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诚  刘军  叶文  廖帅  葛斌杰  刘冰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21,29(8):1011-22171
2020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59个, 其中新属21个、新种312个、新亚种6个、新变种14个、新变型6个; 发表新组合(等级) 217个, 新名称11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48个; 将85个名称处理为65个名称的异名; 对14个名称进行了应用订正; 新指定后选(新)模式物种147个; 还新发现多年未曾发现的物种2个, 排除物种分布3个。新发表的物种中, 苔类植物门有3个、藓类植物门3个、蕨类植物门6个、裸子植物门1个新杂交种、被子植物门299个。这些新物种中, 有86个发表的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分子证据, 78个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云南、西藏、广西和四川等西南4省区发表新物种最多, 占全国新物种发表总数的2/3; 新物种发现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云南、海南、台湾、广西和浙江等省区; 墨脱县是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2020年中国高等植物净新增294个分类群, 占全国总数的0.79%, 313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 占全国总数的0.84%。  相似文献   

2.
万霞  张丽兵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116-22171
2021年全球共发表维管植物新分类群2,219个, 包括新亚科1个、新族7个、新亚族7个、新属68个、新亚属7个、新组15个、新亚组8个、新系10个、新种1,979个、新亚种46个、新变种59个和新变型12个; 这些新分类群隶属于185科881属, 兰科、菊科和茜草科是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类群。2,219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由来自全球的1,942位学者发表在165个期刊和14部专著中, 其中有42位作者发表了11个以上的新分类群。值得关注的是, PhytotaxaPhytoKeys是2021年发表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的主要期刊, 分别发表586个和112个。本年度发表的2,096个新种及种下单元中, 被子植物门1,940个、蕨类植物门147个、裸子植物门9个, 其中兰科植物最多, 共227个。2021年发表的新种及种下单元来自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南美洲是新种及种下单元发现的热点地区, 分别发现837个和571个。中国、巴西和马达加斯加是2021年贡献维管植物新种及种下单元最多的前3个国家, 分别发现283、269和169个。考虑到在2021年2月1日之后IPNI对2020年发表的维管植物新种增加了797个, 我们估计在2022年4月16日之后, 各数据库中2021年发表的新种及种下单元会增加700个左右。这将使2021年发表的新种(和种下分类群)数量增加到大约2,800个, 这与2001年以来每年发表的维管植物新种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2020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鳞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过统计, 2020年中国共发表鳞翅目新分类群196个, 其中新属1个, 新种190个, 新亚种5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71个; 发表新组合55个; 将11个名称处理为9个名称的异名; 新种(亚种)分别隶属于23个科。海南和云南两省发表的新物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占全国新物种发表总数的2/5; 新记录种发表最多的地区为云南, 占全国新记录种总数的约1/2。整体来看, 我国南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发表数量明显高于北方。  相似文献   

4.
林晨  张冰  王亮  杨定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192-229
双翅目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为繁多的类群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本文对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2021年共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136个, 涉及27个科, 包括新属1个, 新种135个; 增加了中国新记录属4个, 新记录种37个。在2021年发表的所有中国双翅目新种中, 果蝇科、舞虻科、摇蚊科和大蚊科的数量最多, 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1/2。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23个省级行政区, 云南发表的新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1/3。2021年双翅目的新分类单元由150位作者贡献, 发表论文70篇; ZootaxaZooKeys和昆虫分类学报是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主要期刊。2021年, 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其在不同地区和类群间的研究水平并不均衡, 未来仍需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 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 包括新种80种, 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 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 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 分别为27种和40种, 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 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 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 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 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 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 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鳞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过统计, 2021年共发表与中国鳞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104篇, 专著1部, 涉及新分类群230个, 其中新属7个, 新种215个, 新亚种8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属9个、中国新记录种78个(包括2亚种)、新组合31个; 提出4个种的异名, 2个种被赋予新名。新种(亚种)隶属于34科。云南省发表的新物种数和新记录物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分别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6.8%和39.7%。2021年我国南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发表数量仍然显著高于北方。  相似文献   

7.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0,(4):381-381
<正> 笔者发现近几年在刊物上发表的新种其种加词(epithet)很多来自地名。据粗略统计,《广西植物》、《西北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植物研究》、《武汉植物研究》、《云南植物研究》等六种刊物从1985年至1989年五年间(其中缺5期)共发表蕨类和种子植物新种及种下分类群1953个,其中以地名作为种(含种下分类群)加词的有663个,占总数的41.62%。地名之中绝大部分为县名和山名,少数为省名。笔者这里所指的小地名即为县  相似文献   

8.
蜘蛛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 也是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节肢动物类群之一。定期对蜘蛛目新分类单元进行汇总整理,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蜘蛛多样性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总结了2021年全球发表的蜘蛛新分类单元。2021年全世界304位学者在64种刊物的254篇文章中发表了81个国家的975个蜘蛛新分类单元(含琥珀), 包括47新属928新种, 隶属81科。中国是发现新种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新种总数的28.7%; 中国学者李枢强命名的新分类单元最多, 占世界新分类单元总数的21.8%。数码图像已成为蜘蛛分类研究中最重要的类型图, 使用数码图的论文占总数的95.2%; 基于两性标本发表的新种多于单性的新种, 占比达到60.3%。2021年中国学者发表了中国、缅甸等15个国家的330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13新属317新种, 隶属39科; 中国学者2021年发表的新分类单元对世界的贡献率达到了33.8%, 高于2016-2020年的平均贡献率(28.1%)。  相似文献   

