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用哺乳动物细胞系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制备了HBsAg的微团化(Micelle)和免疫剂激复合物(Immune-stimulating Complexes,简称ISCOMS)两种形式的抗原。在电镜下观察,微团化抗原是由球形亚单位颗粒组成直径100~150nm的较原颗粒大得多的大颗粒,在蔗糖中的浮力密度为1.24g/ml;而ISCOMS在电镜下为直径30~40nm左右稍大于原颗粒的多面体形态颗粒。SDS-PAGE分析表明,这两种形式的颗粒都是由HBsAg的P23和GP27蛋白所组成。 小鼠免疫接种结果显示,ISCOMS的免疫原性优于微团化抗原,后者又优于原22nm HBsAg颗粒。在抗体产生的速度和强度上,ISCOMS组显著优于微团化抗原组,而微团化抗原组略优于22nm HBsAg组。 ISCOMS的免疫性强,抗体产生早,强度高,又易于制备,而且不需要使用氢氧化铝胶佐剂,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新一代的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前S1抗原,并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28.6%;乙肝e抗原阳性及阴性人群中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1.1%、13.9%(p<0.01);前S1抗原阳性人群ALT(49.5U/L)高于前S1抗原阴性人群(43.2U/L,p<0.01)。结论: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e抗原有较高的一致性,是反映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能较早发现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朱运峰  石成华 《病毒学报》1994,10(3):221-228
乙肝前S2(HBV 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我们将化学合成的PreS2 epitope(120-145)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经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具有PreS2和HBcAg两者的抗原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强启动子能使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吸印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多肽组成,与蛋白标准品比较获得分子量23000~50000 8种多肽,用单一抗各亚型因子血清分析,证实a抗原决定簇存在于多种多肽中,d抗原决定簇主要由分子量23000的多肽组成,而y抗原决定簇则由分子量31000及34000的两种多肽组成。  相似文献   

7.
于文  琦祖和 《病毒学报》1997,13(4):314-318
将核心抗原基因起始码下游的序列,构建两个CAT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即pCATN I和pCATNⅡ,转染HepG2与CV-1细胞后,均可使CAT报告基因表达,表现出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8.
评价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抗原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采用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淋巴细胞亚型分群实验 ,对甲肝抗原 (HAAg)、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甲乙肝混合抗原 (HAAg +HBsAg)进行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混合抗原没有降低相应单价抗原的各项细胞免疫反应强度 ,且较单一 ,HBsAg表现出了显著的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Th2细胞增殖作用 (P <0 .0 5 )。混合抗原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免疫反应原性 ,同时可能辅助B细胞 ,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肝癌组织中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编码基因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子平  顾健人 《病毒学报》1990,6(2):192-195
  相似文献   

10.
1979年Pasek等用大肠杆菌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成功以来,国内外也有类似的报道,但对其理化特性的报道不多。为了更有效地保存和应用此抗原,本文研究了从表达HBcAg的大肠杆菌菌液中纯化抗原的方法,以及抗原的某些特性。 HBcAg是由pHBV-1的C基因与pTL载体重组后在大肠杆菌BMH71-18内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两个拷贝的adr亚型HBs基因的pSV2质粒组建,其中一个拷贝只含S基因,受SV40早期启动子的直接控制,另一个拷贝连接于pSV2质粒dhfr基因下游,含有前S和S基因及其本身的启动子,用此重组质粒转化CHO-dhfr~-细胞,经选择,获得了高效表达HBsAg的CHO-32-C23及CHO-Ⅱ-5细胞系,最佳培养条件及HBsAg分泌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CHO-Ⅱ-5系细胞分泌HBsAg的最佳条件是37℃培养,培养基中加2%小牛血清,每日收换液;用5%小牛血清,每48小时收换液则次之,但较实用,转瓶培养产量约2.μg/ml,将CHO-32-C23细胞系产生的液体初步纯化,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显示23k和27k蛋白带,用其免疫NIH小鼠,EDSO为0.119μg,对照血源菌ED_(50)为0.083μg,二者的免疫原性近似。  相似文献   

12.
13.
选择16例血清HBsAg阳性患者为实验组,19例血清HBsAg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每一患者同时采取血清和骨髓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PAP)检测骨髓涂片细胞中的HBsAg。结果,实验组3例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其血清中HBsAg滴度都很高,而且HBeAg均呈阳性。而在抗HBe阳性或HBeAg/HBeAb阴性者中均无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在5例血清HBV-DNA多聚酶阳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2例;6例多聚酶阴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仅1例。 本研究结果证明,HBV可在肝外组织细胞中测出,骨髓细胞HBsAg阳性的出现有集中于HBV高水平复制感染者中的倾向,同时更常见于HBV感染的较早时期。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e抗原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核衣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发现病毒核心颗粒中存在着e抗原之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有些报道认为,e抗原是核心抗原的组成成份。有人通过实验发现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氨基酸序列极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哺乳动物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纯品的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此种HBsAg在CsCl中的浮力密度是1.21g/cm~3;快速液相层析的SuperoseHR6层析柱上呈现3个峰,中间是一个主峰,两侧各一小峰;经Mono Q柱层析呈现一个对称峰,证明了HBsAg颗粒所带电荷的均一性;以SDS-PAGE和凝胶扫描方法分析HBsAg的多肽,P23、gp27和gp30各占65%、20%和10%,另有5%的二聚体存在;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与转入细胞的目的基因所编码的序列相同;HBsAg在4℃和-20℃储存较稳定,室温条件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动物实验证明:用与血源HBsAg疫苗同等剂量的基因工程HBsAg疫苗接种Balb/C小鼠,可获得比血源疫苗高2.64倍的免疫效果。此外,经过福尔马林处理的疫苗较未处理的疫苗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提出了“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的概念,即患者经过治疗达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但现有抗病毒治疗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对既往临床试验中经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乙克)治疗后的CHB患者HBsAg下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经乙克治疗随访后达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HBsAg下降高达0.95log10IU/mL,显著高于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32log10IU/mL(P<0.01),而经氢氧化铝佐剂治疗随访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0.49log10IU/mL)者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0.36log10IU/mL)之间HBsAg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乙克组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骤升(ALT flare)在HBsAg下降>1.0log10IU/mL者中较多见,氢氧化铝组未观察到此现象。回归分析显示,乙克治疗后HBsAg下降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感染的HBV为B基因型、治疗过程中ALT出现10倍增高,以及基线血清HBsAg为高水平。结果提示,乙克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对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效果,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HBsAg的中和性抗体被动免疫+乙克主动免疫”的“三明治”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18.
在大肠杆菌中反义RN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DNA序列分别按正、反方向置tac启动子的控制下,并克隆进入同一个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3后,观察到HBcAg和HBeAg的合成均明显低于仅含有HBcAg基因的细菌,最大抑制率可达70%~80%,分子杂交可见反义RNA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对NIRF(Np95/ICBP-90 like RING finger protein)研究的深入,其功能已涉及细胞癌变进程以及表观遗传学等领域. 近期研究显示,NIRF能与HBc (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 )相互结合,但其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表达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文通过转染pAAV-HBV1.3质粒和高压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NIRF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 ELISA检测细胞上清和小鼠血清中HBsAg、HBeAg的分泌和表达情况,Western 印迹或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HBcAg. 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分泌的细胞以及小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并且无论在体内外,NIRF都能对它们的表达起抑制作用,期待能为后续的HBV致病机理以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