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菘蓝属植物的同工酶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菘蓝属(Isatis L.)5种2变种1多倍体品种及1外类群种共计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并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酶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20个样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共有18条酶带,可分为慢带区(A区)、中带区(B区)和快带区(C区)3个区,其中A区的Rf0.09酶带为所有样本共有,而B区和C区不仅酶带数多,而且活性较强,并表现出很大差异。20个样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有8条酶带,略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样本被明显分成10组,与形态性状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酶带的有无、酶带的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作出菘蓝属类群间亲缘关系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最优NJ树和唯一MP树)。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羚牛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芸薹属A,B和C基因组之间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栗茂腾  张椿雨  刘列钊  余龙江 《遗传》2005,27(4):671-676
芸薹属A,B和C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A和C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A和B基因组以及B和C基因组之间更为接近。A,B和C基因组之间的比较基因组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组是由更加原始物种进化而来的。在芸薹属基因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染色体变异,如重复、缺失、重排等,从而造成了现在不同基因组之间的差别。最后,文章对芸薹属不同基因组和拟南芥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羚牛、羊、牛血清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羚牛、同羊及秦川牛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不连续电泳图谱,并对这3种动物的酶谱进行了分析比较,从酶谱的区带数目、泳动率、相对含量及染色强度来看,均表明3者各具有特征电泳图谱,且羚牛与同羊图谱的相似程度较秦川牛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7个品种变叶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各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不一;7个品种变叶木共有14条谱带,2号谱带最多为11条,5号谱带最少为6条;其谱带分为3个区(A=0~0.18,B=0.18~0.35,C=0.35~0.5);并对7个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对中国半夏属植物5个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38个引物组合在半夏属植物的5个种中共扩增出752条清晰的谱带,其中628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3.51%,显示出较高的多态性比率;各物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513~0.7312之间,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5种半夏属植物被聚为两大类:掌叶半夏单独聚为一类(Ⅱ),而其它4个种聚为一类(Ⅰ).第Ⅰ类可再分为A和B两个亚类:A亚类包括半夏和石蜘蛛;B亚类包括盾叶半夏和滴水珠.滴水珠和盾叶半夏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半夏和石蜘蛛,而掌叶半夏和其它4个种的亲缘关系都较远,这说明掌叶半夏与半夏属其它种呈姐妹群关系.本研究结果对我国半夏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9.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0.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部分脏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2只羚牛的雌性生殖器官及肝、肾、脾等脏器进行了形态描述,并与黄牛及羊的相应器官进行了比较,为探讨羚牛的分类地位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实验红鲫C1HD系生化遗传标记.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实验红鲫C1HD系与普通红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同工酶.结果 实验红鲫C1HD系和普通红鲫血清蛋白电泳可分离出25条以上蛋白带,分为A、B、C等3个区段.在A、B区段,实验红鲫C1HD系分别具有SP-A1谱带和SP-B1、SP-B3~8谱带,但缺少SP-A2、SP-A3和SP-B2谱带.实验红鲫C1HD系具有8条SOD同工酶电泳谱带,比普通红鲫多出SOD-3、SOD-8两条特征带.两种红鲫均具备MDH-1、MDH-2和MDH-3电泳谱带,且带型一致;普通红鲫额外具备MDH-4和MDH-5两条电泳谱带.结论 血清蛋白SP-A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SOD-8电泳谱带可以作为实验红鲫C1HD系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方法对小麦、花生叶内超氧物歧化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在栽培小麦叶中发现4条 SOD 同工酶谱带。证明位于图谱下方迁移率最大的强单带是叶绿体 SOD,其它3个可能是细胞质 SOD。对野生花生和栽培花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叶中包含3类不同的谱带(文中 A、B 和 C 带)。A 带及 B 带对氰化物敏感,是 Cu-Zn-SOD,C 带不敏感,可能是线粒体 Mn-SOD。栽培花生叶内 SOD 大部集中在叶绿体中,主要是 Cu-Zn-SOD。