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为苹果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果实和枝干,甚至造成幼树枯死等。苹果轮纹病可引起果实腐烂、枝干疣突、溃疡、粗皮等症状,导致苹果轮纹病病害汉语名称使用混乱,如苹果轮纹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果实轮纹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轮纹烂果病等。病原拉丁学名的使用亦相当混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 berengeriana f. sp. pyricola、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锹冢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梨生囊孢Physalospora pyricola和梨生球座菌Guignardia pyricola等学名都在被使用。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认为苹果轮纹病是一类复合病害,与欧美国家发生的白腐病为同一种病害,其病原包括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锹冢葡萄座腔菌B. kuwatsukai。建议将该复合病害汉语统称为苹果轮纹病,英文采用apple ring rot。鉴于两种病原在我国苹果产区的普发性,建议在病害发生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研究中,对于葡萄座腔菌和锹冢葡萄座腔菌均需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卞晓萌  郭佳佳  赵勇  李长林  李伟 《菌物学报》2016,35(10):1273-1279
报道了分离自渤海沉积物的4个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黄褐隐囊菌Aphanoascus fulvescens、小翅孢壳Emericellopsis minima、弗氏光黑壳Preussia flanaganii和湿生假散囊菌Pseudeurotium hygrophila。其中,隐囊菌属Aphanoascus为中国新记录属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OUCMB)。  相似文献   

3.
从福建多地采集了55份感染叶斑病的枫香植物病样,包含叶片、叶柄、枝条和树皮。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综合形态特征以及3个基因(ITS、β-tubulin和tef1)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ocoesN. chryseaPestalotiopsis neglectaP. neolitseae,均为枫香上首次报道,其中N. cocoes在国内首次被发现。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发现N. cocoes能够侵染叶片、叶柄和枝条,N. chrysea能侵染叶片和枝条,P. neglecta能侵染叶柄和枝条,而P. neolitseae不能侵染枫香植物组织。  相似文献   

4.
褐腐病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从采集自新疆野果林中的褐腐病样上共分离到75株褐腐菌。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和形态学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67株为Monilinia fructigena,8株为M. laxaM. fructigenaM. laxa都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天然野果林中。M. fructigena主要来自野苹果、樱桃李、野杏和欧洲李。M. laxa主要来自樱桃李、野苹果和红樱桃。这是首次在新疆地区的野生果林中发现M. fructigenaM. laxa。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当地栽培果园的侵染源有帮助,而且为研究褐腐菌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段维军  段丽君  陈先锋  蔡磊 《菌物学报》2016,35(12):1503-1513
自进境乌克兰玉米中夹杂的向日葵籽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间座壳菌Diaporthe helianthi的菌株76782-5。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大量β型分生孢子,但未见有性阶段。经rDNA 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GenBank中多个向日葵间座壳菌菌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向日葵根茎部,引起典型茎溃疡病症状。研究结果表明,进境乌克兰玉米中夹杂的向日葵籽上携带有向日葵间座壳菌D. helianthi,这是我国首次截获该种检疫性真菌。  相似文献   

6.
燕麦紫斑病的病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8月在甘肃省通渭县的一块燕麦田中,叶片和小穗上出现大量紫色病斑,病株率达100%。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核腔菌属Pyrenophora(synonym:Drechslera)真菌。通过Koch’s法则明确了菌株ASA-13的致病性:在8-22℃下,接种植株产生紫色叶斑,在20-25℃下,接种植株产生中心黑色、周围黄褐色至淡黄色叶斑,一些病斑几乎成为条斑。在20℃下,菌株ASA-13人工接种可侵染皮燕麦、裸燕麦、高粱、小麦、玉米和青稞离体叶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燕麦紫斑病病原为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D. avenae)。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了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在PDA培养基上菌株ASA-13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7.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白垩纪时期遗留的古老孑遗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方法,从25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获得84个菌株,隶属于2门3纲10目18科25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高达92.86%,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仅为2.38%;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为优势纲,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8.57%和13.10%;小丛壳目Glomerellales和炭角菌目Xylariales为优势目,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3.33%和25.00%;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和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为优势科,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9.05%;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4.29%。这些菌株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属水平上,叶轴中共获得15属,特有属9属;羽状复叶中共获得16属,特有属10属,两组织间共有属为6属,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均为两组织的优势属,但其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从不同组织多样性来看,桫椤叶轴的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高于桫椤叶。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块法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根、茎和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初步筛选出产油脂菌株且对其油脂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产油脂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从马尾松植株中共获得21株内生真菌菌株,其中分离自根、茎和叶片的菌株分别为4株、6株和11株。有14株菌株的菌丝中有油滴;其中,分离自叶片的菌株ZP-1、分离自根的菌株ZP-2和分离自茎的菌株ZP-3的菌丝内油滴较多且油脂含量较高,平均油脂含量分别达到29.12%、25.03%和30.56%,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菌株的菌落颜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明显不同,菌株ZP-1、ZP-2和ZP-3的形态分别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生赤壳菌属(Bionectria Speg.)和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菌种的形态相似。与GenBank中相关真菌ITS序列的比对以及NJ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菌株ZP-1与拟青霉属、菌株ZP-2与生赤壳菌属、菌株ZP-3与镰刀菌属间的ITS片段序列相似性均达到99%,在各自的NJ系统树上它们也分别聚在一起。初步确定菌株ZP-1、ZP-2和ZP-3分别属于拟青霉属、生赤壳菌属和镰刀菌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变绿红菇近似种类“青头菌”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青头菌”多数子实体属于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复合群,其余子实体为绿桂红菇R. viridicinnamomea、红边绿菇R. viridirubrolimbata和本文描述的新种拟壳状红菇R. pseudocrustosa。在形态特征和ITS核苷酸序列方面,我国变绿红菇近似种R. aff. virescens与欧洲的变绿红菇R. virescens和北美的小变绿红菇R. parvovirescens均存在一定差异。变绿红菇近似种类在亚洲的分布范围较广,物种准确划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从一批进境的美国大豆样品中获得1株可疑的间座壳属菌株MDD57.经形态学观察发现,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同时产生大量α型和β型分生孢子,未见有性阶段.经ITS和tef1α基因扩增、核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同GenBank中2株Diaporthe novem菌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  相似文献   