9.
本文整理并总结了世界鞘翅目2021年发表的新分类阶元、新组合、新异名、分类阶元升级和降级等情况, 并单独梳理了中国2021年鞘翅目新增分类群。通过在线数据库检索及相关同行补充, 最终共获得了相关文献1,114篇。2021年, 世界鞘翅目新分类阶元共计3,375个, 包括2个新亚科, 1个超族, 9个新族, 3个新亚族, 178个新属, 36个新亚属, 3,070个新种和76个新亚种, 另有1,071个新组合, 485个新异名, 70个分类阶元升级, 26个分类阶元降级。新发表的物种中, 隐翅虫科534种, 金龟科461种, 二者约占总数的31.6%。世界鞘翅目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共发现新属13个, 新亚属4个, 新种635个, 新亚种6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亚科2个, 新记录属13个, 新记录亚属1个, 新记录种112个和新记录亚种6个。2021年发表的中国鞘翅目新种有204个隶属于金龟科, 新物种发现数量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172个新种及亚种)。  相似文献   

10.
2000-2020年间,我国菌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物种发现、重要类群新分类系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Index Fungorum、Fungal Names和MycoBank进行数据整理,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产出和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发现的角度展开分析,揭示我国菌物分类学的研究概况。新世纪以来,中国从事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人员数量、研究类群规模和研究成果数量都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世界贡献的比重逐渐增长,有1 491位中国学者在4 029篇文章和36部专著中发表了9 430个新名称(含中国学者发表的采集自国外的物种),占全世界新发表名称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新分类单元7 120个(含新纲3个、新目24个、新科88个,新亚科4个、新属492个、新亚属3个、新组及新亚组23个、新种6 404个和新种下单元79个)、新组合1 868个、新修订名称61个和其他新名称381个。这些新名称隶属于11门43纲173目525科1 997属,重点研究类群为子囊菌与担子菌等。若统计采集自中国的新物种,则发现了5 458个菌物新物种,其中90%以上由我国学者独立或合作完成发表。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南方发现的菌物新物种数量多于北方,而云南是发现菌物新物种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发现新物种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记述中国异摇蚊属Xenochironomus 3种,包括1新种X.glaber sp.nov.和1中国新纪录种X.canterburyensis.编制了中国本属3种雄成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山西土壤中的暗色丝孢真菌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混合土壤样品45份,从中分离获得49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27属中的36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草原链格孢Alternaria pratensis;1个中国新记录属,锥梗围瓶孢属Chaetopsina;5个中国新记录种:锥梗围瓶孢Chaetopsina fulva、长椭暗双孢Cordana oblongispora、短小腐质霉Humicola brevis、伦德伯格小粘束霉Leptographium lundbergii和亚简黑乌霉Memnoiella subsimplex;其余30个为中国已知种.除对新种进行拉丁文描述和图示外,对中国新记录种也作了简要描述和描绘,对30个国内已报道种则只作分布和生境的引证.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均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3.
记述印度颊脊隐翅虫属Induquedius中国1新种,刘氏印度颊脊隐翅虫Induquedius liuae sp. nov.和中国1新纪录种,捷印度颊脊隐翅虫Ⅰ.baliyo Smetana,1988及中国大陆1新纪录种,台湾印度颊脊隐翅虫Ⅰ.formosae(Cameron),1949.新种与来自锡金的Ⅰ.sikkimensis(Cameron),1932很相似,但雄性外生殖器中叶端部更窄缩,侧叶侧支端部各有4根细毛,腹部第8腹板端凹缘很浅,与后者不同.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分索赤眼蜂属Trichogranmmatoidea Girault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记述了采自海南省的5种,其中除3种国内已有报道外,1种为新种,1种为中国新纪录,同时编制了海南分索赤眼蜂属已知种的分类检索表,另附主要形态特征图.新种的模式标本及其它种的标本均保存在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波翅青尺蛾属Thalera世界共记录6种和5亚种。中国已知3种和3亚种,本文记述5种和3亚种,其中包括采自四川巴塘1新种淡波翅青尺蛾Thalera simpliria sp.nov.和1新纪录种。文中给出了中国波翅青尺蛾属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成虫及外生殖器图。淡波翅青尺蛾,新种Thalera simpliria sp.nov.(图2,3,6,7)新种与Th.lacerataria Graeser,1889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前翅外缘在M1与M3之间的缺刻极浅;前后翅外线较圆滑:♂外生殖器抱器瓣基部的三角形骨化片细尖,囊形突较细,钩形突较短粗;♀外生殖器后阴片有一方形弱骨化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部数省摇蚊科新种及罕见种属新记录(双翅目)王士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武汉市430072)关键词摇蚊科,成虫,新种,幼虫,新记录近几年对中国甫部四川、湖北、湖南、云南及贵州诸省部分地区进行的水生昆虫调查中,采得摇蚊科昆虫66种(成虫...  相似文献   

17.
陈军  宋大祥 《蛛形学报》2003,12(2):66-71
本文记述我国舞蛛属Alopecosa1新种:林站舞蛛A.1inzhan sp.nov.,及3新纪录种:方隔舞蛛A.akkolka Marusik,1994、客居舞蛛A.inquilina(Clerck,1757)和独行舞蛛A.solivaga(Kulczynski,1901)。新种近似于A.sokhondoensis Logunov et Marusik,1994,但新种外雌器中隔扩展部端部向前方延伸较明显,超出中隔柄部,交配管较细长,而后者外雌器中隔扩展部向前方延伸不明显,未超出中隔柄部,交配管较短;另外2者在前眼列各眼相对大小和间距方面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