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浙江省两栖纲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关于浙江省两栖纲动物的调查工作,先后有Boring和张作干(1933)、张孟闻(1938)、Pope(1931、1949)、毛节荣(1959)等的报导。在1961年刘承钊、胡淑琴的《中国无尾两栖类》中,综述了浙江省过去的工作。综合上述资料,浙江省共计有两栖纲动物28种,分隶于9科14属,其中有尾目3科6属6种;无尾目6科8属22种。 作者等自1953年开始,对浙江省两栖纲动物标本进行收集和采集,并于1962年和1964年4-7月,在  相似文献   

2.
长耳鸮食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4年在曲阜孔庙共采集地区留鸟长耳鸮食物团375个,对其中353件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5月,食物团中鼠类占94.44%;而在冬季,鼠类占99.4%;在春季及冬季,极少捕食有益鸟类等。 据胡鸿兴对武昌珞珈山长耳鸮的越冬习性和食性分析,武昌珞珈山长耳鸮有季节迁徙(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习性,食有害动物占89.3%;有益动物占10.6%。关于北方的长耳鸮生态,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82年3月至  相似文献   

3.
池鹭的夏季食性及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了池鹭的夏季食性分析及部分生态的观察。池鹭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占总食物频次的95.09%;占检出食物总数的97.79%,池鹭所吞食的动物种类涉及到4门7纲17目32科以上。在动物性食物中,又以蛛形纲的蜘蛛目,昆虫纲的蜻蜓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鱼纲的鲤形目和两栖纲的无尾目的种类为主。池鹭的有益系数为-22.41%,就食性而言,证明池鹭是一种害鸟,不过其有害程度较低。雌雄个体间的食性无明显差异。 池鹭营群巢,且巢非常粗糙,并有与它鸟同树营巢现象。其取食范围随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见蛇就打,仿佛已成习惯。固然许多蛇对人有害,但也有有益的种类,这就需要对不同蛇种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到正确的防除害蛇,保护益蛇。衡量蛇类益害的方式之一,是分析蛇类的食性。 关于我国蛇类食性的记载,过去仅能从一些蛇类区系研究的书志中,偶尔查到一鳞半爪。Pope(1935)  相似文献   

5.
1959年6月,我系一部分师生参加永登区八宝川人员公社规划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畜牧及动物资源,这种工作过去没有进行过,是个空白地区。此地区的动物中有经济意义的种类有多少,尚不清楚。这次调查,不仅可以摸清动物资源概况,还为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动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浙江中南部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作者于2016年春季进行了2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 应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对游泳动物功能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166种游泳动物依据摄食习性可分为6个功能群, 平均丰度百分比最高的为浮游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 最低的为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 平均生物量百分比最高的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 最低的为碎屑食性功能群。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 该海域游泳动物的功能群结构在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极显著。4月和5月的功能群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30和1.23, 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与大个体种类(体质量 > 50 g)的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功能群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显示该海域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受水深变化影响较大。上述结果表明, 浙江中南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莱州湾海域鱼类同功能种团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49种,全部为硬骨鱼类。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和碎屑食性种团共7个同功能种团,其中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种类数最多(14种),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次之(12种)。碎屑食性种团生物量在全年处于第一优势地位,占32.8%;其次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占31.6%;再次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占25.0%。同功能种团多样性(HFD)和种类多样性(Hs)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冬季达到最低值;两者关系使用指数方程拟合效果最佳。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为3.71、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83、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43、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75、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86、杂食性种团为3.73、碎屑食性种团为3.34。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目前莱州湾碎屑食性种团比例明显上升,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比例大幅下;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和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的平均营养级明显下降,碎屑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8.
动物食性分析是动物营养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可用于解析动物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物种多样性等科学问题。近年来,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DNA宏条形码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学多个研究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其中,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动物食性分析中具有高分辨、高效率、低样本量等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动物食性分析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原理和食性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了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动物食性分析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农业害虫防治等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动物食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小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DNA条形码和高通量测序的DNA宏条形码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在食草动物的食性鉴定中有很大潜力。放牧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营养学和草地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宏条形码技术可通过对植物DNA条形码的高通量测序,获得样本中的物种组成进而分析动物食性。介绍了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重点综述了DNA宏条形码技术的产生、操作原理以及在食草类动物食性鉴定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简述了可能存在的挑战,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郑荣泉  鲍毅新 《生态学报》2004,24(7):1532-1539
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近年来 ,粪样 DNA分析技术逐渐运用到对动物食性的判定上 ,其中粪便显微分析法是近 2 0年来国内研究有蹄类食性的最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并简述了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青蛙胚胎的中胚层形成黄 浙  1980  0 2  2 8上好“解剖青蛙”实验课王秀勤  1981  0 2  58青蛙怎样翻舌捕虫蔡明章  1981  0 2 封二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采集和保存法 (一 )李家坤编译  1981  0 3  52怎样采集蛙卵吴云龙  1981  0 3  55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采集和保存法 (二 )李家坤编译  1981  0 4  50武夷湍蛙蔡明章  1983  0 1  13“两栖纲”的教学叶春茂  1983  0 1  39上好“解剖青蛙”实验课的体会崔佩玉  1983  0 1  4 2饲养蝌蚪的方法金德民  1983  0 1  58“两栖纲”教学参考资料吴云龙  1983 …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鱼类群落现状, 于2014年秋季(11月)和2015年春季(5月)进行底拖网调查。利用生态位测度、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等级聚类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功能群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鱼类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和杂食性6个功能群。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是秋季优势功能群, 浮游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和杂食性是春季优势功能群。秋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28-3.84, 其中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fil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尖头黄鳍牙鱼或(Chrysochir aureu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 春季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36-3.16, 其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和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秋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值在0-0.94之间波动; 春季, 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值在0-0.92之间波动。以丰度数据平方根为基础, 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等级聚类分析, 主要鱼类秋季可以分为4组, 而春季可以分为3组。上述结果表明, 保护区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较好。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006年6、8和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3次调查采集样品的分析,对该水域的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包括鱼食性、蟹食性、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和广食性6个功能群.由于受海洋环境变化以及鱼类洄游活动的影响,各月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组成及营养级都有较大的变化.6月高营养层次以鱼类、毛虾类和蟹类为主,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营养级最低,为3.06;8月高营养层次以鱼类为主,虾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营养级达到最高,为3.78;10月高营养层次虽仍以鱼类为主,虾蟹类比例增大,功能群以浮游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营养级为3.58.  相似文献   

