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8月2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四方山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采到1只鼠耳蝠标本(1♂);同年8月29日在金觉峰(26°58′24.4″N,113°3′23.1″E,海拔311 m)采到9只鼠耳蝠标本(4♀,5♂)。上述鼠耳蝠标本形态较小,前臂长33.3 ~ 36.1 mm,其后足长(不包括爪长)长于胫长之半,胫外缘有毛;颅全长13.57 ~ 14.35 mm,头骨粗壮,脑颅圆且较高,明显高过上颌骨。经形态和线粒体Cyt b序列鉴定,确认这10只蝙蝠均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Myotis)的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该种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编号,4♀为HUNNU16JJ28、HUNNU16JJ42、HUNNU16JJ43、HUNNU16JJ52,6♂为HUNNU16SF25、HUNNU16JJ05、HUNNU16JJ08、HUNNU16JJ51、HUNNU16JJ58、HUNNU16JJ60)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2015年7月26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进行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通过雾网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5SF42,雌性),2016年7月28日在该处调查时通过同样的方法又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6SF21,雄性),两只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分别为66.46 mm和69.19 mm,颅全长分别为22.14 mm和21.88 mm,齿式为1.1.2.3/2.1.2.3=30。带回实验室经过形态对比和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这两只蹄蝠为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属于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1号鼠耳蝠标本,经鉴定为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雄性,标本号:HUNNU16SF36)。本次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iang et al.,2010;郑锡奇等,2010;Csorba et al.,2014;Ruedi et al.,2015;党飞红等,2017)。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衡东县发现大卫鼠耳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26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仙妃洞(26°58′24.93″N,113°3′23.03″E,海拔641 m)捕到1只雌性蝙蝠。该蝙蝠体型较小,前臂长34.54 mm,后足长超过胫长的一半;通体黑褐色,被毛毛尖染有淡棕色,腹毛由前而后淡棕色毛尖逐渐增加,到腹后部几乎形成淡棕色区;颅全长13.34 mm,齿式为2.1.3.3/3.1.3.3=38,初步鉴定为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1 140 bp序列对上述标本与大卫鼠耳蝠不同种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大卫鼠耳蝠是一个单起源的谱系,其种群形成了广东、广西一个支系和江苏、安徽、浙江、湖南、重庆另一个支系,其中,江苏种群和广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此标本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的大卫鼠耳蝠。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标本(1雄4雌)。上述鼠耳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3.6~37.5 mm,颅全长11.2~13.8 mm;后足长不及胫骨长之半;背毛基部黑色,毛尖棕色有时更多显现浅红灰色,腹毛基部黑色但毛尖淡灰白;上颌前臼齿(P3)位于齿列之中。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青海、尼泊尔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河南济源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6年2月于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引水渠黄背角村段(35°15′8.4″N,112°6′34.5″E,海拔658 m),采集到1只冬眠的雄性宽耳蝠。其前臂长40.4 mm,外耳廓近方形,具明显横嵴,并在额部相连,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头骨较扁平,颅全长为14.9 mm;齿式为2.1.2.3/3.1.2.3=34。通过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分子数据(Cyt b和ND1基因)比对,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河南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7.
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1521)和33.1 mm(211540),头体长为44.0 mm和41.2 mm,后足长(10.5 mm和10.4 mm)超过胫骨长(16.4 mm和16.2 mm)的一半,耳屏长(5.1 mm和3.8 mm)不及耳长(12.5 mm和10.0 mm)的一半;头骨狭长,颅全长15.5 mm和15.0 mm,脑颅宽7.8 mm和7.5 mm,颅骨纤弱,额骨处有明显倾斜,脑颅高于上颌骨,颧弓较细。与来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霍氏鼠耳蝠标本相比,前臂长、头体长和尾长测量数据偏小,但头骨测量数据接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鼠耳蝠标本与霍氏鼠耳蝠聚类在一起,与来自香港的霍氏鼠耳蝠样本遗传距离仅为0.9%,故确定该物种为霍氏鼠耳蝠。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2020年5至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向塘机场七里港火车桥底、高访立交桥底、横岗铁路桥底和浙江省衢州市衢州机场西山村涵洞分别捕获到1号(雌性)、4号(2雄性、2雌性)、2号(2雄性)和1号(雌性)鼠耳蝠。上述鼠耳蝠体型较小,头体长42.89 ~ 51.41 mm,前臂长40.18 ~ 42.22 mm;头骨较小,脑颅略低,顶部平缓,矢状脊不明显,吻长较短,吻宽较长,超过眶间宽,颧弓纤细且发达,宽度明显超过后头宽,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已报道的鼠耳蝠物种。通过外部形态鉴定以及Cyt bCOI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鉴定上述标本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 petax),且该种是在江西省和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上述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胡洁  宋森 《动物学杂志》2023,58(3):450, 466-472
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等,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亚科Vespertilioninae鼠耳蝠属Myotis.2006年12月20日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熊洞(2°62′N,113°68′E,海拔301 m)发现一冬眠群共31只色彩鲜艳的蝙蝠,仅采集5只,外形测量后分离头骨,毛皮做成剥制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经进一步鉴定,确定为绯鼠耳蝠华南亚种Myotis formous rufoniger,为河南省蝙蝠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 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峰岩村峰岩3号洞(26°15'15″N,118°16'55″E,海拔536 m)用雾网采集到4只蝙蝠(1♀、3♂)。利用数显电子秤和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外形17项及头骨25项指标,并与文献记载的海南、爪哇岛、斯兰岛标本进行了比对。体型较小,耳短而宽,毛短而密,毛被扩展到鼻子后方,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棕色,头颈部毛色与腹部毛色较一致;翼膜狭长,第Ⅲ指第二指节的长度约为第一指节的3倍;头骨的吻突低而略宽,脑颅高、大而圆;体重7.1~9.8 g,前臂长41.7~43.7 mm,颅全长13.87~14.17 mm,颅高6.21~6.73 mm。经鉴定为南长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为福建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在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0月17日,在甘肃省卓尼县(103°30′37″ E,34°35′00″ N,海拔2 540 m)用手网采集到1只雌性蝙蝠;该个体前臂长59.98 mm;两耳宽大,耳缘具毛,双耳前缘基部在额顶相联;吻部突出,上唇肥厚有褶皱;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足掌具明显可见肉垫;各脚趾缘具有白色硬毛;背毛呈土褐色,毛基苍白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4.05 mm;颧弓平直;上门齿与上犬齿大,下门齿小,齿式为1.1.2.3/3.1.2.3 = 32。以上形态特征均与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相符;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系统发育学证据也支持上述结果,故将此标本鉴定为宽耳犬吻蝠。此为该种在甘肃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4月6日及2015年8月17日在湖南省永顺县小溪乡竹坪村和小溪村附近共获得2只雄性宽耳蝠标本。该蝠体型中等偏小,外耳廓呈方形,具有明显的横嵴,无耳突,耳屏呈尖三角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长近耳长的一半;背毛和腹毛黑棕色,毛尖偏白色,翼膜基部至股间膜的腹面毛色偏黄白色。脑颅骨略呈扁平状,听泡较小,齿式为2.1.2.3/3.1.2.3=34。综合外部形态、头骨特征、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其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属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分别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标本号:20140406053)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标本号:151126)。  相似文献   

