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约30a林龄油松与云杉人工纯林为对象,测定地表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N、P(MBC、MBN、MBP),揭示林分结构、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间的关系,以及两林分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个林分地表环境荫湿,土壤肥力较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低,林地土壤碳积累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不强。相对而言,云杉林比油松林相对湿度大而地表温度低、林地土壤肥力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高,因此更有利于林地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综合分析发现,林分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及地表小气候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肥力转换过程,降低乔木冠层密度可以改善地表小气候,为有机物分解与养分归还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改善土壤肥力与林地土壤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可以利用人工对塑料大棚内的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和土壤养分进行可变的调节和控制,来改变塑料大棚中的小气候,人为创造出适宜经济作物生长的条件,使经济作物的收获期提前或延迟采收,并提高单位产量和品质,较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现仅对温度、水分两个因子在棚内变化作出分析,以便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森林与空旷地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度的长期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对温湿度的影响是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为了探讨森林的这种小气候效应,本文采用小气候对比观测的方法,根据2005 -2007年观测资料,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与附近空旷地温度、湿度等小气候要素进行了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林内近地表层空气温度白天低于林外空旷地,晚间高于林外空旷地,因而具有较低的日较差.非生长季二者的月平均值差异不显著,但生长季差异明显,月平均气温最高差值出现季节与森林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气温年较差的平均值林内小于空旷地,差值可达6.3℃.年均森林与空旷地土壤温度全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以0℃为界,0℃以上,林内土壤温度低于空旷地,0℃以下高于空旷地,其中2005年1月5 cm深处土壤温度差值达到了5.3℃.空气相对湿度生长季差异较大,其中以7、8月份差异最为明显,2006年7月差值最大,达7.0%.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按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调查了6个不同类型的群落,测定了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相比较,前者有较高的群落气温和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撂荒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人工恢复群落土壤上层(0-15cm)和中层(15—30cm)含水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下层(30—45cm)则增加,自然恢复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群落。随之植被恢复的时间加长,群落内小气候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的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苹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构建的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的耦合模型可模拟一般小气候条件下苹果叶片的Pn和LUE变化。结果表明,小气候因子对Pn和LUE的影响不同,并且不同小气候因子之间还有明显交互作用。Pn主要由有效光合辐射(PAR)和CO2浓度决定,并随着叶片水势和空气湿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常条件下Pn的最适温度约为25℃,PAR、CO2浓度和空气湿度下降时,Pn的最适温度也随之下降。PAR值较小时,LUE与PAR正相关;在PAR达到400μmol·m-2·s-1左右时,LUE值最大,而后随着PAR的增加而减少。由于LUE是Pn和PAR的比值,所以其它小气候因子和叶片水势对LUE的影响与对Pn的影响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局地小气候效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探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生态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林荫处,植物群落总冠幅盖度、总密度、群落重要值均与温度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植物群落群落重要值还与相对湿度达到显著正相关。(2)在林隙处,植物群落总平均株高与光照强度成显著正相关,与风速成极显著负相关。(3)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其小气候生态效应间的相关性是:总平均株高与遮光效应值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挡风效应值亦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另外,总冠幅盖度与降温效应值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总密度与降温效应值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群落重要值与降温、增湿、挡风、遮光等生态效应值都成显著甚至极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分析与探讨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和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机理,可为科学地进行城市绿化、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毛茛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丹 《水生生物学报》1994,18(3):254-262
本文根据6年定位研究的结果,讨论了东北山溪激流中的沉水植物─-水毛茛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文中分析了温度对水毛茛生长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试验以比较寒害和冻害对水毛茛不同器官的影响;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毛茛产生的组织学变化;用电镜观察水毛茛细胞受冻后的亚显微构造情况.受森林小气候的影响,林区阴雨天较多,故溪流中的光照条件较差,水毛茛生长缓慢.冰和雪对水毛茛具有保护与诱发寒冻害的双重作用.东北地区的山涧溪流多为贫营养型水体,故氮成为水毛茛生长的限制因子.文中试用微域气候区和再生生态位来解释水毛茛生长和分布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8.
