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移植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1998~2002年间美国共有113682例实体器官移植手术,比1993~1997年间数量上增加20.1%。移植患者是受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威胁的免疫抑制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Paterson等[1]报道曲霉感染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  相似文献   

2.
栖土曲霉中性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3.942经~60Co-v射线诱变处理,得到抗克念菌素变异株NK71,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使产酶提高了76%。用单宁酸沉淀法提取此酶,并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层析法进一步纯化。纯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40—50℃,最适pH7,在pH5—7.5、低于40℃时稳定。  相似文献   

3.
狂犬病免疫学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从细胞培养疫苗,免疫机制和免疫诊断检测三方面简要评述了狂犬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狂犬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的院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合理使用G—CSF及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动物模型和临床免疫抑制患者的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建立侵袭性曲霉感染动物模型,收集动物血清和健康人群、免疫抑制患者的血清,进行PCR-种特异性探针检测。以1对真菌特有的28S rRNA保守序列结构作为真菌通用引物,以临床常见的4个曲霉菌种,即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的种特异性序列为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结果PCR-探针杂交检测动物接种后24h时阳性血清为16/24,48h为18/24,72h为19/24,96h为24/24。阳性率为80%,特异性为95.8%。同时取血行真菌培养,烟曲霉阳性率仅为5%。临床标本显示两例确诊IA患者血清均为阳性,且能鉴定菌种。健康对照人群标本检测显,阴性38例,假阳性2例。结论PCR-探针杂交法较传统血培养法能更快速、灵敏地检测动物模型的侵袭性曲霉感染,并可用于对IA高危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对米曲霉菌种F-81所产中性蛋白酶进行分离纯化。经过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后,得到一种电泳纯的中性蛋白酶,纯化倍数为26.3倍,活性回收率为6.7%。经SDS-PAGE电泳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3.4kD。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和传统感染检测指标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11月59例血培养显示细菌感染阳性患者为血培养阳性组,选取同期63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为血培养阴性组,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和血清PCT水平,比较PCT、WBC和NEU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两组患者WBC、NEU计数和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T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WBC和NEU(均P<0.05)。PCT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5.2%。结论血清PCT对细菌性血流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1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概况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是指一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发作4次或以上者[1]。Blostein[2]等对7个国家RVVC新患病例数展开调查,发现RVVC的发病率居于14%~28%(平均23%)。RVVC的高发病率说明RVVC是一种常见病。有些患者无明显易感因素却反复发作,RVVC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性生活[3],RVVC患者躯体功能、角色生理、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角色情绪、心理健康SF-36维度的平均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RVVC患者的生理、心理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RVVC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压力,也给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故我们需要重视RVVC的防治,积极寻找RVV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杂色曲霉在人胃液中体外培养产生杂色曲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殿升  孙鹤龄 《真菌学报》1989,8(3):233-240
  相似文献   

10.
《生物磁学》2011,(6):I0003-I0004
英国一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出版的《免疫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经实验模型验证,该抗体与干扰素结合使用,可有效对抗肺结核感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有助于研究者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军事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免疫学科经历新、老几代科学家艰苦创业、锲而不舍、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伴随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领域的发展,军事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科的发展由建院初期的抗感染免疫已经向多学科广泛交叉、渗透的方向拓展,形成了分子免疫学、免疫药理学、中药免疫学、化学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免疫遗传学、移植免疫学、输血免疫学等多种免疫学相关学科.目前,新一代科学家继承老一代科学家的光荣传统,正瞄准国际前沿,为取得更大的科研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和免疫抑制患者的不断增多,由烟曲霉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病例逐渐增加,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本文特此对烟曲霉感染的宿主防御机制以及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米曲霉F-81产中性蛋白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性质。结果表明,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化时间1 h、海澡酸钠浓度4%、戊二醛浓度9%、CaCl2浓度0.7 mol/L。在此条件下固定化的中性蛋白酶活力为游离酶活力的68%。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5℃,最适作用pH值为7.0。60℃下酶稳定性较好,80℃下处理60 min,粗酶中几乎检测不到酶活力;中性蛋白酶pH稳定范围为6.5-9.5。Km值为24.83 mg/m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043 12 mg/min。  相似文献   

15.
焦曲霉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6.
棒曲霉22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105株霉菌和酵母菌中筛选到一株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棒曲霉(Aspergillua clavatus)菌株22。该菌株适宜的产酶培养基为(g/1):蔗渣半纤维素30,NH4NO3 5,酵母膏5,麸皮10,吐温801和少量无机盐,初始pH5.5。最适的孢子接种量为4.9×106个/ml。在上述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72h.木聚糖酶活力可达335.9u/ml。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8,在pH 6-11酶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栖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3.942经~60Co-v射线诱变处理,得到抗克念菌素变异株NK71,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使产酶提高了76%。用单宁酸沉淀法提取此酶,并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层析法进一步纯化。纯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40—50℃,最适pH7,在pH5—7.5、低于40℃时稳定。  相似文献   

18.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谢澜猗  雷晓燕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107-109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 ,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同行有一些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斑马鱼:一种新的免疫学研究模式生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斑马鱼作为遗传、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该生物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存在着较为完整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并且具备血液系统发育过程透明、对特异性免疫系统依赖性低等特点,从而使这种新型模式生物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洪璇  吴婷  陈长锟  何若男 《生物资源》2020,42(4):382-387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许多结构新颖、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掀起了对海洋微生物代谢物的研究浪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曲霉属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通过查阅文献与资料,对近年来海洋曲霉属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与开发的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以期有助于后续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