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rhino-sinusitis,FRS)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但近年来在健康体检中也有发现FRS,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引起致病的病原真菌种类不同,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类型、诊断、治疗及临床疗效果等均有各自的特点,以下针对病因、临床类型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
王戬  刘锋  郑宏良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2):117-119,128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因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异性影像学特征,被认为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比较少见的类型。该文就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分析其致病菌,为鼻窦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临床及鼻内镜下所诊断的1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时直接吸取病变的鼻窦黏膜及窦腔内容物,通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传统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其进行检查。结果 10例病例中,直接镜检阳性者8例;病理学检查可见真菌菌丝或者孢子者8例;接种培养及基因鉴定阳性者5例(感染菌株包括2例烟曲霉复合体、1例杂色曲霉、1例枝孢样枝孢霉、1例帚霉)。不同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病例并非完全重叠。结论 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诊断真菌感染时可以互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发现新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皮肤激发试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鼻腔真菌涂片、鼻窦CT、鼻内窥镜等专科检查,明确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151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d)、生理海水鼻腔冲洗1~2次/d,治疗1周后,入院行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鼻窦Fess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鼻窦内真菌团块或褐色泥砂样真菌泥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窦腔,术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清洁术腔,每周1~2次,连续1个月,鼻腔局部继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果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单侧鼻窦发病16例,占76.2%,双侧鼻窦发病5例,占23.8%,上颌窦发病16例,占76.2%,上颌窦合并筛窦发病4例,占19.0%,蝶窦发病1例,占4.8%,伴鼻息肉15例,占71.4%,伴有哮喘史8例,占38.1%,术后2例复发,占9.5%。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对鼻腔与鼻窦变应反应的处理,将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_1)、病程(x_2)、涕血(x_3)、头痛(x_4)、单侧或双侧病变(x_5)和钙化斑(x_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_1+0.497 x_2+4.576 x_3+1.188 x_4+2.697x_5+4.118 x_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尚卢新 《蛇志》2017,(1):103-10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进行治疗,并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时,43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全部患者均治愈,行鼻窦腔内及相关黏膜检查均无病理病灶出现,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显著,术后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过程的分析,提示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2002年收治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8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e手术、30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术后随访2~3个月,术腔黏膜光滑,窦口引流通畅,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有时与恶性肿瘤、慢性鼻窦炎难以鉴别.CT扫描有特征性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鼻内镜手术损伤小,保留功能,正逐渐替代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症状,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4~2019年期间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84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症状及主客观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研究对象的影像学特点表现为:本病病灶多发生在上颌窦,且大多数病例累及2个或以上鼻窦;多数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的病例较少见;窦腔内均表现为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影,大多数病变窦腔内可见高密度钙化影,其CT值平均范围71~494 Hu之间;多数腔内可见轻度、局限的窦壁增厚或骨质破坏,仅1例研究对象骨质破坏范围累及颅内;84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VAS评分为(8.75±3.51)分,Lund-Mackay评分为(6.27±3.51)分,Lund-Mackay评分与VAS评分呈显著相关(r=0.76,P0.01)。结论鼻窦腔内病灶中的高密度钙化影是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影像学典型特征,影像学表现的严重程度及受累范围与患者的症状程度存在关联,有助于围手术期的综合评估,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患者1年。另选取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主观感受,应用鼻内镜和鼻腔纤毛功能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客观感受,并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8.5±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29.3±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26,P=0.018);术后鼻内镜总分为(4.1±0.2)分显著优于手术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7,P=0.027);术后1年鼻纤毛传输速度(6.9±0.3)mm/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84,P=0.092);术后1年SF-36评分为(649.6±23.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018,P=0.096)。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子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选择基因表达谱GSE36830数据集,采用GEO2R筛选正常钩突和鼻息肉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关键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数据库挖掘和分析,经筛选后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戴维在线工具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然后将DEGs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绘制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图,将其数据导入Cytoscape软件中,筛选网络中心节点和关键基因,分析关键子网络。共筛选出699个DEGs,其中475个基因为上调表达基因,224个基因为下调表达基因。在GO分析中,针对生物过程,上调的DEGs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趋化性、炎症反应的正向调节和细胞的粘附等;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唾液分泌、生物矿物组织发展、细胞氨基酸生物合成过程、视网膜内稳态及离子跨膜转运等。在KEGG分析中,上调的DEGs主要在参与造血细胞系、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破骨细胞分化、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哮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信号通路中富集,而下调的DEGs在唾液腺分泌及胆汁分泌信号通路中富集。