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器官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培养、冠瘿瘤培养以及不定根或毛状根培养等技术.20世纪80年代前后,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成为热点.比如1977年Noguchi等就利用20吨发酵罐进行了烟草细胞培养生产尼古丁实验.1977年Alfernmann等利用毛地黄培养细胞把甲基洋地黄毒苷转化为甲基地戈辛,证明植物细胞的生物转化能力.1985年日本的三井石油化学公司利用紫草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紫草宁,并且投放市场,首次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我国学者在离体器官发生、茎尖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大量培养等分支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引证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那些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此外,还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高校培养植物医生的核心课程,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该课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不足,并从理论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面等探讨了农业植物病理学对培养植物医生的作用,以期为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新型植物医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分类地位与生活史复杂多样,与植物共生程度各异。在其他一定种类生物(如植物、细菌等)存在的条件下,大多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能完成生活史,而且一些非专性非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较专性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更容易获得纯培养。在简要介绍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分类地位、生活史与共生类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培养特性和培养方法,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展望,旨在为当前和今后开展难培养菌物纯培养研究提供思路、依据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我国植物学家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1934年以来 ,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我国学者在离体器官发生、茎尖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大量培养等分支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引证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的基础上 ,着重评述了那些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此外 ,还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鸿鹤  黄学林 《植物学报》1999,16(6):631-635
植物薄层培养(TCL)实验系统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颖精致的实验系统。由于薄层培养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对调控因子敏感、培养易成功等优点,目前已经在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及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与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薄层培养在形态发生、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并对当前薄层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薄层培养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薄层培养 (TCL)实验系统是 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颖精致的实验系统。由于薄层培养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对调控因子敏感、培养易成功等优点 ,目前已经在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及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与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薄层培养在形态发生、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并对当前薄层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在生理上、发育上具有"全能性",因此,植物离体组织或细胞经培养诱导分化能再生成植株,并带有母体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近20多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农业、园艺、林业等生产上作为果树、花卉、药用植物及某些经济作物等的无性系建立和快速繁殖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试管植物"培养成功的已不下于100科900种[3-8],其中食用香料植物试管苗培养获得成功的也有几十种。为了使这一技术在食用香料植物的快速繁殖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现将其要点和应用前景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1.
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现遗传变异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RNA干涉等.DNA甲基化是一种最重要的表现遗传机制,在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本文对植物离体培养过程的DNA甲基化变异现象、影响因素及机理等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植物名录(初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46年罗士韦首次报道田野菟丝子在试管中开花以来,迄今有关试管开花植物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充分证明植物离体培养是研究植物分化、发育行之有效的手段。从种子苗、植物组织、甚至原生质体,都能在人工控制的试管培养中得到花芽分化。Tran Thanh Van等人创建的薄层细胞培养方法更是目  相似文献   

13.
植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不仅可在植物组织内生活且不引起植物病变,还能产生大量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植物内生真菌多糖作为一类重要的大分子天然产物,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植物内生真菌的来源、培养和发酵,植物内生真菌均一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等都与其多糖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为此,从菌株选择、培养条件、多糖分离纯化、理化特征、生物活性和对植物的作用等方面对植物内生真菌多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内生真菌多糖的生理生化作用、开发等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和器官大规模培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已向工厂化生产过渡,除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以外,近年来植物器官(茎,芽,根,胚和毛状根等)培养也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许多培养体系并在各种反应器中进行了探索性的培养实验,尤其毛状根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大规模培养技术的日趋完善,为植物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生物反应器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培养既可以打破环境条件的限制,又有助于生产过程的人为调控,为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或工厂化直接生产植物细胞有用代谢产物创造了条件,是当前植物细胞培养工作的研究热点。在介绍植物细胞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对适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各类生物反应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非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用于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的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以及一次性培养生物反应器)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选择及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参细胞的悬浮培养,是在其他植物悬浮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用于悬浮培养并获得成功的植物是烟草和万寿菊(Muir,1953)。此后有胡萝卜、白云杉,金鱼草等。Nickell(1956)第一次证明了植物细胞可以象微生物一样进行培养,并不断生长。后来,他又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了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动力学,生化组成和特殊的代谢产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正>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永成、蒋志国编著。本书从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意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植物悬浮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方法与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基本理论与工艺路线、悬浮细胞合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花药培养已从20多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得到单倍体植物。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人工诱导单倍体的研究,已从二棱大麦、小麦和烟草、水稻、玉米、普通大麦、向日葵、百合、青稞等植物的未授粉子房培养出单倍体植物。1987年我们进行了白魔芋未授粉子房的离体培养,并获得单倍体植物,现将实验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强  王茜  董梅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1):1250-1260
重点围绕玻璃珠分室培养系统、H形分室培养系统、根排斥室培养系统、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体外培养系统、丛枝菌根(AM)真菌与普通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双重培养的改良分室单胞培养系统等7个不同的分室培养装置, 对AM真菌的培养类型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其中, 采用玻璃珠分室培养装置易于将AM真菌与培养基质分开, 能获得大量纯净的AM真菌繁殖体, 用于研究AM真菌对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H形分室培养系统和根排斥室(RECs)培养系统均能够获得连续的、可切断的共生菌根网络(CMNs), 可用于研究植物-植物、植物-昆虫之间化感作用产生的信息交流。供体自养植物的双分室培养系统有益于研究AM真菌对宿主植物在单作和混作条件下生长效应的影响。AM真菌与植物根器官的双重培养系统为研究AM真菌的侵染过程及生理、生化特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为纯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体系可以获得AM真菌纯净菌体, 是研究AM真菌遗传、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理想方法。以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系统为基础, 可以在菌丝生长室置换培养基、在根室中补充适量碳源, 并多次收获AM真菌繁殖体。转型根改良双重培养系统是提高AM真菌孢子接种剂产量的有效方法。综上所述, AM真菌的分室培养系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为开展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菌根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在原生质体培养研究中又取得重要进展,最近在国内外首次培养成功高粱、野生大豆和小米等一批完整再生植株。这一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工作的可喜进展,为进一步利用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操作和培育新品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植物原生质体,即除去细胞壁的裸露细胞,利用它可以导入外源遗传物质,开展细胞杂交等植物遗传和培育良种研究。国内外众多科学工作者,对重要禾本科和豆科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已引起很大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