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1997~2006年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扬子鳄亲本、F1代和F2代繁殖鳄群体在冬眠环境条件、采食量、年龄等方面进行观察,对各代繁殖鳄的年产蛋数量进行统计。用SPSS11.0软件中的one-way ANOVA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饲养鳄各代群体之间及人工饲养鳄与野生鳄群体之间年产蛋数量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区域内扬子鳄所建造的洞穴数量和其所建造洞穴的质量决定着圈养鳄的冬眠质量,鳄的冬眠质量影响到鳄体内的性腺系统正常发育,最终影响扬子鳄次年能否参加产蛋;年采食量影响鳄的产蛋数量。通过第1、2、5年间产蛋量F值检验(F值=4.866,P=0.009<0.05),得出圈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产蛋数量是随着产龄的增加而呈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扬子鳄在人工越冬环境条件下,深眠期的温度值对越冬后繁殖的影响.6年的研究表明扬子鳄在深眠期的温度处在5~8℃时,扬子鳄越冬后能够成功繁殖产卵.  相似文献   

3.
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行为谱和活动节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夏秋两季(7-11月间),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和活动 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休息行为(水中休息、陆地休息、晒 太阳、挠痒、打哈欠、伸懒腰);运动行为(游泳、潜水、爬行、摆尾);摄食行为(摄食、漱口);冲突行为(打斗、对视);嬉 戏行为(嬉戏、堆积);吼叫行为;排泄行为等。 夏季,扬子鳄休息行为的时间最多,日变化规律显示:早晨6:00-7:00为休息高峰期;下午12:30-13:30为潜 水高峰期。秋季,用于晒太阳的时间最多,秋季早晨6:00-7:30为潜水高峰期,且一天中扬于鳄晒太阳活动出现三 次高峰即10:30-11:00,13:30-14:00,16:30-17:00。统计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潜水、晒太阳和休息3种个体行为差 异性较为显著。在30℃-36℃之间,扬子鳄潜水时间和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长期人工饲养 对扬子鳄的某些弹性行为如摄食行为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行为描述的基础上,对扬子鳄的有关行为机制进行了 探讨。而影响扬子鳄行为表达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食物资源;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空间和生境等。  相似文献   

4.
对扬子鳄肌肉、脂肪及血粉有关营养成份作了较全面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鳄肌肉和血粉中粗蛋白含量高,且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和多种必需微量元素,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价值高;鳄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14%,富含多种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其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兽类油,具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2008年4月对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冬眠进行初步研究. 发现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圈养条件下,巴塘攀蜥主要选择在石缝、枯枝落叶等场所越冬.冬眠时间为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初,冬眠时全身伏贴树枝或洞壁.当室温下降至16℃左右时,巴塘攀蜥开始进入冬眠,当室温降至14℃左右时,巴塘攀蜥完全进入冬眠.翌年2~3月当室温回升至14℃左右时,巴塘攀蜥开始出眠,出眠初期活动量较小;当气温升至17℃时,巴塘攀蜥完全苏醒,活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n=183),雄性体温为(20.81±9.69)℃(n=42),雌性体温为(17.81±8.56)℃(n=69);在活动期(4~11月),扬子鳄的体温为(25.54±5.24)℃(n=89),水温为(25.42±5.20)(n=8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冬眠期(12月至翌年3月),扬子鳄的体温为(10.78±1.90)℃(n=94),冬眠期的地表温为(10.64±1.74)℃(n=94),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扬子鳄的体温受其周围环境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不受其体长及性别的影响.即扬子鳄的体温由其长期接触的环境介质的温度决定,其中水环境是控制活动期鳄体温波动的最重要介质.初步推测扬子鳄的偏爱体温范围是28~33℃.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皮肤腺结构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鳄有三种皮肤腺: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位于背中线左右两侧第二行鳞片下方,其确切位置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表1。幼鳄背腺形态多种多样,但显示出是一种退化器官,未观察到腺开口,也未观察到半成鳄和成鳄的背腺,因此扬子鳄背腺可能不具功能。泄殖腔麝腺位于泄殖腔腹唇内,梨形,腺管开口于泄殖腔腹壁,成体腺腔很大,腺的底部壁较厚,腺细胞明显地分成若干小叶,其它部位壁较薄,小叶不明显,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繁殖期特别发达,但性未成熟个体亦具功能,是一种信息素下颌腺位于下颌后方两侧皮肤内,圆柱状,脉管开口于下颌腹侧皮肤表面,成体腺腔不规则,腺壁厚,从包囊到腺腔,腺细胞可明显地分成三个区,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在繁殖期特别发达,此腺到性成熟才具功能。  相似文献   