16.
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食物及其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初 (冬眠期除外 ) ,约每两周一次 (每次调查持续 1- 2晚 )于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四合村蝙蝠洞 (115°5 9′N ,39°4 3′E)捕捉觅食后返洞的大足鼠耳蝠 (Myotisricketti) ,通过 2 8次野外调查收集了 342个粪便样品 ,分析了其食物组成的频率差异。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宽鳍 (Zaccoplaty pus) (在总样品中的频率为 6 0 2 % )、鲫鱼 (Carassiusauratus) (5 8% )和洛氏 (Phoxinuslagowskii) (2 3% )三种淡水鱼 ;还捕食至少 7个目的昆虫 ,分别为鞘翅目 (2 0 2 % )、鳞翅目 (12 6 % )、同翅目 (9 6 % )、蜉蝣目(4 1% )、半翅目 (5 6 % )、双翅目 (3 5 % )和膜翅目 (2 6 % )。两年中三种淡水鱼的总频率与昆虫的总频率差异显著 ;年内数据比较显示 ,鱼类和昆虫频率 2 0 0 2年差异不显著 ,2 0 0 3年差异显著。大足鼠耳蝠雨季和旱季食物种类基本无差异 ,但鱼类和昆虫在其食物组成中有年内波动 ,即大足鼠耳蝠旱季多以鱼类为食 ,雨季捕获昆虫的数量相对增加。据两年的研究结果 ,证实北京房山霞云岭大足鼠耳蝠的食物主要组成部分是三种鱼类 ,而宽鳍为主要食物成分的原因是其多在水体浅层活动而易被大足鼠耳蝠捕获。从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推测大足鼠耳蝠在雨季捕食昆虫可能  相似文献   

18.
2019至2023年,在四川省珙县(104°50′05″E,27°54′27″N,海拔1 331 m)和叙永县(105°32′05″E,28°13′51″N,海拔1370m)分别采集到2号和4号绒鼠类成体标本。这些标本个体较小,尾长约为体长的41%,形态鉴定属于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对所采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绒鼠属物种序列构建贝叶斯基因树,结果显示:所采标本与滇绒鼠指名亚种(E. e. eleusis)聚为一个支系(贝叶斯后验概率为1.0),遗传距离为0.8%,与滇绒鼠aurora亚种(E.e.aurora)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所采6号标本为滇绒鼠,是该物种在四川省的首次确认分布记录。标本现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馆(编号分别为SAF19843、SAF19844、SAF220125、SAF220131、SAF23176和SAF23177)。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4月1日,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土市镇坦头村内长约12 m的桥洞下(112°13'20″E,25°30'35″N,海拔300 m),离地高度2. 5 m左右的顶部发现4只鼠耳蝠。利用手抄网捕获其中1只雄性个体,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将其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 Dobson,1873。该种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老挝和阿富汗,在国内则发现于贵州、重庆、广西和广东(Smith,解焱,2009;张琴等,2017),本次发现属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新纪录。标本(编号:YZ18040101)保存于吉首大  相似文献   

20.
2011年8月22日,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的铁龙洞(33°43'38.8″N,107°26'37.9″E,海拔1 250 m)获得2号蝙蝠标本,雄性,体型较大,前臂长约58 mm,后足长几与胫长相当,约20 mm,经鉴定为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对该蝙蝠标本的特征和相关测量数据进行了报道,并对其分布和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