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报道了中国新记录属--拟缺齿藓属(Haplodontium Hampe)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目前本属在中国分布有3种,其中包括1新种:臧氏拟缺齿藓(Haplodontium zangii X.R.Wang&J.C.Zhao),2个新组合:喜马拉雅拟缺齿藓[H.himalayanum(Mitt.)X.R.Wang&J.C.Zhao]和中华拟缺齿藓[H.sinensis(Dix.)X.R.Wang&J.C.Zhao]。笔者对中国拟缺齿藓属3种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绘制了墨线图,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拍摄显微形态照片,并对每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以及与相似种的形态学比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产丝瓜藓属Pohlia(缺齿藓科Mielichhoferiaceae)植物系统地分类学研究,对本属一具有假根生念珠状排列的芽胞的种——念珠丝瓜藓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修订,并讨论了念珠丝瓜藓的生境,以及与其相近种泛生丝瓜藓、明齿丝瓜藓和黄丝瓜藓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标本信息,确定念珠丝瓜藓在中国的分布由原来的5省区扩大到10省区,并绘制了该种在中国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了采自西藏的中国昂氏藓科昂氏藓属一新记录植物——噬齿昂氏藓[Aongstroemia julacea (Hook.) Mitt.],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拍摄了显微形态结构照片,并对其生境和地理分布以及与相似种的形态学比较进行了讨论,编制了中国昂氏藓属分种检索表。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馆(BAU)。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对齿藓属中国新记录种——无疣对齿藓(Didymodon validus Limpr.)(新拟)。该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亚。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干燥时内卷或背弯,叶片较长,中肋突出叶尖呈长毛尖,叶细胞平滑无疣。该研究对无疣对齿藓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属内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显微照片和形态线描图。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纽藓属(丛藓科)中国新记录——节叶纽藓(Tortella alpicola Dix.)(新拟)。该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该种特征:植物体高约1cm,基部细胞雪白色,叶尖端易断裂且形成若干分节。该文对节叶纽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折叶纽藓[T.fragilis(Hook.Wils.)Limpr.]、长叶纽藓[T.tortuosa(Hedw.)Limpr.]和纽藓[T.humilis(Hedw.)Jenn.]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图版和中国纽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道了短尖拟青藓[Sciuro-hypnum ornellanum (Molendo) Ignatov & Huttunen]在新疆阿尔泰山的分布,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记录。详细介绍了拟青藓属[Sciuro-hypnum (Hampe) Hampe]的由来,讨论了短尖拟青藓的形态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对其与形态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中国拟青藓属分种检索表。该种的发现不仅为中国青藓科植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中国新疆植物区系与俄罗斯、中亚及欧洲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连轴藓属(Schistidium Brid.)的毛尖连轴藓(S.lancifolium)、圆蒴连轴藓(S.apocarpum)和粗疣连轴藓(S.strictum)在内蒙古贺兰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均有分布,它们的形态特征较为相似,极易混淆,因此对其分类鉴定较困难。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并结合Blom的形态学和Ignatova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对采自两个地区的3种连轴藓属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是:圆蒴连轴藓叶中肋背部无疣或上部具分散低疣、叶缘上部微具钝齿,毛尖平滑或具小齿;毛尖连轴藓叶中肋背面中部以上具高疣、叶缘中上部具强烈不规则的齿或锯齿,毛尖具强烈刺状齿;粗疣连轴藓除叶中肋背部具疣外,叶片细胞也具疣。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别并确认这3个种是各自独立的种。在此基础上,根据Blom的分类观点,并参照相关文献编制了中国连轴藓属1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毛尖连轴藓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丰富了中国连轴藓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提灯藓科的系统关系,理清缺齿藓科的系统位置和中国缺齿藓科分类问题,该研究以中国分布的缺齿藓科植物和相关类群4 000余份标本为材料,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选用其中35种、40份样品的4个DNA片段(rps4、trnG、trnL-trnF、atpB-rbcL)联合数据用于分子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树。结果表明:(1)在分子树中,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植物分别聚在具有高支持率的不同分支上,叶形、叶细胞等形态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缺齿藓类应从广义的真藓科分出。(2)在分子树中,虽然缺齿藓类与提灯藓科植物聚在同一分支中,但无形态学的共源性状,二者不应视为一个单系类群。(3)缺齿藓科是一个自然类群,缺齿藓科内属间存在着密切的系统关系,缺齿藓科的主要识别特征为:植物体小型,茎常分枝;叶形和叶细胞为丝瓜藓型(Pohlia-like),披针形至长椭圆形,中上部细胞狭长,线状菱形或蠕虫形;生殖苞多生于新生枝顶;蒴齿为互生双齿层,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或一层蒴齿缺失,稀双层蒴齿缺失。(4)中国缺齿藓科包含有5属,即缺齿藓属(Mielichhoferia)、丝瓜藓属(Pohlia)、拟丝瓜藓属(Pseudopohlia)、合齿藓属(Synthetodontium)和小叶藓属(Epipterygium),目前为止共计3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  相似文献   

9.
谢艳  白学良  宋丽  王宇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76-1481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梵净山和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丛藓科的2个新分布种——卷叶薄齿藓(Leptodontium pungens)和北美赤藓(Syntrichia amphidiacea)。卷叶薄齿藓为中国新记录种,首次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茎无中轴分化,具透明层,常分布于火山和温带高海拔地区。北美赤藓为内蒙古新分布种,发现于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征为叶腹面近叶尖处生有大量芽胞,成熟芽胞棕色,多细胞,圆柱状。本研究对卷叶薄齿藓和北美赤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供了图版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产自广西的毛锦藓科1中国新记录种——卷边麻锦藓[Taxithelium kerianum(Broth.)Broth.],提供了该种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图版,并编制了麻锦藓属的分种检索表,明确了卷边麻锦藓与中国分布的麻锦藓属其它种类之间的形态差别。该种主要分布在南亚及其附近地区,为典型的热带藓类。  相似文献   