8.
吴孝兵  王朝林 《动物学报》1993,39(4):406-411
本文研究了扬子鳄的视神经。结果明明,视神经中可见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有髓纤维分布均匀,无髓纤维常聚集成团;胶质细胞核,在视神经中可看到两种类型,有髓纤维总数为200,000-300,000根,纤维直径范围为0.41-6.66μm,只有一个峰值,峰直径为1.31μm;纤维轴突径与纤维直径之比(d/D)约为0.73-0.75。经统计分析,同个体左右侧神经纤维数目有差异,同一神经中周围区与中央区数目分布  相似文献   

9.
2005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在浙江省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对人工繁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体温调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包括巡游、头出水、头背出水、贴地闭嘴趴伏、张嘴趴伏和抬头闭嘴趴伏6种行为。扬子鳄在水中活动更多,占62.1%,头出水是最主要的行为状态,占52.3%,而张嘴的频次最少,占1.8%。扬子鳄表现出有规律的水陆活动,6:00~8:00和18:00~20:00时分别是一天中扬子鳄大量入水和上岸的时段。水温和气温的差异是影响扬子鳄水陆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扬子鳄的水陆活动规律,发现扬子鳄主动选择不超过(31±1)℃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10.
野生扬子鳄洞穴口的位置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9年至 2 0 0 2年 7~ 10月内的 4个时段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洞穴 4 0个 (现用 2 4个 ,遗弃 16个 )。对洞口的方向、隐蔽程度、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及与村落距离等 5个可能影响扬子鳄洞穴选择的环境变量做了测定。结果表明 :87 5 %的洞口在水面 0~ 0 5m及 <0m ,85 0 %距水源 <5m ,32 5 %朝北 ,72 5 %植被覆盖度≤ 70 % ,4 2 5 %距村落 <10 0m ;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洞口方向和隐蔽程度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降低 ,累计达 76 6 %。方便入水是洞口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该物种的生长、繁殖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分别在2014年3月(冬眠期)和6月(繁殖期)对17条成年雌性扬子鳄腹部应用VIVID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B型超声)便携诊断仪进行检测,并对3月份卵巢卵泡大小用SPSS 19.0回归分析。扬子鳄心、肝、肠等内脏器官形态在B型超声诊断仪下清晰可见。冬眠期17条扬子鳄两侧卵巢中共检测到41枚卵泡,繁殖期共42枚。冬眠期卵泡处于低回声暗区或无回声暗区的未成熟状态,繁殖期多数卵泡的发育状态与3月相同,少数卵泡呈高回声暗区,此时已形成卵黄颗粒,也有呈高回声亮光区形成卵黄膜的卵泡。对3月份检测的17条扬子鳄具有卵泡的19个卵巢大小与卵泡大小进行回归分析,卵巢随卵泡发育而增大。本研究探讨了B超这种低损伤方法对扬子鳄检测的有效性,同时评估卵泡发育状况,提高繁殖鳄的筛选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野生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1999年7~8月及2000年8~9月,利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用夜间灯光照射计数方法,对 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存在的安徽省宣州、泾县、广德、郎溪、南陵等5 县市的26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个指定保护点。结果发现: 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生存在第一类栖息地(1999年50.7%、2000年40.0%),面积为17.38 hm2;其他两类栖息地的野生扬子鳄分布比率较小(各为1999年24.0%、2000年30.9%、1999 年25.3% 、2000年29.1%),面积分别为22.04hm2、19.03hm2。两年的平均生态密度分别为1.28条/hm2和1.79条/hm2,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为145条。其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 量不等且相互隔离的地方种群。建议恢复足够大的栖息地,并放饲养鳄于其中以重新 建立有效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4.
人工条件下越冬扬子鳄的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年11月~2004年9月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观察了人工养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在饲养池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区中越冬后的繁殖行为。结果表明,在与扬子鳄自然洞穴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相似但其他条件相差很大的人工环境中冬眠的扬子鳄具有繁殖能力。越冬后,这些鳄只能在具备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但不能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本研究拓展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扬子鳄人工繁殖场地的兴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消化道中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免疫活性(IR)细胞的分布、组织定位及其在冬眠期的变化.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 Ghrelin-IR细胞在扬子鳄的小胃密度最高,在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有少量分布,主要位于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在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中均未检测出ghrelin-IR细胞.冬眠期小胃ghrelin-IR细胞显著性减少(P〈0.01),其它部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扬子鳄消化道ghrelin-IR细胞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Ghrelin在扬子鳄冬眠期的代谢变化和能量稳态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电镜研究初孵扬子鳄的嗅球⒚嗅球的外颗粒层具有明、暗两种细胞⒚僧帽细胞层细胞排列紧密、规则,细胞之间无任何连接结构⒚内颗粒层见有 3~5 个细胞聚集成群,并有个别细胞出现胞质降解现象⒚除内颗粒层部分细胞外,其他各层细胞仍处于较幼稚阶段⒚胶质细胞已发生,外网状层中有薄薄的髓鞘出现⒚突触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大多为不对称型⒚  相似文献   

