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本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IODP U1433站上中新统远洋粘土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属种组合作了较为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层位底部年龄在10.40-9.75 Ma之间,属于NN9带,向上共识别出8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依据生物地层框架、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与属种百分含量,发现西南次海盆在8.3-8 Ma以前处于上层海水分层性好,表层海水生产力较低的阶段;大约在8 Ma以后,生产力大幅增加。结合前人U1433站位物源研究结果,以及南海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史,作者认为钙质超微化石显示的生产力变化,与越南中部高地的抬升,以及东亚夏季风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南海的沉积演化与构造和洋流活动关系密切,过去对沉积过程的讨论集中在陆坡区,对深水海盆的了解较少。本研究选用南海北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的U1499B钻孔761.86~933.17 m段,在精细的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基础上,结合Sr同位素地层年龄,建立了覆盖30–10 Ma的年龄模型。利用相邻站位同时期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岩芯物理参数进行对比,总结出南海北部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沉积演化历史。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和海盆的沉积演化过程并不相同。30–27 Ma海盆和陆坡大部分地区沉积速率较低,而海盆内沉积物多由浊流或泥石流搬运而来。27–25 Ma期间,洋脊跃迁导致海盆快速扩张并加深,陆地物质供应减少,同时底层流侵蚀作用强,沉积速率降至极低。海盆区域25–13 Ma沉积速率略有提高而后保持稳定,而陆坡地区在25–22 Ma期间构造沉降依然强烈, 22 Ma后才形成稳定的远洋沉积环境。27–13 Ma深水海盆内出现红层沉积, 13 Ma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陆源输入迅速增加,南海海盆沉积速率加快致使红层消失。陆坡区域则是在15 Ma后红色沉积物增多,这是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快速...  相似文献   

3.
以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第三纪某井段的层序地层分析为例,说明微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作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LOD能为层序地层提供精确可靠的年代地层格架,它们的丰度、分异度的峰值能指示沉积层序中不同的界面特征。通常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分异度的最大峰值与层序中最大海泛面凝缩段对应,而层序界面附近井段出现丰度、分异度峰值的低谷。  相似文献   

4.
李鹤  黄宝琦  王娜 《古生物学报》2017,56(2):238-248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虫丰度、特定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nia,Bulimina,Chilostomella oolina和Globobulimina pacifica)及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等指标综合研究MIS7期(约24.3万年)以来的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站位自MIS7期以来表层海水的营养总体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点,而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在间冰期低、冰期高,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冬季风带来营养元素的影响。该站位水深903m,处于南海中层过渡带,本次研究的结果反映了南海北部中层水MIS7期以来营养与溶解氧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5.
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以探讨该区底栖有孔虫对冷泉活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合总体具有玻璃壳含量高、胶结壳含量低的特征,主要属种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其次Discanomalina semipunctata,Gyroidina soldani,Lenticulina orbicularis和Cibicides lobatulus也有较高含量。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成与邻近正常沉积区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含碳酸盐结核区底栖有孔虫以玻璃壳表生种为主,而正常沉积区的胶结壳和内生种则相对有较高含量。Cibicides属底栖有孔虫和D.semipunctata通常附生于蠕虫管壁、珊瑚枝或碳酸盐结核表面,它们在东沙西南区域大量出现可能与该区硬底质沉积密切相关。我们提出D.semipunctata可作为南海北部硬底质类型冷泉活动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兴隆沙XL2孔25个沉积物样品的有孔虫定量分析,发现该孔自下而上有4个有孔虫组合带(含10个有孔虫组合亚带),有孔虫分异度偏低,丰度变化大,壳径偏小,含有壳径细小的浮游有孔虫,部分壳体有机械破坏现象,这些特点反映出埋葬群在形成过程中受潮流的搬运、机械分选和破坏作用.结合沉积物粒度分析和环境磁学分析,揭示了该孔沉积环境自下而上按潮流脊-潮汐水道-潮流脊-潮坪演变的模式,进而探讨了长江口北支沉积水动力和物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晚更新世以来(~45万)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与南海北部和南部该时期的浮游有孔虫组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南海浮游有孔虫组合在以Globigerinoides ruber和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为代表的热带—亚热带组合面貌为特征的背景下,其不同海区的浮游有孔虫组合具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甘肃玉门花海地区中更新世内陆盐湖相沉积物中保存完好的广盐性介形类 Eucypris mareotia ( Fischer , 1855 )和广盐性有孔虫 Ammonia beccarii ( Linné , 1758 ),以及极少量保存很差的钙质超微化石为代表的微体化石群特征进行了简述;对化石群中各门类化石的保存和埋葬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来源;对非海相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广盐性有孔虫在远离海洋的内陆盐湖环境中,在适宜的盐度条件下,有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沉积物钻孔产出有孔虫的鉴定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物中双壳类壳体AMS~(14)C测年结果,揭示了该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古环境演变过程。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异度极低、但丰度较高,以近岸浅水种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优势种,反映三角洲平原环境受径流影响强烈。位于同一剖面的多个钻孔横向对比显示海水最远达到江门市蓬江区弓田村附近。最大海侵发生应晚于7540aBP(日历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