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30个科的42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的2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以及已鉴定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每100g土壤116-1560个之间,平均478个;物种丰富度在2-7之间,平均为4.5;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是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的丛枝菌根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辉  P. N. Damodaran  曹敏 《生态学报》2006,26(12):4179-4185
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ngi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C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11种丛枝菌根真菌。该地次生林中AMF的孢子密度为13—29个/100g土壤,平均为19个;种的丰富度在4.9之间(平均为6);平均频度为53.8%;相对多度为3.2%-26.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4和0.93。丛枝菌根的侵染率达到44.8%.57.2%(平均为50.9%);球囊霉属(Glomus)和无梗囊霉属(Acattlospora)是热带次生林根围土壤中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化翅果油树幼苗根际土壤微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翅果油(Elaeagnus mollis)为供试植物,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翅果油树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分4个组: 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单独接种组(GM)、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a)单独接种组(AD)、混合接种组(GM + AD)、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菌根侵染率、生物量、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及其对N、P营养的影响等指标。结果显示: 菌根真菌对3个接种组均有侵染, 其中, GM + AD的侵染率最大(90.5%), 生态学效应最好; 与对照组相比, 接种组的生物量均明显提高(p < 0.05), 其中GM + AD组生物量显著增加, 是CK组的2.2倍; AM菌根对根部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是使根面上的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 < 0.05); AM菌根使根际pH值降低, 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接种组根际土壤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增加, 根际土壤的磷酸酶、蛋白酶的活性增加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 0.01); 接种组的根际土壤中, 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 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 < 0.05)。研究表明: 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翅果油树幼苗的微生态环境, 提高了根际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有些种子植物如莎草科、十字花科、灯心草科、藜科、石竹科等20余科,以往曾被认为不能或不易形成丛枝菌根(郭秀珍等,1989;刘润进等,2000).随着对菌根的深入研究,曾被认为是不易与菌根菌组合的湿地生植物、寄生性植物、或一年生植物都被发现是可以形成内生菌根的(Trappe等,1992).此外,Allen等(1989)研究证实,Salsola kali,Atriplex roseum等生长于沙漠、海滨的藜科植物,进行接种处理后,也能形成丛枝菌根.我们在西双版纳调查热带雨林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时,偶然发现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inn.)的根系受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因此,对苋科植物作了扩大采样调查.本文主要报道从热带采集的5属6种苋科植物的根受丛枝菌根真菌感染形成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这些植物根际士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涛  罗珍  朱敏  王晓峰 《生态学报》2014,34(14):4080-4087
为了比较菌根、菌丝、植物根系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采用4室分根装置即土壤室(S)、根室(R)、菌根室(M)和菌丝室(H),分室间用400目尼龙网和有机板分隔,尼龙网袋包埋玉米秸秆于不同分室内,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Glomus mosseae。试验分别在移栽后第20、30、40、50、60天时取样,通过测定接种AM真菌后玉米秸秆的碳、氮释放,土壤中3种常见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探讨AM真菌降解玉米秸秆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未接种S室相比,接种AM真菌的M室和H室玉米秸秆降解量提高了27.72%和8.07%;另外,M室玉米秸秆碳素释放显著增加,而氮素的释放减少,致使碳氮比显著低于其他3室,较初始值降幅达8.72%,有利于秸秆进一步降解。在试验条件下,M室中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3室都有显著提高,并增加了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作用,形成了明显有别于根际的微生物区系。这一系列影响都反映出AM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玉米秸秆的降解过程,是导致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30个科的42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的2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以及已鉴定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每100g土壤116~1560个之间,平均478个;物种丰富度在2~7之间,平均为4.5;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是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7.
福建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和12月,对福建沿海3个红树林生长区(洛阳江、九龙江口、漳江口)的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AM)侵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生长区中6种植物根内均发现AMF侵染结构,其中桐花树、秋茄、鱼藤和芦苇的丛枝为Arum(疆南星)型;(2)6种植物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差异较大,老鼠簕的侵染率最高,鱼藤最低;(3)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呈显著差异,而其在不同生长区之间无差异;(4)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呈显著差异,而钝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梅和滨海植物根区土壤中分离得到丛枝菌根真菌4个中国新记录,即沙生球囊霉Glomus arenarium、莫顿球囊霉G. mortonii、三壁球囊霉G. trimurales和苍耳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xanthium。对其形态特征进行重新描述和图解。这4个种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和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标本馆中。  相似文献   

9.