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体现之一。森林小气候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而为农林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对象,以2005—2014年林外与林内平行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林内外的温度、湿度差异,研究中亚热带人工林对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要素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10年时间尺度上森林对温湿环境调节作用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人工林对温湿环境表现出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林内气温多年平均值低于林外0.5℃,林内月最高气温低于林外2.0℃,月最低气温高于林外0.4℃。随着林龄从20年增长到30年,夏季的降温效应显著增强,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该人工林林内水汽压高于林外,表现出明显的增湿效应。从2005—2014年,林内水汽压呈显著升高趋势。森林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大于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林内5 cm深土壤温度多年均值比林外低3.6℃。炎热的夏季表现为极显著的降温作用,冬季表现出极显著的保温作用;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没有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而是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缙云山片断常绿阔叶林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缙云山5个片断常绿阔叶林和1个连续常绿阔叶林林缘附近的小气候要素水平梯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林缘与林内最高和最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最小相对湿度均为干季高于或大于雨季,而地表最高温度则为雨季高于干季;各阔叶林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测量法对夏季小气候进行研究,对比与分析公园内外小气候的温湿效应,为今后体育公园的规划与后期管理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公园内的温度明显低于公园外的温度,且相对湿度高于公园外的相对湿度,公园内外一天中最大温差为6.2°C,平均温差1.5°C;最大相对湿度相差17.8%,平均相对湿度相差5.1%。各个测试点对比后发现,相对距离与空气温度的差异性显著,体育公园的小气候对公园外部降温作用辐射范围大约为0.9km。公园内的温湿度变化相对于公园外更稳定,且空气温度与相对距离成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杭州城北体育公园对周边的城市环境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恢复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植被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森林植被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生境条件, 而不断被改变的环境生态因子反过来又影响着森林植被群落类型的演变。从土壤、群落、小气候3个方面综述了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的互作关系, 针对现存问题, 认为今后应将微观的机理研究与宏观的动态研究相结合, 从不同尺度增强对植被退化、土壤、群落、小气候环境等因子互作关系的内在调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沙漠人工植被的生态学取向及其途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常兆丰 《生态学杂志》2004,23(6):167-170
水是干旱沙漠植物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在干旱沙漠生境中建造人工植被的正确方向是要建造沙漠人工植被 ,就必须以提供额外的水资源为前提 ;在不能增加额外水资源的情况下不应增加沙漠人工植被 ;增加沙漠植被应保护现有植被和建造半人工植被为主。考察种群生态适应性的一般过程 :一是目前有无这种植物的天然种群 ,二是历史上是否有过这种植物的种群 ,三是目前的生境条件是否满足这种种群或群落的需要 ,四是有无人工提供生态资源的可能性。封育保护和建造半人工植被是建造沙漠植被的主要途径 ,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德顺  王振 《生物信息学》2018,25(10):27-31
为揭示广场中不同遮蔽情况在太阳运行条件下,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变化特征,根据天球模型、太阳视运动轨迹原理,在测点天空鱼眼照片上,叠加日轨图和天空图,绘制成天穹图。以上海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夏季日间小气候的实地测量和热舒适度的计算,分析天空开阔度对日间小气候和热舒适度的影响,比较天空开阔度和太阳运行所在扇区天空开阔度对日间不同时刻小气候和热舒适度影响的差异,通过组间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热舒适度分析定位出对小气候和热舒适度影响最大的时间和天穹范围,为广场适宜性小气候设计提供更具体准确的设计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通过40余年对人工群落的长期研究,探讨了一层一种的传统橡胶及茶树种植园,两层两种的橡胶-茶叶、橡胶-咖啡人工群落,三层三种的橡胶-萝芙木-千年健人工群落以及多层多种(5个层次100余种经济植物)的人工雨林的不同结构.从生物量、生产力及经济生产力,对群落环境(小气候、土壤等)的保护及改善能力和对自然灾害(如寒害、风害等)的抵抗力3个方面,比较了单一结构与复合结构在3个系统功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小气候中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表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明显影响了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黑叶猴的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黑叶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笼舍设施,饲料、喂养方法;以重量法测定12头黑叶猴日粮组成和比例,确定成年雄性和雌性间每天食量差异极不显著,谷物饲料占总量的31.58—35.78%,哺乳期雌性比非哺乳期雌性食量平均递增14%;生活集小群,过冬采用小气候保温箱,有利于适应上海地区生话,达到第二代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3个热带干性季节性雨林片断和1个同样植被类型的连续森林林内至林外样带上小气候要素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热带雨林片断林缘对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的影响范围北向林缘伸至林内15m、南向林缘伸至林内25m。