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长期脑脊液墨汁涂片均为阴性的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并对此病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脑脊液真菌培养和鉴定仍然应该是隐球菌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脑脊液乳胶凝集实验结合真菌培养结果可以对此病的快速诊断做出早期提示,对脑脊液墨汁涂片阴性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6岁,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5个月,发热1周,血培养新生隐球菌生长。脑脊液真菌镜检可见少量孢子,真菌培养阴性。血清及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胶体金试验阳性。头颅核磁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增强CT可见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感染可能性大。分离菌株ITS及NL区测序比对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确诊播散性隐球菌病。予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强化治疗4周,后由于副作用严重,予氟康唑巩固及维持治疗1年获得痊愈,随访4年多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后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 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 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真菌培养、墨汁染色、侧向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艾滋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中隐球菌的阳性率差异,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隐球菌感染理想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本院就诊的1 049例AID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侧向免疫层析法和脑脊液墨汁染色。数据分析应用SPSS 14.0软件。结果 1 049例AIDS患者,其血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脑脊液培养和墨汁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8%(19/688)、10.96%(115/1 049)、9.18%(29/316)、17.99%(59/328),其中201例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和血标本的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7.86%和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2例AIDS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的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9.52%和23.97%,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大于墨汁染色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最高,比较脑脊液和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血标本阳性率较高,所以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检测是诊断AIDS是否合并隐球菌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后隐球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例采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经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消失,颅内压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稳定。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可作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2):110-110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隐球菌已成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隐球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疾病。为促进我国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提高防治水平,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22—2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从事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的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学术成果,交流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治经验,拟制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出现以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播散性隐球菌感染。患者,女,50岁,以双下肢皮下结节、头痛为主要症状,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皮肤活检病理可见大量均一、透亮的小圆形菌体真菌孢子浸润,PAS(+)、六胺银(+)。诊断为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先后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例,检索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整合系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20a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女,16岁,因"咳嗽、发热10余天"入院,既往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长期口服激素治疗。经腰椎穿刺术及血培养等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数据库共检索14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免疫功能正常宿主59例,男95例,女53例,年龄2~77岁,儿童47例,死亡41例。结论播散性隐球菌病病死亡率高,应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方案、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100cells/μ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培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侵袭性隐球菌病合并脑膜炎者腰穿提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生化提示低糖、低氯化物、高蛋白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4组治疗方案,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方案较为常见,住院时间平均超过40 d。结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治疗预后好,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高,高颅内压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临床及时进行HAART是治疗和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例,检索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整合系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20a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女,16岁,因"咳嗽、发热10余天"入院,既往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长期口服激素治疗。经腰椎穿刺术及血培养等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数据库共检索14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免疫功能正常宿主59例,男95例,女53例,年龄2~77岁,儿童47例,死亡41例。结论播散性隐球菌病病死亡率高,应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4±3.6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8.95%)、呕吐(81.58%);首次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46例(60.53%),首次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21例(27.63%),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好转率(74.19%),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率(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极易误诊、漏诊,反复、多次腰穿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抗真菌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诊断、积极降颅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6):348-348
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5月下旬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际权威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在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拟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5):294-294
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5月下旬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际权威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在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拟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疑似隐球菌感染的脑膜炎病例进行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DNA芯片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样本新生隐球菌阳性。结论通过IT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常规真菌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疑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进行非培养检测,具有实验室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肺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真菌病,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作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肺隐球菌病的结局主要与宿主免疫力有关。目前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主要局限在T细胞和巨噬细胞。近年研究表明,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之一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由于其激活后可以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并活化相关的T细胞,所以在机体抵抗病毒和细菌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真菌病,尤其是在隐球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将介绍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肺隐球菌病中的免疫机制,并通过介绍肺隐球菌病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及二者之间已有报道的联系,初步阐述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