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清  赵英华  焦洋 《化石》2023,(4):49-53
<正>泥河湾动物群,即泥河湾早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群,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占有地质古生物重要的学术地位。泥河湾动物群化石的科学调查由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和桑志华(émile Licent)开始于1924年9月,同年,巴尔博率先发表了“泥河湾层”(Nihowan beds)的订名,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尽管泥河湾动物群的科学研究正式报告是1927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否存在过更早的人类? 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与古人类学工作者一样,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人类的文明到底有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科学资料是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而这些科学资料却来源于必要的地质条件以及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才能获得。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早期人类化石及石器的不断发现,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些人也已经不拘于原先的一孔之见,而跟着时代的潮流改变其看法。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由于我国周口店北京人及其制作的工具——石器的大批出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文明已达五十万年之久。1959至60年,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东非人”、“能人”和石器的问世,将人类的文化历史向前推进到175万年。1969年,以理查德·利基为首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察团在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接壤的特卡纳湖东岸的库彼福勒地区,于一层  相似文献   

3.
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的一件化石将哺乳动物时代至少提早了1千万年。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哺乳动物是2.05至2.1亿年前生活在欧洲西部的老鼠大小的很象鼩鼱的生物。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盆地东端的岑家湾台地西北缘是盆地内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2007年春夏, 笔者在该地区方圆5km2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在许家坡至水草湾、麻地沟以及官厅村至钱家沙洼等处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 获得石制品68件, 动物碎骨47件。石制品个体较小, 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从地层发育和对比判断,麻地沟一带地点大致与东谷坨文化层同期, 官厅村西南地点则与后沟文化期相当。其中庙梁沟、沙梁、麻地沟E2和E3地点具备进一步发掘前景。此次调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东端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探讨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生存方式和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盆地洞沟剖面上新世/更新世小哺乳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沟剖面6个层位(第2、4、7、11、16和19层)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揭示剖面第10与第11层间是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界限。界限之上Ochotona youngi、Borsodia chinensis、Allophaiomys deucalion和Yangia trassaerti等首次出现;界限之下Yangia omegodon和Hypolagus schreuderi首次出现以及Paenelimnoecus、Nannocricetus mongolicus、Sinocricetus progressus、Mesosiphneus para- tingi、Micromys tedfordi和Dipus fraudator最后绝灭。根据小哺乳动物组成及其属种转换事件判断,2.58 Ma左右往后气候环境显著向干冷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 1985年10—11月,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川东地区古生物考察队在著名的盐井沟动物群化石产地——盐井乡平坝村的平坝新洞采集到一批化石包括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长鼻目、肉食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60余种.其中4种小型的肉食类、几种偶蹄类、15种食虫类和大约20种啮齿类是以  相似文献   

8.
人民革命的胜利,給我国的科学事业开拓了广闊的发展前途。1949年,还是在华北人民政府領导的时候,就首先把中断了12年之久的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发掘工作恢复了起来。1951年后,全国展开了大規模的社会主义基本建設,給周口店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不仅把敌伪时期停止了的石灰厂重新开办起来,  相似文献   

9.
继1963年4—5月份在黑龙江省通肯河上游几处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卷3期),7—11月间,在松辽平原的北部,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环形地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又调查了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且采集到一些化石。这次发现的地点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部。北面的包括德都、克山、拜泉等地点;南面的有肇源、哈尔滨市、宾县(见图1)。这些地点发现的化石都是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羣  相似文献   

10.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马圈沟旧石器遗址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出自马圈沟遗址Ⅲ的20个种,马圈沟遗址Ⅰ的4个种,半山遗址的7个种;分析了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Cromeromys gansunicus,Borsodia chinensis等小哺乳动物组合为代表的马圈沟遗址Ⅲ的生物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绝对年龄应大于1.80Ma;讨论了该遗址生物地层时代与磁性地层年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1983年,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三分队在赤峰北部巴林左旗碧治台地区进行野外填图时,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的新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空白,对于研究和划分该区第四纪地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中甸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及偶蹄类 ,其中以鹿类 (Cer vavitusultimus、Eucladocerossp .、Cervus (Rusa)yunnanensis等 )和牛羊类最为丰富 ,揭示了当时一种混合的森林 -草原环境。从动物群总体面貌来看 ,这批哺乳类可与元谋人动物群相比 ,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但其中有些种类与北方早更新世类群相似 ,如真枝角鹿及羚羊等 ,表明该动物群也与北方动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物地理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山东山旺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山东山旺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Ansomys shanwangensis sp. nov.和 Plesiosiurus aff. sinensis (Qiu et Lin, 1986). 它们的形态特征,分别与江苏泗洪中中新世下草湾动物群中相应属的种接近,但明显具有较高的进化水平.两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的对比似乎表明,山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比下草湾动物群的略晚.  相似文献   

15.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生物地层序列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总结了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生物地层,讨论了12个剖面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的相互关系,以稻地老窝沟剖面的地层顺序为基础排列出约3.7~2.6Ma时段内的9个代表性的生物地层单位。哺乳动物以Paenelimnoecus chinensis、Lunanosorex cf.L.lii、Trischizolagus、Pliopentalagus nihewanicus、Ungaromys、Mimomys sp.、Chardina truncatus、Mesosiphneus praetingi、M, paratingi、Plio- siphneus lyratus、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Castor anderssoni、Huaxiamys downsi、Chardinomys yusheensis、C.nihowanicus、Hipparion houfenense和Gazella blacki组合为特征。动物群在时代上与榆社麻则沟动物组合、静乐红土动物群、灵台雷家河剖面V带及任家沟静乐红粘土动物组合、宁县水磨沟动物组合、游河动物群及沂南棋盘山洞穴动物组合相当。动物群所反映的是温带草原为主、间有树林和干草原的稀树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16.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与蔚县组从岩性上无法分开 ,应予合并 ,保留蔚县组 ;稻地组与蔚县组为同时期沉积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变关系 ,建议废止稻地组 ;仅保留蔚县组作为泥河湾组之下风成红黏土之上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时代为中上新世晚期至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17.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8.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66 Ma的马圈沟遗址第3文化层2001~2003年出土的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为研究材料,开展骨骼破碎方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长骨化石以残段及残片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断口形态和质地,特别是破裂断口的角度进行测量、统计以及分析,发现大多数长骨是在新鲜状况下破裂的,而古人类很可能是敲碎骨骼和取食骨髓的主体;食肉类动物也造成了一些骨骼的破裂,但应该发生在古人类的行为之后。本文是首次对中国北方早更新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几个地层剖面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缘,桑干河北岸。这里的上部新生界不仅发育良好,而且出露完全,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含化石,特别是泥河湾组。因此,引起了许多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对这一地区地层和古生物的关注。解放前,我国许多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一直为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所把持和操纵。德日进等就是打着传教的旗号,在泥河湾窃取了我国许多重要的古生物标本和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