林外小气候水平梯度大于林内,这种梯度变异尤以林缘附近(-10~10m范围)最大。热带雨林片断后,林内与林外之间的小气候环境差异和对林外气候变化的缓冲作用都明显减弱。本文还给出了温度和湿度随水平距离变化的线性关系,并探讨了小气候边缘效应对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阳晓  朱翔  贺清云 《生态学报》2020,40(16):5478-548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风险评估框架为城市群生态风险管理和国土生态修复提供新的视角。以生态风险评估框架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以及相关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展开生态风险评价,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区域生态风险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组织、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系统弹性等生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人工表面比率和生态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人工表面比率与生态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人工表面比率是生态风险提升的关键因素。(3)城市群人工表面比率要控制在36%以下,以进行生态风险管理和国土生态修复。总的来说,评价框架可以作为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终点。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杨悦锁  王咏  张刚  范伟  路莹  高翠萍 《生态学杂志》2017,28(8):2714-2722
生态工程是改善河流水质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水环境治理和预测生态修复工程效益.本文根据实际河流资料,应用WASP水质模型进行建模和验证,模拟和评估了河流的主要化学参数,进而研究了人工湿地和曝气复氧对河流水质的生态改善作用.结果表明: WASP水质模拟结果与实测水质数据拟合良好,可以对不同生态修复情景方案进行预测分析.合理减排、人工湿地、曝气复氧均可以降低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有效改善水质.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增加曝气复氧装置,将进一步提升河流水体的生态修复效率.以吉林省伊通河曝气条件下的人工湿地工程为例,分析了其生态修复效率.结果表明: 夏季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可能的原因为夏季气温较高,水体中的微生物活性较强.本研究对于污染河流环境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亚热带鹤山三种人工林小气候效应对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先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效应是评价它们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效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对14龄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荷木(Schima superba)、湿地松(Pinus elliotii)人工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表明,荷木林的降温保湿效应最好。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和土壤温度(地表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度)均为3种林分中最低。荷木林林内气温一般比马占相思林和湿地松林低0.1~0.5C,地表和土壤温度一般低0.3~2.5C,相对湿度高1.2%。对荷木林和湿地松林温、湿度垂直方向上4个层次(距地0.5m,2.0m,4.0/5.0m,9.0m)上的观测结果表明,湿季林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最冷月(1月份)时,林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林内湿度都随林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林分结构调查、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等资料。初步认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人工恢复实践中,荷木等本地树种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煤矸石场植被恢复初期生态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煤矸石场生态恢复5年内(2009—2013年)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对煤矸石场人工种植乔木层条件下,草本植物自然恢复初期的生态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相较于1a恢复期,煤矸石场植被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综合生态绩效在5a恢复期时均达到了"优"级水平;2)在足够长的恢复期内,人工种植乔木层条件下,草本植物的自然恢复可以实现矿区的植被重建;3)基于AHP-FCE评价模型,以1a恢复期为基准,通过各恢复期生态指标与1a恢复期相比的恢复程度设定绩效等级,对煤矸石场植被恢复初期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避免了以往选取天然次生群落为恢复目标,但又不确定其是否为最佳恢复效果的盲目性,为生态绩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