钦州湾红树林丛枝菌根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 (Kandlia candel)、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是钦州湾分布广、生长量大的 4种红树植物 ,该项研究初步调查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这四种植物根系的定居情况。在这四种植物的根际土壤均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孢子 ,其孢子密度以海漆根际的最高 ,其次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同时 ,海漆根系的侵染率和物种丰富度也最高 ,但在所取的白骨壤根样中没有观察到丛枝菌根的侵染。菌根侵染主要是以根内菌丝、胞内菌丝膨大扭曲、泡囊等形态出现。海水和土壤质地是影响菌根侵染率的主要因素。在所采土样中仅发现球囊霉属 (Glomus)、无梗囊霉属 (Acaulospora)丛枝菌根真菌 ,计有 1 7种和多个未确定种。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其生理生态功能的研究备受关注,但主要集中在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促生作用方面。植物的菌根侵染特征是表征真菌与植物共生紧密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关键指标,然而针对我国植物丛枝菌根发育特征及其分布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尚属空白。【目的】探究我国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和气候区域中的分布规律,为推动丛枝菌根研究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FungalRoot”和605篇中文文献的植物菌根侵染特征数据,并补充生态系统、气候区域、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年限等共47 700组数据,建立了中国植物丛枝菌根侵染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我国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0-55%占69.7%,55%-100%占30.3%,绝大多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强度、菌丝丰度、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均分布在40.0%以下。丛枝菌根共生形态中,A型占比最大,为56.3%。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相近,分别为51.8%、51.6%、51.8%,而森林生态系统的侵染率较低,为40.4%。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强度、菌丝丰度、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最高,分别达到46.0%、47.1%、37.2%和31.2%。根据气候区域,植物的侵染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暖温带(53.3%)>热带(50.0%)>中温带(45.2%)>亚热带(42.2%)。草本植物的侵染水平高于木本植物,多年生植物高于一年生植物。木本植物中,灌木的侵染率水平最高,为46.3%,其次是乔木和藤本植物,均为43.9%。草本植物在侵染强度和菌丝丰度上高于木本植物,分别为30.2%和32.5%,而木本植物在泡囊和丛枝丰度方面具有优势,分别为19.5%和23.4%。我国丛枝菌根植物中,被子植物占据绝大多数,共有110科,占比达到90.2%,蕨类、裸子、石松门植物较少。【结论】我国大部分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55%以下,侵染特征等指标分布在40.0%以下;同时,不同生态系统、气候区域、植物类型和生长年限均会对侵染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中AM真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3月-2001年2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中5种优势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碱蓬(Suaeda glauca),獐毛(Aeluropus littralis var.sinensis) 和刺儿菜(Cirsium setosum)根围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进行了长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AM真菌在这5种植物根围土壤内都有分布,但多样性较低,尤其在冬季,AM真菌种的丰度和孢子密度分别在夏季降低了18.0%和61.6%,不同深度土层中AM真菌的分布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该真菌分类地位不断提高已上升至门,下设1个纲、4个目、13个科,19个属,现已报道214种.丛枝菌根对保持生态平衡、稳定和提高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不同生态系统中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及其调控途径;认为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今后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协  娄娅  崔菁苗  董锦艳 《菌物学报》2016,35(7):822-832
从三峡库区消落带3种常见野生植物的15个根际土壤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2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包括球囊霉属Glomus 1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和多样孢霉属Diversi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 ph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及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各1种。其中地表多样孢囊霉D. epigaea 和伯氏类球囊霉P. pernambucanum是我国的新记录种。研究发现这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为球囊霉属,优势种为地球囊霉G. geosporum、单孢球囊霉G. monosporum、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副冠球囊霉G. coronatum 和黄孢球囊霉G. flavisporum。研究还发现在这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平均为839±170个/100g土,物种丰富度在14-22种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在1.97-2.21、0.409-0.479之间波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一个AMF多样性研究的资源库。  相似文献   

14.
