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盐碱湿地灰绿藜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海湖湖滨盐碱湿地的先锋植物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inn.)及生长于甘肃兰州大学校园内中生环境对照灰绿藜叶片的显微、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发现中生环境灰绿藜叶片较薄,有明显的栅栏与海绵组织分化;叶绿体呈椭圆形,基粒片层较发达且普遍含有淀粉粒。与对照相比,生长于高海拔湖滨盐碱湿地灰绿藜叶为等面叶,叶片厚,角质层厚,栅栏组织发达,气室明显,具表皮毛;线粒体较多,但嵴不发达,叶绿体呈扁船型沿着壁的边缘排列,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不发达且普遍含有脂质球,一些细胞中常出现大量的多层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种生态型灰绿藜的形态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异,湖滨灰绿藜表现出适应区域的寒旱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3.
江红  蔡永立  李恺  王红  王亮 《生态学杂志》2005,24(9):989-993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随机选择10株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大树,每株选择冠层向阳枝条2枝,取其所有成熟叶片(2332片)对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多样,计有15种,但出现频度有很大不同;顶食状和缘食状的频度分别在30%以上;切叶状、连续小孔状和大孔状的频度在10%~30%:小孔状、阴面食状、叶中脉、泡状的频度在6.4%~1.5%;其余6种类型的频度〈1%。对叶片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取食面积和频度,顶食状等3种类型频度高、取食面积大,对叶片的危害重;而阴面食状等11种类型取食面积较小,频度低,对叶片的危害较小;连续小孔状尽管取食频度高,但取食面积小,对叶片的危害也小。连续小孔状和切叶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连续小孔食状与阴面食状之间,切叶状、连续小孔食状与小孔食状之间则存显著负相关,其它取食状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反映出不同昆虫类型的取食生态位关系。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率为13.6%,介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之间;但石栎叶片的昆虫取食频率64%,小于辽东栎,可能是由于防御机制上的差异所至;此外,石栎叶片昆虫取食强度还受到植株本身因素和小生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11种常绿乔灌木叶片虫食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昆虫对植物叶片的取食行为和伤害方式,作者选择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内的11种常绿乔灌木为对象,对叶片虫食状类型和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共发现16种虫食状类型,每种植物叶片虫食状类型数在10–13种之间,每种虫食状出现频率在0.5–28.7%之间。缘食状出现频率最高(28.7%),虫瘿和泡状出现频率最低(0.5%)。(2)叶片虫食状分布格局可分为3种类型,即一种虫食状占绝对优势的单优格局,如马银花(Rhododendronovatum)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两种虫食状(缘食状和顶食状)共占优势的双优格局,仅有木荷(Schimasu-perba);3种及3种以上虫食状占优势的多优格局(其余8种植物)。(3)叶片虫食状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57–2.23之间,最高为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最低为马银花;乔木的多样性指数(2.040)高于灌木(1.882),优势种多样性指数高于伴生种,但差异均不显著;多样性指数反映了虫食状类型和出现频率的综合差异。(4)16种虫食状类型中有8对显著正相关,4对显著负相关,可能反映出不同类型昆虫取食植物的趋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NaCl胁迫对藜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国内首个藜麦自育品种"陇藜1号"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共同对照(CK),分别用100、200、300、400和500mmol/L NaCl水溶液处理藜麦种子和盆栽幼苗,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指标及处理后第5、10、15天藜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NaCl胁迫对藜麦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的耐盐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NaCl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先升高后下降,且在200 mmol/L NaCl处理下种子各发芽指标均达到最高,比CK分别升高了6.40%、28.18%、20.77%和30.91%。(2)随NaCl浓度的升高,藜麦幼苗根部和茎部生长均受到抑制,且茎部生长受到抑制程度大于根部。(3)随NaCl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升高,SOD、POD、CAT和APX活性增强。研究发现,低浓度盐胁迫处理可增加藜麦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多余活性氧,从而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提高幼苗耐旱性;初步推断藜麦耐盐阈值为200~300mmol/L NaCl。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 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 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 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 yechengensis A L Fu 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7.
从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50m和1 200m的常绿阔叶林中选取17种常绿乔、灌木,对其叶片虫食状和取食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7种植物叶片共有15种虫食状类型,每种叶片虫食状类型为8~14;虫食状出现频率0.02%~37.01%,其中缘食状出现频率最高(37.01%),叶中脉食状出现频率最低(0.02%)。(2)木荷(Schima superba)的取食强度最大(9.60%),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之(6.61%),油茶(Camellia Oleifera)最小(0.34%)。(3)15种虫食状类型中有6对虫食状呈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负相关。(4)海拔1 200m处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栲树和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比海拔450m处的同种植物叶片的虫食强度高,其中木荷差异最大,从13.81%降至2.93%。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生长在新疆荒漠地区10种藜科植物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圆叶盐爪爪(Kalidium schrenkianum),绒藜(Londesia eriantha),费尔干猪毛菜(Salsola ferganica),浆果猪毛菜(Salsola foliosa)的叶和同化枝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是通过以下结构来适应旱生和盐生环境的:叶片及角质膜厚,气孔器下陷,具表皮毛;栅栏组织发达,多为等面叶;部分植物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而由同化枝执行光合功能;多数植物叶片和同化枝内部具有粘液和含晶细胞,贮水组织发达。根据盐分是否排出体外,又划分出聚盐和泌盐植物。在泌盐植物中,盐腺具有单细胞和多细胞及分泌孔类型,并对其聚盐和泌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探明不同植物叶片主要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对N、P停止施入后的响应,依托野外长期实验,测定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种绿珠藜(Chenopodium glaucum,2010年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2010年和2019年均采集)、野大麻(Cannabis sativa,2019年采集)成熟叶片的C、N、P含量。结果表明:停止施肥后,3个优势种(绿珠藜、芦苇、野大麻)的叶片C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N停止施入2年后(2010),绿珠藜叶片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01); P停止施入的第2年,绿珠藜(P0.001)和芦苇(P=0.029)叶片的P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N、P停止输入11年后,芦苇和野大麻的N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芦苇叶片P含量在P处理仍有差异,野大麻叶片P含量无差异; N、P停止施入2年后,绿珠藜和芦苇的N∶P分别为5.33~12.63和19.78~24.63,N、P停止施入11年后,野大麻和芦苇的N∶P为4.96~5.67、15.86~20.38; N+P处理促进了植物叶片对N、P的吸收,N、P的添加对植物叶片N、P含量的影响是可逆和短期的。该结果可为科尔沁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和体视显微镜对藜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和多种生理指标检测,研究在盐胁迫下藜的结构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花期,藜的株高和茎粗显著降低,叶未产生明显肉质化。高盐(300mmol·L^-1)胁迫下,叶维管束的导管数量及形成层层数增加,茎的维管束密度增加,根木质化程度增强,大导管密度显著降低。叶下表面的盐囊泡较上表面多,叶和茎细胞中均含有簇状结晶。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片中含水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在苗后期先升高后降低,在花期,其含量随盐浓度升高而降低。300mmol·L^-1盐胁迫下,苗后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7L-N-菜碱含量显著增J/w;至花期,脯氨酸及甜菜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结果初步显示,高浓度盐胁迫对花期的藜形态结构及部分生理指标均比苗期产生显著影响,但300mmol·L^-1盐胁迫下藜仍能完成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