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图筛选出前10个关键基因:ITGAM、IL10、CD86、TLR8、ITGAX、CCL2、CCR7、SRC、EGF及ITGB2。本研究得到了一组鼻息肉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用基础试验来验证。本文分析的结论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的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且易操作的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大鼠模型,以促进对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实验研究,指导临床。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免疫抑制+右侧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B组,右侧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C组,免疫抑制+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D组:对照组。A、B、C组大鼠连续3 d鼻内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4组大鼠均于第1次滴菌后第4天处死。取内眦静脉血监测大鼠免疫抑制情况,对鼻部组织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免疫抑制组大鼠血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接种烟曲霉当天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其余两组变化不明显。病理结果显示A组90%(9/10)大鼠鼻腔鼻窦组织被烟曲霉侵袭,10%(1/10)肺部可见侵袭;B、C、D组大鼠无鼻部烟曲霉感染,但C组中20%(2/10)大鼠肺部可见烟曲霉侵袭。真菌培养结果显示A组71%(5/7)大鼠鼻部组织烟曲霉培养阳性,其他组均为阴性。结论单纯对大鼠进行免疫抑制或单纯造成大鼠鼻腔堵塞均不易造成大鼠鼻腔被真菌侵袭;免疫抑制基础上,对大鼠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后再滴入烟曲霉可以成功建立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模型,其成模率高,模型稳定,操作简易,有利于对此疾病在免疫、病理、药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0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113例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分析5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根据患儿的病情,分别采取5种治疗方法,按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评定疗效,总有效率为88.5%。结论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要根据病情及伴随的相关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咪康唑鼻窦内灌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随访半年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2,P0.05)。观察组治疗中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治疗后随访半年与1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13%和9.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和34.62%(χ2=4.98或5.57,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安全性较好,且其中远期疗效较好,能减少其术后复发,具有预防其病情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的区别,发现过敏性鼻炎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从而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138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伴有过敏性鼻炎组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视觉类比评分)记录患者主观症状评分;Lanza-Kennedy法记录鼻内镜评分,Lund-Mackay法记录CT评分;抽外周血查血常规;最后比较两组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13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有36(26.2%)名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组中有52.78%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22.2%的患者有哮喘病史;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有21.57%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3.9%的患者有哮喘病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总VAS评分、鼻塞和流鼻涕症状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中显著增加,其检测结果与不伴过敏性鼻炎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相对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有更多的变应性体质和哮喘病史;鼻塞和流鼻涕的的症状更重;对于这部分病人应该给予更充分的认识和抗过敏的针对性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血常规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CL-18在不同组织病理特征慢性鼻-鼻窦炎和正常鼻黏膜的表达差异,探讨CCL-18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sson染色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对慢性鼻-鼻窦炎组织进行病理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CL-18蛋白水平在不同组织病理特征慢性鼻-鼻窦炎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CCL-18蛋白水平在伴鼻息肉和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均较正常鼻黏膜组织中显著上调(P<0.05)。CCL-18蛋白水平在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窦炎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窦炎(P<0.05)。腺体型,纤维炎症型及水肿型慢性鼻-鼻窦炎中CCL-18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鼻黏膜,以水肿型表达最为显著(P<0.05)。结论:CCL-18在嗜酸性粒细胞和水肿型慢性鼻窦炎中高度表达,提示CCL-18可能参与慢性鼻-鼻窦炎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这一基本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问卷随访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评价意义。方法:采用Lurid-Machay的病人症状评分系统及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outcometest-20,SNOT.20)中文版,对127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进行相关问卷测试,并与100名进行健康入职体检者的相关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内镜术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在术后6个月时全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症状与健康受访者相比仍有差异。结论:问卷随访作为术后鼻部生理功能恢复的评估手段,有助于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110例患者资料,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Ⅰ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Ⅱ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痛苦小等优点,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在该术式中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鼻渊汤辨证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其对患者症状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8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59例采用鼻渊汤辨证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83%,明显高于对照组(70.69%,P0.05),而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为(0.74±0.13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52±0.30分)(P0.05)。结论:鼻渊汤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疼痛感受,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