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染色体     
人工染色体丁志山,沃兴德(浙江中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杭州310009)基因是指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学效应的特定核苷酸顺序,其载体是染色体。基因工程在初期只能操纵单个基因,而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则可创建整个染色体——人工染色体,所谓的人工染色体即是人工...  相似文献   

2.
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及人类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来源、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减数分裂中的行为等进行了讨论.X染色体与Y染色体虽然在形态、大小以及所含的基因等方面有差别,但从综合分析看,二者属于同源染色体,或者属于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4.
人类细胞减数分裂是精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包括染色体的一次复制 ,细胞的两次连续的分裂以及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 ,如果其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别向两极移动 ,却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中 ,结果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 ,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多而形成超二倍体 ,一个则由于染色体数目减少而形成亚二倍体。这一过程称染色体不分离 (chromosomalnon -disjunction) ,从而引起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 ,产生非整…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位杂交技术是重复DNA序列和多拷贝基因家族物理作图、低拷贝及单拷贝DNA序列定位的常规方法,也是检测种间杂种染色体易位、重组的有效手段。可应用于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进化,与染色体显带技术结合使用可精确而有铲地进行染色体图谱构建和细胞遗传学鉴定。  相似文献   

6.
多线染色体     
介绍了多线染色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多线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遗传,昆虫的系统分类,遗传防治、基因图的筑建,特别是在遗传工程研究应用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穗花杉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穗花杉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异株。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雌株和雄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中第1对和第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3-20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为2n=40=4m+36T。雌雄株除第2对的长度稍有差异外,其余各对的相对长度和臂比都较近似,可能尚无性染色体分化。Giemsa C带显示,间期核有3个较大的染色中心,最长的3条染色体的中央缢痕有深染色带纹,可能是着  相似文献   

8.
9.
王百合单条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的分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胡赞民  崔丽华 《遗传学报》1997,24(3):278-281
本研究利用显微操作器建立了简单、有效地分离王百合单条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并将其放人Eppendorf管中的方法。与前人方法相比,主要改进之处在于:(1)制片简单。不需要对盖片硅化处理,压片在截片和盖片之间进行。(2)所需设备简单。不需要倒置显微嵕担恍枰胍牵⑾覆Aд肟稍诰凭莆⒒鹕侠啤#ǎ常┎僮骷虻ィ矢摺T诒瓯旧霞訊一滴无菌水即可将染色体挑出。在2h之内,用微细玻璃针可挑出6~10条王百合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与染色体组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 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肿瘤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渊博  宋鑫 《遗传》2008,30(12):1529-1535
摘要: 肿瘤的发生多与染色体畸变有关, 确定染色体畸变与肿瘤的关系, 必然离不开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分析。文章简要综述几种常用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 包括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ISH )、光谱核型分析(SKY)、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多色显带分析技术(Rx-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GH), 以及这些方法在肿瘤诊断和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蜱螨染色体     
陈春生  孟阳春 《昆虫知识》1990,27(3):188-192
<正> 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蜱螨亚纲在3万种以上,其中进行过染色体研究或核型分析的有56科134属440种。 另外,现在蜱螨核型鉴定,除了常规无带组型分析外,我国首先应用有带核型(C带、G带  相似文献   

14.
今年本刊第一期(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33(1):95-9.)我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实验室人工合成支原体基因组,创造了人造生命体。这个基因组长度为1.08 Mb,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该基因组所有的DNA片段,然后借助酵母同源重组技术将这些片段组装成完整的支原体基因组(环形  相似文献   

15.
五种蚂蚁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秀芝  王俊森 《动物学研究》1995,16(4):352-352,378,383
五种蚂蚁染色体核型研究杨秀芝,王俊森,柳劲松,王鑫(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生物系161006)关键词蚂蚁,染色体,核型STUDIESONTHEKARYOTYPESOFCHROMOSOMESIN5SPECIESOFANTS¥YangXiuzhiWangJun...  相似文献   

16.
人工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C  Han FP 《遗传》2011,33(4):293-297
人工染色体是人工构建的含有天然染色体基本功能单位的载体系统总称。人工染色体是非常优良的载体,具有超大的接受外源片段能力。由于不用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因此不会引起宿主基因的插入失活,及抑制转基因表达的位置效应。人工染色体已经从最初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发展到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再扩展到人类人工染色体(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和植物人工染色体(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PAC)。文章就这4种人工染色体,尤其是植物人工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局限进行综述。目前,YAC和BAC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图谱制作、序列测定和基因克隆;HAC和PAC在基因治疗、外源医用蛋白的生产、新型优质高产高抗转基因作物构建中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合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美国科学家报道合成了一个"人造生命"。但是,和人工染色体一样,所谓的"人造生命",都是应用最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的生命基础元件拼接组装而成,脱离了细胞环境并不能够自由存在。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两种蚂蚁的染色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两种蚂蚁的染色体杨秀芝,王俊森(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生物系161006)关键词蚂蚁,核型,染色体TWOKINDSOFANTCHROMOSOMEINHEILONGJIANG¥YangXiuzhi;WangJunsen(DepartmentofBiol...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分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当今植物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染色体鉴别、基因定位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对细胞分类学、物种生物学、细胞地理学、体细胞遗传学,以及育种学、人类遗传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众多学者对染色体显带机制进行了研究。最早,用DNA变性与复性理论作为染色体显带的基础,认为是DNA的彻底变性和高度重复DNA的差别退火,导致分带程序中选择性染色的出现。实际上,染色体显带机制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实验结果均与上述解释相矛盾。近来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显带的核心问题是,  相似文献   

19.
余定会  杨凤堂 《遗传学报》1997,24(5):417-423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长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  相似文献   

20.
独尾草属(Eremurus M. Bieb)全世界约有20多种,主要分布于中亚及西亚的山地和平原沙漠地区。我国产4种,其中独尾草(E. chinensis Fedtsch. )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在甘肃南部的岷县、舟曲、武都、文县也有分布。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对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