14.
王军  赵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128-225
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分, 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保护、动物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在我国其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大尺度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也不清楚。本文基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馆藏标本的检视, 整理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 总结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的分类研究现状与简史, 分析了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该格局形成原因。目前我国记录菌食性管蓟马237种, 其中管蓟马亚科39属156种, 灵管蓟马亚科22属81种; 竹管蓟马属(Bamboosiella)、剪管蓟马属(Psalidothrips)、网管蓟马属(Apelaunothrips)和全管蓟马属(Holothrips)是物种较多的属, 包含物种数均超过10种; 中国特有73种; 广东、台湾、海南和云南是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均超过60种, 这些省份都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合其生存; 相对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层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 气温、降水量、食物等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结果丰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为菌食性管蓟马多样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蟾蜍和壁虎肺超微结构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两栖纲动物蟾蜍和爬行纲动物壁虎肺脏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前者与后者相比其气血屏障结构较厚,Ⅰ型上皮细胞的腔面有较丰富的微绒毛,Ⅰ型上皮细胞中所含的嗜铽性板层小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平原黑斑蛙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属两栖纲蛙科动物,是鲁西南平原的优势种,1989年6—8月间在以菏泽地区为中心的鲁西南平原进行了黑斑蛙野外捕食观察和食物分析,捕蛙时间一律在频繁捕食活动期刚过的20—21时,在田间、地头水沟旁捕蛙后立即称重、分类、断头、取胃,用甲醛固定。共剖析239只,雌102只,雄137只,胃内动物以有头为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如下。1食性与食量分析剖检胃内容物中动物性食物占食物总量的92.7%,其中有头动物482头,分属4门、7纲、18目、49科,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占个体总数的76.35%,蛛形纲占14.73%,脊椎动物占2.90%,其它占6.02%…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野生动物食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宁宇  夏晓飞  龚明昊 《生态学报》2018,38(9):3347-3356
食性研究是动物生态学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食性分析方法由于受到技术和适用范围的限制,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该技术逐渐扩展到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使食性分析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并拓宽了食性分析的应用范围。尽管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在数据量、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但由于涉及到的步骤较多,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目前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还属于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概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食性分析的基本流程,总结了该技术在食物组成分析、种内和种间食性关系、食物与栖息地、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动态,分析了PCR、污染和定量分析对该技术应用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蛇类的食性研究,解放前,波普(Pope 1935)曾报道过我国蛇类82种的食性资料,格雷西特(Gressitt 1941,a,b)在两篇调查报告中也记录了部分种类的食性。解放后,黄  相似文献   

19.
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海晏 《四川动物》1995,14(3):123-126
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何海晏广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广州510400食性分析至少有以下目标:研究该动物在群落中的营养生态位,从而评估其对人类的益害程度;了解该动物的食物种类、数量及变动情况,为驯养和保护提供参考;分析同一环境中各近缘...  相似文献   

20.
外温动物主要利用外热源,选择活动时间和冷热斑块之间穿梭等行为途径进行体温调节,以维持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对动物有害甚至能导致其死亡,在极端高、低体温之间,相对较高的体温有利于动物较好地表达其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