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ai R  Pu J  Liu N  Lu JG  Zhou Q  Ruan YF  Niu HY  Wang L 《生理学报》2003,55(6):722-730
实验以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CM-CHF)模型为对象、以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相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双心室起搏(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后的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实验以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DCM-CHF犬模型;正常犬和DCM-CHF犬均经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模型;采用同步记录犬体表心电图和内膜下、中层、外膜下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MAP)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T间期、Tpeak-Tend(Tp-Te)间期和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 duration,MAPD)、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ization,TDR)。结果显示:在正常犬,左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三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同时TDR增大(左室心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室心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DCM-CHF犬较正常犬已表现出中层心肌MAPD延长(276.30 ms vs 257.35 ms,P<0.0001)和TDR(33.8 ms vs 27.58 ms,P=0.002)增大的基础上,左室心外膜参与起搏后仍进一步使三层心肌的MAPD延长和TDR增大。研究结果提示,左室心外膜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后使内膜下、中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温对离体大鼠心室肌复极时程及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1蛋白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3组(n=6),即正常对照组(C组)、35℃低温组(H1组)和32℃低温组(H2组)。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7℃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C组继续灌注37℃ K-H液30 min;H1组继续灌注35℃的K-H液30 min,H2组继续灌注32℃的K-H液30 min。记录各组平衡灌注15 min(T1)和继续灌注30 min(T2)时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90%的时程(MAPD50、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同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取测量电生理的心室肌部位组织以Western blot测定Kir2. 1蛋白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Kir2. 1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AOD)及分布情况。结果: 与T0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 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与C组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Kir2.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 AOD值显著减少(P<0.05)。与H1组比较,T1时H2组心率显著减慢(P<0.05),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0.05)。C组Kir2.1蛋白分布正常,H1、H2组蛋白分布紊乱。结论: 低温会延长心室复极时程,增加复极离散度,其机制与低温下调Kir2.1蛋白表达、改变Kir2.1蛋白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髓质在急性心肌缺血时血液流变学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观察了阻断冠脉血流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分析了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阻断冠脉血流40min时全血粘度已显著增加,血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逐渐升高。阻断冠脉血流前切断双侧内脏大神经可消除心肌缺血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而切断内脏大神经后输注肾上腺素又可使心肌缺血时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等各项指标出现明显异常。上述结果提示,阻断冠脉血流后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可能是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_DCHFCRT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_D)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CRT_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_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乙酰胆碱(ACh)灌注并迅速洗脱后所致离体兔心正性肌力作用(心肌收缩力的反跳)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给予ACh并洗脱后的心肌收缩力变化.结果:10-8~10-3 mol/L浓度的ACh所致心肌收缩力的最大反跳率分别为2.20%±1.70%、6.71%±3.40%、9.18%±3.54%、14.16%±3.27%、4.37%±5.86%、1.03%±6.86%;肾上腺素组的最大反跳率为29.25%±5.83%,普萘洛尔组最大反跳率为5.15%±4.45%,二者与对照组同浓度ACh(10-5mol/L)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维拉帕米组持续800 s未出现反跳现象.