17.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1998~2005年对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自然环境下鳄卵及其繁殖地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包括窝卵数、产卵时间、出壳时间、孵化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雏鳄孵出后的存活数量以及巢区的植被盖度.调查发现天气状况直接影响母鳄产卵时间、卵的孵化质量与雏鳄的出壳数量.盖度相对大于0.5的窝巢中多数卵基本能正常发育,盖度小于0.5的窝巢中可能只有少数几枚卵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AlligatorsinensisisakindofvaluablebutrareanimalwhichisdistributedonlyinChi-na.Chinesealligatorsliveinreservoirsandpondsinthehillsidesbetweenthemiddleand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Historically,thedistributionareaoftheChinesealligatorsreached34.5millionhectaresandthenumberreachedthelevelofbeing"tooeasytogetanddisgust"duringtheWesternHanDynasty(206B.C.-24A.D.).Withtheinterruptionofhumanactivities,thedistributionareaofA.sinensisisdecreasingcontinuouslyandthenumberisreducinggr…  相似文献   

19.
扬子鳄胚胎中脑视叶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中脑视叶的组织发生过程。胚胎孵育第6d,三个脑泡明显;孵育第9~10d,中脑泡可分细胞层和边缘层或纤维层,中脑水管未形成;孵育第18d,视叶隆起于中脑背侧,中脑水管形成,视叶分三层;孵育第24d,视叶分5层;孵育第34d,视叶分化为6层;孵育第51d,视叶分化为8层,与初生扬子鳄中脑视叶分层相同。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胚胎发育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150例不同胎龄的扬子鳄胚胎,将扬子鳄胚胎发育过程分成28个时期。早期胚胎主要以外部形态如体节、体曲程度、脑泡、感觉器官、附肢、鳃弓、颜面部突起、心脏、皮肤等作为分期标准;晚期胚胎主要以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为分期依据。发现在前20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的很一致,后8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有差异。分析认为,鳄类晚期胚胎的分期依据应增加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以便使不同鳄类的胚胎发育有一致的分期标准,为鳄类发育生物学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