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molops deng)和察隅湍蛙(A. 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 ~ 68.5 mm(n = 3),雄性体长49.3 ~ 52.9 mm(n = 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 44.8 mm(n = 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 ~ 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僜湍蛙此前记录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海拔范围,较此前纪录低1 385 m高至2 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2.
武夷湍蛙     
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俗称“粘搭子”、“岩搭子”;隶于蛙科湍蛙属;于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区的崇安县三港首次发现,经鉴定研究,定为湍蛙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武夷湍蛙。主要分布于福建武夷山区及闽中、闽东部分地区;安徽黄山和浙江雁荡山也已有发现;在国外则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康定湍蛙Amolops kangtingensis依据多地混合标本订立,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居群水平出发,涵盖其多个模式产地及分布区,联合染色体核型、形态数量性状、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其有效性及物种进行界定。结果表明,以新都桥为模式产地的康定湍蛙成立,分布区域大致界定于折多山以西雅砻江流域,海拔3000 m及以上高原地区,而原康定湍蛙大渡河流域各居群应划归四川湍蛙A.mantzorum物种之中。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蛙类新纪录——广西棱皮树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年3月30日在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得雄性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1只,为海南岛蛙类新纪录.标本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描述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泽蛙和大树蛙的野外生长观察及种群密度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学建 《动物学杂志》1990,25(6):17-20,13
1987年8月至1989年8月间,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了长沙市郊的泽蛙和大树蛙,发现这两种蛙的体、头和吻的长度与相应的生长率呈很强的负相关(P<0.01),两者的关系可用公式来表示。 泽蛙在长沙市郊的密度为4148.41只/公顷。大树蛙在岳麓山的密度为0.22只/公顷。95%的置信区间为0—0.41只/公顷。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8月 ,笔者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东坪乡威宁村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时 ,采集到 6号蛙类标本 ,经鉴定为蛙科湍蛙属棕点湍蛙 (Amolopsloloen sis) ,是云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标本现保存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采集地巧家县东坪乡威宁村地理位置为 1 0 3°0 5′1 0″E ,2 7°1 8′45″N ,海拔 2 2 0 0m左右。生活于灌丛茂密、山溪湍流地带。成蛙白昼多隐蔽在溪流边石下或洞内 ;黄昏时多蹲在水中或岸边石上 ,受惊扰后立即跃入溪水中。省外目前仅分布于四川的部分县市。表 1 棕点湍蛙的量度       (单…  相似文献   

7.
对台湾产R.sauteri(=Pseudorana sauteri)和R.multidenticulata两个种和产于大陆的趾沟蛙属及其它近缘属物种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台湾两个种的蝌蚪体腹面有吸盘,既不同于林蛙属Rana,也不同于趾沟蛙属Pseudorana和水蛙属Hylarana,而类似于湍蛙属Amolops的蝌蚪,但与后者的成体和蝌蚪又明显不同。因此,将上述台湾两个种从Rana中分出,建议定为  相似文献   