安徽茶区茶树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安徽茶区茶树丛枝菌根真菌(AMF)资源分布情况,为菌根生物技术在茶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具有应用价值的菌种资源.采用醋酸-墨水染色法观察茶树丛枝菌根(AM)的侵染率、侵染级数、侵染强度和菌根类型;采用湿筛法获得AMF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 在安徽茶区,AMF能够侵入茶树根系形成典型的共生体,侵染率在36%~95%,侵染级数均在3级以上,侵染强度大;从安徽茶树根际土中共鉴定出8属36种AMF,其中缩管柄囊霉是优势种,网状球囊霉、刺无梗囊霉、孔窝无梗囊霉、詹氏无梗囊霉、双网无梗囊霉和凹坑无梗囊霉是常见种,褐色管柄囊霉、疣突管柄囊霉、毛氏无梗囊霉、近明管柄囊霉、瑞氏无梗囊霉、空洞无梗囊霉、晕环球囊霉、细齿无梗囊霉、地管柄囊霉、幼套球囊霉、蜜色无梗囊霉、稀有内养囊霉是稀有种,其余17种为少见种;不同采样地茶树根际AMF群落相似性系数(0.14~0.55)较低,多属于低和中等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孢子密度与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种的丰度与侵染率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呈显著正相关.安徽茶区茶树根系存在典型的AM结构,其根际AMF多样性丰富,为开发茶树专用AMF肥料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能够和大多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体系,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能力,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AM真菌的繁殖技术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构建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将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接种于由3种寄主植物高粱(Sorghum bicolor)、玉米(Zea mays)、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与5种培养基质(沸石、河砂、草炭、珍珠岩和蛭石)构建的4种繁殖体系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繁殖体系对根内根孢囊霉侵染程度、产孢量的影响;然后利用高粱接种扩繁的菌剂进行AM真菌侵染能力的测定以验证其扩繁效果;最后基于筛选出的最优扩繁条件探讨对其他种类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iodeoglous etunicatum)、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和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的扩繁效果。【结果】基质为河砂+蛭石+草炭(体...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种群的孢子季相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凌飞  杨安娜  赵之伟 《生态学杂志》2005,24(10):1155-1158
以草坪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坪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种群的孢子组成、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其季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一年内随季节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季相变化规律,三者均在冬季达到最高,在时间节律上与植物群落季相变化不同步;同时分析了气候因素(平均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等)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西南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遗传多样性特征, 利用巢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茂兰3种植被类型下的小生境(石缝、石沟、土面) AMF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各类小生境都含有丰富的AMF遗传多样性, 灌木林土面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最高, 为4.06和68; 次生林石缝的最低, 为3.16和29, 所研究的9个小生境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67和48, 高于同类研究在其他地区的结果, 这可能主要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有关; 聚类分析显示各类小生境间的AMF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相似性指数最高仅为0.45, 说明小生境所带来的空间异质性对AMF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基因测序显示球囊霉属(Glomus)极有可能是喀斯特地区AMF的优势菌属, 在以后筛选喀斯特地区的高效生态恢复菌种时可重点考虑球囊霉属的一些菌种。  相似文献   

18.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常见植物丛枝菌根真菌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的12科16种常见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进行了真菌鉴定。结果表明,13种植物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占所调查植物的81%;3种植物没有形成丛枝菌根,占所调查植物的19%。用湿筛沉淀法从这些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了3属11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即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其中,球囊霉属是样地的优势属。在AMF中,孔窝无梗囊霉(A.foveata)分离频率最高,在14种植物的根际土中都有发现;此外,大果球囊霉(G.macrocarpum)的相对多度最大,为59%,具有最强的产孢能力。同时,在11种植物的根中发现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占调查植物的69%;其中,11种植物同时被DSE和AMF感染。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真菌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良鲲  姚青  艾云灿  朱红惠 《生态学报》2007,27(12):5345-5351
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孢子、菌丝的表面或内部栖息着细菌,称之为AMF伴生细菌。AMF伴生细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生态位点包括孢子壁的表面或内部、细胞质、菌丝、孢子果等。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包括影响AMF孢子萌发、菌丝生长、菌根形成等过程。由于伴生细菌与AMF联系紧密,其对AMF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