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72岁,因右肩部斑块20余年就诊,取皮损痂皮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皮损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可见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黑褐色,绒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给予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治疗,7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方法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结果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方法 患者女,60岁,主因左手背皮损1 a余就诊,取皮损痂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取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及扫描电镜检查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药敏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对F.monopho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0 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15 6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皮损缓慢好转;6周后加服伊曲康唑200 mg/d治疗,14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结论 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Fonsecaea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由着色真菌monophora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方法取皮损皮屑标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同时取活检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温度试验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PCR扩增测序。结果KOH涂片检查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PAS和银染色可见到圆形厚壁的硬壳细胞。真菌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可见大量棕色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梗主要为喙枝孢型,分生孢子棕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温度试验37℃生长,38℃不生长。0.01%、0.05%和0.1%放线菌酮均能耐受。扩增真菌rDNA的ITS区得到645bp的片段,经序列分析与裴氏着色真菌monophora变种ITS区比对,100%一致。结论据真菌学形态结构特征以及DNA序列分析菌种被鉴定为着色霉monophora。  相似文献   

5.
正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和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1-2]。国内外目前尚未有CARD9缺陷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尚无扩展瓶霉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相似文献   

7.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8.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引起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的致病菌之一——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孢子的个体发生,除一级产孢细胞外,还有二级产孢细胞,喙枝孢型的分生孢子梗也可发育成为喙枝孢型的二级产孢细胞。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7岁.颈部皮损5a,皮损直接镜检可见多个棕色硬壳小体,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卡氏枝孢瓶霉,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8个月,皮损形成瘢痕,之后采取全厚皮片移植术切除瘢痕,术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3岁,因“左手腕结节斑块半个月”为主诉就诊我科门诊。左手腕肥厚性的肉色斑块,结节,表面疣状增生,病理活检见真皮及多核巨细胞胞浆内褐色厚壁圆形硬壳小体。PAS染色(+),真菌培养见暗棕至黑色菌落生长;经测序,最终确诊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但由于患者原发矽肺症状加重,后因矽肺引发并发症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80岁,渔民,捕鱼时右手腕关节擦伤后出现棕褐色结节11年。组织病理检查: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予抗真菌联合治疗(伊曲康唑0.2 g, 1次/d,特比萘芬0.25 g, 1次/d),治疗4个月后患者疣状斑块增生明显好转,随访中。  相似文献   

14.
千层塔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华  冯俊清  周树良  洪亚辉 《生物磁学》2009,(14):2641-2644,F0003
目的:为从千层塔中分离具有药用价值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方法:新鲜千层塔茎段,经酒精和升汞消毒后,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根据菌落形态和孢子等形态特征,结合核糖体基因居间序列(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从千层塔的茎中分离出4株内生真菌。内生真菌I菌落形态和孢子特征与枝状枝孢霉属的特征相符合,ITS序列与GenBank中多条属于枝状枝孢霉的ITS序列相似,鉴定该菌株属于枝状枝孢霉;内生真菌II菌落形态和孢子特征与黄青霉的特征相符合,鉴定该菌株属于黄青霉;内生真菌III菌落形态和孢子特征与尖孢镰刀菌的特征相符合,ITS序列与GenBank中多条属于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相似程度高,鉴定该菌株属于尖孢镰刀菌;内生真菌Ⅳ菌落形态与盾壳霉相似,ITS序列与GenBank中6条属于盾壳霉的ITS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鉴定该菌株属于盾壳霉。结论:从千层塔中分离和鉴定出4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枝状枝孢霉、黄青霉、尖孢镰刀茵和盾壳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淡紫拟青霉所致皮肤及皮下感染患者1例。方法 取患者皮损标本多次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扫描电镜及DNA序列测定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患者为6个月患儿,出生12d时面部出现粟粒大暗红丘疹,脓疱,并缓慢扩大。刮取脓疱直接镜检见无色细长分支菌丝。多次培养见灰紫色羊毛状菌落生长,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无色细长分支、分隔菌丝、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生帚状支及大量柱状或分散柱状排列椭圆形、近球形小分生孢子。根据其菌落颜色及瓶梗形态等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淡紫拟青霉,其rRNA基因DNA测序分析证实其表型分类。动物实验证实该菌的致病性,组织相中胶质性损害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其对特比萘芬、酮康唑较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陛较差。结论 该病例被确定为淡紫拟青霉所致的皮肤及皮下感染,为国内首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面部皮肤感染1例并进行相关真菌学研究。方法患者女,29岁,两颊对称性浸润性红斑数年。皮损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经形态观察、分生鉴定菌种、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及利用豚鼠致病性实验重现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直接镜检未见明显菌丝,体外培养后为单一菌落,经棉兰染色、小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均鉴定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均可见典型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雷夫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豚鼠致病性实验中,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豚鼠皮下注射处大体可见脓肿,体表涂抹处大体表现红斑、丘疹、脱屑,免疫抑制组症状持续较久。皮下注射处较体表涂抹处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包裹菌丝或孢子,伴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该患者为罕见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免疫功能对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临床过程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由极细枝孢霉引起的足踝关节处罕见的脓肿样感染。患者女,68岁,农民,水蛭咬伤后局部红肿、溃疡、脓肿伴痛1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暗色孢子,真菌培养为橄榄色丝状菌种,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为极细枝孢霉。该患者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颗粒,0.2g/次,2次/d,治疗4周后病情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由着色霉属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耳部皮损KOH涂片镜检发现除成簇的硬壳小体外,还伴萌芽的硬壳小体和大量暗色菌丝。此镜检发现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暗色丝孢霉病。以"着色芽生菌病""硬壳小体""萌芽/芽生"和"暗色菌丝"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6篇报道10例着色芽生菌病存在类似镜检发现。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硬壳小体形态多样性的现象,提高对着色芽生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串珠镰刀菌致小腿溃疡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多次取患者溃疡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观察真菌形态学特征。取皮损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在马铃薯培养基中25℃培养均长出白色棉絮状菌落,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见大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小分生孢子链生和假头状着生并存,在沙堡琼脂25℃和37℃均生长良好,经鉴定为串珠镰刀菌。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PAS及六胺银染色均未见真菌成分。伏立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有效,整形外科清创植皮后治愈。结论确诊1例串珠镰刀菌引起的小腿溃疡,伏立康唑联合手术治疗皮肤镰刀菌感染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及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是指菌丝和(或)孢子的细胞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一组真菌,可引起人类皮肤甚至多种组织的感染。迄今尽管有的学者仍在使用“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来命名所有的暗色真菌感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的共识是将暗色真菌感染主要分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两类独立的疾病。本文主要就暗色丝孢霉病的命名、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