结论:在离体兔心,ACh洗脱后所致的正性肌力作用与心肌Ca2+通道、B受体的活性有关;ACh洗脱后与高浓度ACh时引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可能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兔心肌局部缺血和缺氧时的电活动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兔在体心脏上对比观察了阻断冠脉血流(心肌缺血)和阻断冠脉血流后用缺氧液体灌流(心肌缺氧)时心肌电活动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1)心肌缺血时引起 MAP 振幅(MAPA)与双极心外膜下电图振幅(BEGA)的降低(P<0.01)以及 MAP 复极达50%的时程(MAPD_(50))与功能不应期(FRP)的缩短(P<0.01);(2)心肌缺氧时只引起 MAPD_(50)和 FRP的缩短(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而未引起 MAPA 和 BEGA 的明显变化;(3)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心肌缺血10分钟时,多数线粒体内出现不定形的致密小体,核染色质明显周边化,而心肌缺氧10分钟时,仅在少数线粒体内出现致密体,核染色质分散,有的呈现早期周边化。上述结果提示,在心肌缺血早期,缺氧是造成不应期缩短的主要原因,而代谢产物和 K~ 的蓄积则可能是引起传导阻抑的重要因素,并有加强缺氧所致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肌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活化情况,探讨NF-κB促进无复流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2小时,再灌注1小时),每组12只。采用凝胶阻滞迁移分析方法(EMSA)检测正常区、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与正常区相比,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异常升高(P〈0.01)。(2)与结扎前相比结扎后2h、再灌注后1h血浆IL-6、CRP、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均〈0.05)。(3)NF-κB的活性与无复流面积、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4,P〈0.01;r=0.682,P〈0.05;r=0.687,P〈0.05;r=0.893,P〈0.01)。(4)无复流面积与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61,P〈0.01;r=0.806,P〈0.01;r=0.877,P〈0.01)。(5)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无复流区的心肌组织损伤较缺血区更为严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心肌组织中NF-κB的过度活化有关,活化的NF-κB通过促进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无复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NF-κB激活在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活化情况,探讨NF-κB促进无复流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2小时,再灌注1小时),每组12只。采用凝胶阻滞迁移分析方法(EMSA)检测正常区、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与正常区相比,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异常升高(P<0.01)。(2)与结扎前相比结扎后2h、再灌注后1h血浆IL-6、CRP、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均<0.05)。(3)NF-κB的活性与无复流面积、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4,P<0.01;r=0.682,P<0.05;r=0.687,P<0.05;r=0.893,P<0.01)。(4)无复流面积与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61,P<0.01;...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大鼠蓝斑核区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大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以心电图肢体导联 S-T_Ⅱ段和 T_Ⅱ以及心率为指标,观察了电刺激蓝斑核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蓝斑核区电刺激组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前,前者为18.8±8.31分,后者为67±12.74分(P<0.01)。脑非蓝斑核区电刺激组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为69.2±6.8分。蓝斑核埋藏电极组的恢复时间为44.5±9.97分,与蓝斑核区电刺激组相比,其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这些结果说明蓝斑核区的刺激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模型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在14只麻醉开胸狗身上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冠脉侧支血流量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动物均分为两组:Ⅰ组,在不控制血压的情况下,观察心肌缺血早期单位压力差下冠脉侧支血管流量(CVC)的变化;Ⅱ组,在保持主动脉血压不变的条件下,根据 Wyatt 等公式计算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ECF)。实验结果表明,阻断冠脉血流3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比粘度已明显增高,随后继续增加,60min 时Ⅰ、Ⅱ两组分别较对照值增高19.0%和11.4%(均为P<0.01)。血液粘度增高时,CVC 仅轻度降低(p>0.05),但 ECF却随着血液粘度的增高而逐渐明显降低,缺血60min 时较对照值降低12.1±2.6%(P<0.01)。血液粘度变化与 ECF 变化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96,p<002)。上述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虽然对冠脉侧支血管的血流阻力影响较小,但却使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在35只兔心脏上观察了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早期MET变化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α受体阻断剂抗心律失常效应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β与α受体阻断剂对MET 的影响明显不同。