回答 :图 1   1 )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8;1 0。2 )若 8与 1 0结婚 ,生育子女中只患白化病或红绿色盲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3 )若 9与 7结婚 ,子女中…  相似文献   

16.
遗传与进化 A37.一个有遗传病的男人和一个表型正常的女人结婚,生下4个男孩和4个女孩,所有的女孩患有与她们的父亲相同的疾病,但没有一个男孩患病,最可能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概述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幅遗传图解和围绕遗传图解编制的一道综合练习题,对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的20多个概念和定律实质等知识进行了活化,通过对10种杂交后代的设疑、5种杂交方式的引用、育种相关内容的综合设问,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遗传变异》一章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而“遗传的物质基础”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教材中一些模糊的说法却会使学生乃至教师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前不久笔者从不同的练习册上看到两条相似的题目: 1、组成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核酸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 A、8,4,4 B、4,4,4 C、5,4,4 D、8,4,5 2、组成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 供选答案相同。一些同学和老师认为这两条题目都应选A,因为教材(最  相似文献   

20.
梁燕 《生物学通报》1997,32(3):17-17
1近视和远视近视是指眼球中晶状体屈光不正,使被视物的图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面看不清楚被视物的眼疾,一般可分为单纯近视和高度近视。单纯近视是指眼底正常,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近视(有时可伴有散光)。它是一类多基因遗传病,由许多效应小的致病基因和一定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且遗传和环境对该病的相对影响分别为60%和40%。因此,对于有单纯近视家族史的人,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如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灯光照明等减少该病的发生。已患该病的人,可用眼镜或接触镜矫正视力。高度近视是指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且常伴有眼底眼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