本文测定了各谱带的 PI 值,并就两类花生叶中 SOD 的不同特性和分布可能对其生物保护功能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3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21B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两系雄配子发育过程中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幼叶和花蕾的EST同工酶酶谱在谱带数目和酶带强弱上存在时空表达差异,并且随着雄配子发育的进行,保持系21B从中花蕾至特大花蕾比不育系21A多1条清晰的谱带(EST3e),其差异表达发生在细胞学上观察到的败育时期之前;在GDH同工酶中,保持系21B从大花蕾至特大花蕾比不育系多6条谱带(GDH,和GDH1/2),酶谱差异表达时期与细胞学上观察到的败育时期一致;而在MDH同工酶中,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的幼叶和各级花蕾的酶谱在谱带数目和谱带强弱上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棉花ms5ms6雄性不育两用系发育过程中P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在生长发育前期简便快速地区分棉花雄性不育A、B两用系的不育株和可育株,采用同工酶分析方法,对POD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之间POD同工酶带数及其带的强度存在差异,其中花药的酶带最多、带的强度最高;子房的酶带最少,带的强度最低。同一器官不同发育时期POD同工酶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花药发育时期POD同工酶带数及其带的强度差异明显,尤其在单核期和二核期两种不同叶型的两用系A比B分别减少1或2条带。因此,在开花之前根据花药POD同工酶的差异,易于区分A、B两用系中的不育株和可育株。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长距离PCR扩增法对秦岭羚牛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拼接、注释并对基因组特点和羚牛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羚牛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662 bp,GenBank序列号:KU361169。该基因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基因组核苷酸组成为A:33.9%,T:27.0%,C:26.3%,G:12.8%,(A+T)含量(60.9%)高于(G+C)含量(39.1%),有一定的碱基偏好。ND2、ND3、ND5基因起始密码子为ATA,其余1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为ATG。ND2、ND3、ND4、COⅢ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蛋白质基因为完全终止密码子TAA和AGA。预测了22个t RNA二级结构,共有38处错配,以GU错配为主。基于14种有蹄类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羚牛与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应归为羊亚科。  相似文献   

16.
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及广东鲂种间遗传关系及种内遗传差异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采用形态判别、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3个层次研究分析了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和广东鲂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3种鲂在形态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著,而可量性状与框架分析揭示团头鲂与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它们同广东鲂差异较大;(2)团头鲂和三角鲂均具有MDH同工酶的s-Mdh-D位点,而广东鲂未见,引物S11扩增的结果在3种鲂间均显示种的特异性,这些同工酶谱带和DNA扩增带可作为3种鲂的种间分子标记;(3)3种鲂种间亲缘关系在三个研究层面上相互吻合:即广东鲂和头鲂、三角鲂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而三角鲂和团头鲂之间差异小,亲缘关系较近;(4)同工酶和RAPD分析揭示,三角鲂种内遗传多样性显著地高于广东鲂和团头鲂。  相似文献   

17.
几种罗非鱼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淀粉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比较分析了三种口孵类型罗非鱼的6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谱及其相对迁移特性,发现这两种同工酶在各个种内表现出组织的分布特异性,而在各个种间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LDH同工酶的F基因和MDH同工酶的A、B、C、D基因作为遗传标志,能够将亲缘关系相近的这三种罗非鱼区别开来,从而为形态分类学提供了新的生化证据,并且对于以育种为目的的亲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鹏举  张宏  张恩迪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569-1573
2002年3—5月,在藏东南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设置14条样线,对主要偶蹄类动物在春季的垂直分布和栖息地分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野猪、黑麂、(赤)斑羚、羚牛和鬣羚都有非常明显的海拔相对集中的分布区,除了羚牛和鬣羚的空间垂直生态位高度重叠外,其它类群之间重叠较小;为进一步研究羚牛和鬣羚之间的共存机制,设置了187个10m×10m样方,调查了10类生态因子,通过联结检验和判别分析,发现羚牛和鬣羚之间并没有空间联结关系,栖息地差别明显;通过计算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发现羚牛和鬣羚在饮水距离、林分郁闭度、隐蔽度、乔木密度具有明显的选择差异;食物的不同需求导致了这些偶蹄类动物垂直分化的差异,而羚牛和鬣羚对小尺度生态因子上的选择差异和在时间维度点的差异则是维持同域共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4 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10 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岳鲤及其双亲有相似的血红蛋白电泳带谱;双亲的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存在差异,表现在主带和弱带上;F1代岳鲤表现了亲本的血清蛋白,B1区主带偏父本,B2区主带除其中一条外均与母本相同。性别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辨。作者认为血清蛋白可用来作为鱼类育种中区别双亲、亲本及后代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