8.
刘硕  饶定齐 《四川动物》2020,39(5):491-499
2018年9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采到14号湍蛙属Amolops标本,雄性体长46.4~56.5 mm(n=9),雌性体长74.7~89.7 mm(n=5),个体明显大于西域湍蛙Amolops marmoratus,线粒体基因16S rRNA序列与西域湍蛙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2.61%,与克钦湍蛙Amolops afghanus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对比研究,确定为克钦湍蛙,并对克钦湍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型抗菌肽研究有助于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本研究用SMART技术构建了景东湍蛙Amolops jingdongensis皮肤的全长cDNA文库。通过单克隆和测序获得一个抗菌肽cDNA序列,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属于jindongenin-1家族,命名为jindongenin-1d。其cDNA序列全长321bp,编码含6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该多肽包括1个信号肽和1个前肽序列。成熟jindongenin-1d多肽包含24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2 709.38,等电点为9.24。对人工合成的jindongenin-1d蛋白进行了抗菌和溶血活性分析,结果表明jindongenin-1d对所选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有弱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物活性物质的多态性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笔者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东坑附近山间溪流采得4号蛙类标本(22°15'08″N,111°11'00″E,933 m),经鉴定为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应用七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武夷湍蛙胃肠道7个部位内分泌细胞的局部分布、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武夷湍蛙胃肠道中鉴别出四种内分泌细胞,即: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和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P-物质、胰岛素和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未见。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是胃肠道中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类型,其在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但在各段分布密度不同。生长抑制素免疫反应细胞分布于贲门至十二指肠的胃肠道各段。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局限分布于幽门和十二指肠部位。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仅在胃幽门部位有分布。在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具有最多种类型内分泌细胞分布的部位是幽门,同时胃肠道内各种内分泌细胞在此部位也显示出最高的分布密度。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圆形、椭圆形、纺锤形、梭形、锥形和不规则形。胃部多数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胃腺中,肠道中多数细胞则分布于上皮细胞间,少数分布于固有膜。本研究显示武夷湍蛙与其他两栖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在分布模式上存在一定共同特征并具其独特性,以上结果提示其与武夷湍蛙消化生理学相关,和其胃肠道的调节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一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出蛰到再次冬眠期间基本上呈直线下降,在8月之前种群中均有新添加的数量,以后未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雌雄性比一般大于1,在繁殖季节基本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3.
横断山区四种湍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C带(BSG技术)分析及一种简便的Ag-NORs带分析,对四川湍蛙、理县湍蛙、棕点湍蛙和棘皮湍蛙的种间关系、染色体的演化及其性染色体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湍蛙、理县湍蛙和棕点湍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棘皮湍蛙的亲缘关系较远;(2)在近缘种的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臂间倒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在小型染色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四川湍蛙具有在形态上分化很明显的性染色体。C带分析表明,此性染色体主要由常染色质构成,但在其Y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明显的中间C带,推测尚处于性染色体分化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6,41(4):18-18
3月16日,国际著名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1篇名为《蛙进化超声通讯》的文章,证实凹耳湍蛙是第1个能够像蝙蝠那样利用人类听不见的超高频声音通讯的非哺乳动物物种。因为从生物进化来看,至今只知道哺乳动物中蝙蝠、鲸和海豚及有些啮齿类动物可以产生并检测出超声,用于种内通讯或者回声定位,而两栖类动物是完全独立的另一条进化途径。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这篇文章指出,凹耳湍蛙具有超声通讯的能力,这是关于动物声通讯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本论文的并列第1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沈钧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出身、长期做蛙和蝙蝠研究的听觉神经科学家冯士弘教授,美国加州洛杉砚分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初中用的生物课本,目前发行的已有好几种。有的书中谈到负子蟾和树蛙。因为过去的初中动物学课本中,没有讲过这些动物,有些中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兹简答如下: 负子蟾负子蟾(Pipa pipa)分布于南美洲巴西、圭亚那等地。属两栖纲、负子蟾科(Pipidae),体长10厘米,黑褐色,无舌,趾间有发达的蹼,完全水栖,终生留有侧线器官。负子蟾顾名思义是因“妈妈背着子女”而得名,因它们的生殖方式非常奇特而著名于世。雌蟾进入生殖期,一经入水,背上的软皮即形成小突起,渐渐长成海绵状的“蜂窝”,约有50-100个。雌雄蟾抱对,雌体泄殖腔壁  相似文献   

16.
李仕泽  刘京  徐宁  魏刚  王斌 《四川动物》2020,39(1):75-80
2015—2018年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湍蛙属Amolops 3号成体标本及1号蝌蚪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另外,本文首次对该种的蝌蚪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7.
峨眉树蛙     
四川省幅员辽阔,面积56万9千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9%左右;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素有“天府”之称。四川省的动物种类极其繁多,其中有经济价值者不在少数,诸如毛、皮、革、羽用种类,渔猎对象,与医药有关者,其他有益种类,以及珍贵稀有动物,应有尽有。就调查较清楚的脊椎动物而言,全省已知约一千二百种,占全国所产种数的一半左右。其中兽类近200种,鸟类近600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80余种,鱼类200余种。此外,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种数尚无确切统计。本刊将陆续选写一些种类,就其某一方面加以介绍,以便读者略知其梗概。  相似文献   

18.
分布于中国横断山区的景东湍蛙、金江湍蛙、凉山湍蛙和康定湍蛙4种湍蛙的有效性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利用形态判别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 b基因计算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这4个种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 表明景东湍蛙和金江湍蛙为有效种;凉山湍蛙可能是棕点湍蛙的同物异名;康定湍蛙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9.
2016—2018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数只泛树蛙属Polypedate物种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凹顶泛树蛙Polypedates impresus和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张方  陈潘  赵书仪 《动物学研究》2013,34(3):196-203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鸣叫行为,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鸣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鸣叫声、增加鸣叫时长和鸣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鸣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