11.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合1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分贺兰山马麝适宜生境及不适宜生境的分布区,对贺兰山地区马麝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贺兰山马麝分布的环境因子中,针叶林、距水源距离、距护林点距离、海拔高度、距矿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六种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贺兰山地区适宜马麝分布的生境面积极小,仅占贺兰山地区总面积的3.27%,面积为120.24 km2,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 555.72 km2。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预测水平达到优秀,可以为马麝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恢复马麝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干扰,识别和建立马麝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对零散分布的潜在适宜生境区域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Vaccinium damingshanense (Eric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Daming Mounta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is described, illustrated and placed in a new ke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of V. sect. Eococcus Sleumer in China.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V. carlesii Dunn, but differs in leaf shape, leaf margin character and details of anther thecae. Information on it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is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3.
陈俊达  姚志诚  石锐  高惠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22,42(10):4209-4216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生境适宜性状况评价及预测,探究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影响6种啮齿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坡度和距矿区距离,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及距矿区距离越近均使啮齿动物生存适宜性降低;两两鼠种生境适宜面积叠加发现,大林姬鼠和阿拉善黄鼠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261.37 km~2),短尾仓鼠和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小(19.00 km~2);6种主要鼠种均适宜的生境面积交集仅有17.14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0.47%,6种主要鼠种均不适宜的生境面积有2985.23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81.21%。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栖息地距矿区距离仍是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废弃矿区采取措施,改善保护区啮齿动物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相似文献   

15.
Do Van Truong 《广西植物》2016,36(4):503-506
凹脉马兜铃(Aristolochia impressinervis C.F.Liang)曾被认为是中国广西的特有种.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凹脉马兜铃的分布新纪录,并讨论了凹脉马兜铃的分类及其与A.pierrei L.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 camera-trapping survey at Wanghuannan, Erlonghe and Hongxia Forest Farms in the Liupa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yuan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49 independent detections of Reeve’s muntjac, Muntiacus reevesi were captured by eight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traps with 274 photographs and 12 video clips from July, 2017 to August, 2018. The Reeve’s muntjac is an endemic species of China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such as Jiangxi, Guangdong, Guangxi, Hunan, Hubei, Yunnan, Sichuan, Guizhou and Taiwan Provinces, and also distributed in 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 adjacent to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his species was for the first time recorded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so its distribution range has been expanded in China. This discovery has enriched th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Reeve’s muntjac. This discovery will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integrity in the area of Liupan Mountain.  相似文献   

17.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是中国特有的孑遗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由于早期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人为因素,使这一物种一度濒临灭绝。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四合木的野生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利用27个地理分布点和从Worldclim网站下载的18个环境因子数据,基于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四合木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限制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通过调用R平台ENMeaval程序包进行模型优化,最终确定FC=LQHPT,RM=4,优化参数后的模型精度优于默认参数下的模型精度。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AUC值均在0.98以上;现代四合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的适生区面积约为124.45×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约为3.35×104 km2,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以北,黄河上游达拉特旗以南,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以东,鄂尔多斯市以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石嘴山市及贺兰山北麓也有少量分布。最干月降水量(36.95%)、年降水量(14.83%)、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11.21%)、海拔(9.38%)、最干季度平均气温(6.28%)、年均温(5.49%)、人类活动因子(3.10%)、表层土砾石含量(3.01%)、等温性(2.44%)、表层土壤碳酸盐或石灰含量(2.32%)、表层土壤酸碱度(2.02%)和最冷月最低气温(1.32%)是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发现,随着气候暖化,四合木新增适生面积将会逐步缩减,现代潜在高适生区可能依然是其未来的避难所,其分布重心可能将会向东迁移。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四合木适宜栖息地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惠  滕丽微  汪洋  王继飞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17,37(11):3926-3931
阿拉善马鹿(Cervus alashanicus)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对该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和分析是物种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13—2014年通过样线调查及巡山资料查询,确定阿拉善马鹿出现位点86个,结合13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定适宜与不适宜生境区,对贺兰山地区阿拉善马鹿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检测证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马鹿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的中部和南部,以及西坡的中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667.87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8.2%;矿区、坡度和海拔是影响阿拉善马鹿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矿区对阿拉善马鹿的影响最大,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此人为干扰的管控力度,控制和减少现有矿区的规模,以促进该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Tayloria rudimenta X.-L. Bai & B. C. Tan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s a new species based on a recent collection made from Helan Shan (Mt.), Ningxia Huizu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e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r with only rudimentary peristome, among the Chinese congeners.  相似文献   

20.
洪欣  汪秀平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17-1422
该文报道了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线柱苣苔属(Rhynchotechum Blume)中国分布新记录——小花线柱苣苔(R. parviflorum Blume)。该新记录种常生长在林中溪流附近的崖壁以及次生林下阴湿生境中,主要辨别特征为叶基本对生,花萼裂片被绢毛,花梗被黄褐色绒毛,花冠筒较小,子房具短柔毛,果无毛至微柔毛。印度学者于2020年记载为印度新分布,而原始文献中记录的凭证标本采集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故对原文记述的产地信息提出质疑。同时,在前人的研究中部分馆藏的线柱苣苔属植物标本被认定为该新记录种,在此一并提出该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地理信息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