12.
董皓  穆太昌  张兆学  张修国  夏吉文 《菌物学报》2020,39(12):2241-2250
我国间座壳属真菌种类繁多,但对其分类研究滞后。通过对云南省间座壳属标本采集,基于形态学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基因、翻译延伸因子基因、钙调蛋白基因和组蛋白基因的DNA序列数据比较进行物种鉴定,描述了分别采集自八角黄皮和可可患病叶片上的间座壳属2个新种——八角黄皮间座壳和可可间座壳,并讨论了其与间座壳属物种的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广东省罗定市20年生和1年生肉桂的叶、枝、根和皮等不同器官共分离得到90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特征、显微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2门3纲10目14科22属,其中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黑孢霉属Nigrospora和间座壳属Diaporthe为优势属;肉桂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偏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皂角发酵物对贵州当地特色产业红托竹荪的病害防治及促生长作用,本研究在室内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平板对峙实验,田间试验设计4个处理:不施用药剂的常规处理、解淀粉芽孢杆菌HN11菌液、皂角粉末、皂角发酵物,调查防治效果,测量菌蛋大小及个数,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皂角发酵物对竹荪病害田间防治效果达77.86%,生长面积提高61.22%。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和真菌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处理组,皂角发酵物处理组中竹荪相对丰度占比最大,达25.83%。皂角发酵物能有效防治红托竹荪病害,促进红托竹荪菌蛋生长,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促进生态循环,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提升皂角和竹荪产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6.
现分类系统中,双缘衣属隶属于子囊菌门,茶渍纲,厚顶盘亚纲,文字衣目,双缘衣科。全世界有48种,被确认为单系类群的小属。利用形态学、解剖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天山西部的双缘衣属地衣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了双缘衣属地衣1个新种:绿盘双缘衣Diploschistes viridis (属于双缘衣亚属)。基于最大似然分析(ML)和贝叶斯分析(BI)构建了基于ITS位点系统发育树,详细描述该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及栖息地等情况,并提供了地衣体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7.
氢氧稳定同位素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其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及植物用水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山区选取了两种主要的绿化树种——常绿针叶林侧柏和落叶阔叶林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水、土壤水、泉水、植物茎干水和叶片水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水分在大气-土壤-植物连续体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 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17δ18O+1.45(R2=0.93), 土壤蒸发线方程为δD=3.85δ18O-38.02(R2=0.76), 降水入渗补给土壤水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蒸发分馏.在不同季节,降水、土壤水和泉水δD和δ18O值变化规律不同;雨季,δD和δ18O平均值大小为降水>地下水>土壤水,降水和土壤水共同补充地下水;旱季,δD和δ18O值大小排序为降水> 土壤水>地下水,降水和地下水都对土壤水有贡献.侧柏和栓皮栎年内茎干水分δD和δ18O的拟合线性方程分别为δD=5.03δ18O-30.78 和δD=3.0δ18O-48.92,栓皮栎利用的土壤水分相对于侧柏更加富集,其水分来源深度更浅.栓皮栎叶片水分同位素变化特征相对于侧柏对大气微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且其叶片水分蒸发和同位素动力分馏程度更强,但是它们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