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使正常心脏与缺血心脏的MET同等程度的升高,而对阻断冠脉后 MET的降低无改善作用。与此相反,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对正常心脏的MET 无明显影响,但可使阻断冠脉血流后 MET降低的百分率明显减轻,此效应与血压变化和扩血管作用无直接关系。上述结果提示,β受体阻断剂可通过提高正常和缺血心脏MET 的绝对值发挥抗心律失常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则有特异性的提高缺血心肌MET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下丘脑等脑区亮啡肽(L-Enk)含量显著升高,延脑未见明显变化,向下丘脑前区直接注射微量L-Enk,同阻断冠脉效应相同,也可减弱窦升压反射。该区注射纳络酮(Nx)可逆转心肌缺血减弱窦升压反射的效应,而对正常兔的窦升压反射没有明显影响。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时,下丘脑前区的脑啡肽可被激活,并参与窦升压反射的调节。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脑啡肽可能处在非活动状态,在窦升压反射的调节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高氧预适应(HyperoxicpreconditioningHO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影响,本实验将实验组大鼠放入高压氧舱内,每日吸80-85%氧气(1atm)6h,连续7d。利用Langendorf装置做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自由基含量。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第二组为HOP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实验观察冠脉回流液中自由基PBN加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再灌注过程中,1、5、10min3个时间点,HOP组PBN加合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HOP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呼吸和窦性节律下,用浮置式玻璃微电极引导在体单个左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作为兴奋的指标,以其 0相触发产生期前的试验刺激,测定有效不应期(ERP)。38只家兔的测定结果表明,在R-R间期为205—330ms的范围内,随着心率加快(R-R间期缩短),ERP减小,而 ERP/RR 间期增大,说明 ERP 与心率直接有关。并且,在较快的心率时,ERP 相对延长。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制出了能够删除心率影响的校正公式。静脉注射酒石酸锑钾(50mg/kg)发现,在窦性和起搏节律下,酒石酸锑钾均能轻度延长 ERP(P<0.001)。窦性节律下的校正后值与起搏节律的测定结果完全一致。证明校正后值能够用来比较处理前后不同心率条件下,各种药物、离子及其它因素对ERP 的影响。 本文的校正公式虽然只适用于同种动物和方法,但此校正公式的制作原理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其它多种动物。  相似文献   

16.
电剌激及心肌缺血所致豚鼠心脏神经肽Y释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蓓  向继洲 《生理学报》1996,48(2):199-203
电剌激豚鼠心脏左星状交感神经节,可引起钙依赖性的神经肽Y(NPY)胞外释放,缺血10min后行电刺激(S2),与对照期(S1)比较,NPY释放无明显变化,缺血20min后行电剌激,NPY释放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S2/S1:0.72,P<0.05),而再灌注5min后行电剌激NPY释放抑制作用逐步消失,与S1比较,已无明显减少(S2/S1;1.01,P>0.05)。仅缺血无电剌激几乎不引起NPY释放。这些结果提示,电剌激交感神经节可致NPY呈现一种钙依赖性出胞释放,缺血早期NPY释放受到某些代谢产物抑制,恢复再灌注后,代谢产物逐步冲洗出,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结扎大鼠冠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了络泰(三七总皂甙的新型剂)抗实验性心肌缺血作用。结果表明,络泰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品50mg/kg显著减少心电图S-T段的上多(P<0.01);络泰5mg/kg、50mg/kg和100mg/kg均显著降低血清CPK(P<0.05,P<0.01);在缩小心肌梗塞范围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但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络泰三个剂量组能显著提高SOD活性(P<0.01),降低MDA水平(P<0.05);本品50mg/kg和100mg/kg还能显著增加心肌缺血时血中PGI2水平(P<0.05),提示络泰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与抗脂过氧化作用有关,其促进PGI2合成作用可能与其抗心肌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8.
赵志青  刘冰 《生理学报》1989,41(4):346-353
本实验在18只麻醉开胸犬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阻断冠脉后心肌缺血区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R)增大,血小板计数(PC)减少。缺血50min时,PAgR增大58.7±5.6%,PC减少39.5±23.6%,与对照值有明显差异(均为P<0.01)。与此同时,在控制血压条件下,心肌缺血早期单位压力差下冠脉侧支血流量的变化与对照值无明显差异,而根据Wyatt等公式计算的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降低,缺血50min时较对照值降低23.5±9.7%(P<0.05)。PAgR变化与有效侧支血流量改变呈明显负相关(r=-0.887,P<0.01);冠脉侧支指数与梗塞范围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1)。阻断冠脉前静脉注射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剂阿斯匹林,可明显减轻上述各项参数的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异常变化虽然对冠脉侧支血管的血流阻力影响较小,但却使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减小,进而扩大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