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混合土农药“七○五”、“七○七”等,是1970年在江西省奉新县和县农药厂工人、贫下中农一起试制成功的。后来在各地较大面积推广使用中又有了进展,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2.
棉蚜虫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地影响到棉花的早期发育,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寻找防治棉蚜虫的有效措施,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于1975年6月分离筛选到能够杀灭棉蚜虫的微生物,暂取名为“棉蚜杆菌1号”,“棉蚜杆菌2号”,“棉蚜杆菌3号”,它们对防治棉蚜虫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湖南津市新华农业社锺大兴同志,发现撒施石灰的稻秧田没有负泥虫,经过试验,1958年5月28日在5块秧内撒布石灰,没有检查到一个虫子,但邻近5块田内则共有虫  相似文献   

4.
我校厚田生产队部分秧田发生红砂虫,为害很严重。我们对该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在结果简报如下: 一、发生和危害情况 红砂虫又名红线虫,学名Branchiur spp.发生在近山边土壤粘性较强、含腐植质较多的秧田内。 气温在20℃以上时,此虫最为活跃,其为害是由于它在畦面钻蛀泥土,造成秧田畦面不平而引起烂秧;  相似文献   

5.
范仰东  鲁程远 《昆虫知识》1991,28(5):261-263
<正> 稻飞虱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仍为叶蝉散、速灭威、甲胺磷等短效农药,防治方法也以拨浇、喷雨等传统方法为主。为了探索适宜于稻飞虱简化防治和规模防治的施药方法和药剂配方,作者于1982年~1989年先后对叶蝉散、灭幼酮等农药不同  相似文献   

6.
川楝素与青虫菌等农药混用对菜青虫增效作用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善欢  黄炳球 《昆虫学报》1989,32(2):158-165
川楝素分别与苏芸金杆菌(B.t. Var.galleriae)、青虫菌6号、雷公藤根粉乙醇抽提物以及化学农药乐斯本混用,对保护作物避免菜青虫(Pieris rapae L.)幼虫的取食为害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且对幼虫的化蛹及蛹重都有明显的仰制作用,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区稻纵卷叶螟自1970年以来发生普遍,为害极为严重。稻纵卷叶螟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以第2、3代为害水稻。我区在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很轻,第3代为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于1974年2代产卵末期及3代产卵期间在店子分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作放蜂试验。在长江以北初步获得对第3代的较好放蜂效果;卵寄生率98.4%,较对照区提高34.8%;幼虫数较对照区下降94.6%—97.9%;被害叶数较对照区下降92.4%—94.5%。基本上控制住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生态系概述 我县是新棉区,棉田较分散。前期以蚜虫为主,红蜘蛛在粮棉夹种地区的田块发生较重。蕾铃期主要是棉铃虫,红铃虫因没有固定花仓多在露天保存籽花,晒花多以紫穗槐编制花簾,越冬条件很差,因而数量也不大。盲蝽象为害较轻。因本地没有石榴、花椒,棉蚜越冬寄主以木槿为主。苗期棉蚜在一熟棉田,5月中旬巳发生,在麦套棉田到麦收后6月上旬才开始为害;6月底气温逐渐增高,蚜虫数量日趋下降,棉铃虫转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9.
徐州地区的高粱穗虫,以夏高梁被害严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nenee)、小穗螟(Cryptoblabes sp.)、粟穗螟(Mampurabipunctella Ragonot)、棉铃虫五种,高粱条螟和高粱夜蛾(Oruza divisa Walker)发生量很少。据1973年我所调查,在高粱灌浆初期的穗虫中以玉米螟占多数;到灌浆中后期以后,以桃蛀螟占多数;抽穗扬花期迟至8月底9月初的夏高粱小穗螟数量上升(表1)。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陕西关中棉区棉花“伏蚜”连续猖獗发生。在7—8月间当“伏蚜”严重为害时,正值棉株高大,枝叶茂密,不仅喷药速度慢,而且不易细致周到,防治效果较差,这是棉花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找到防治“伏蚜”的有效办法,我们根据敌敌畏具有挥发性强的特点和有用于仓库、家庭卫生害虫熏蒸的先例,在总结高陵县通远公社杜家大队群众经  相似文献   

11.
贾素兰  石峰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2):53-55,63
高效低毒新农药“杀菌灵”防治高粱谷子黑穗病试验贾素兰,刘增全,石峰,徐延宏(朝阳市召都巴镇农业站1122000)(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高粱、谷子黑穗病是粮谷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召都巴镇部分地块高梁发病率lthe年为10—18%,1995...  相似文献   

12.
食根金花虫(Donacia lenzi Schonf.)俗称地蛆,历年来在高邮县马棚、界首、周山、临泽、官垛等公社的一熟沤水田为害比较严重,尤以中稻被害最烈,一般被害率为30—4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回耖重种。其发生特点是:一般的稻棵成摊枯死,严重的连片枯死;发生密度最高的每棵稻根有虫63头,一般约有20头左右,根须全部被吃光,叶子卷曲枯萎,严重地影响产量。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隐藏地下越冬,深入土中7—8寸。翌年6、7月即从杂草根部转移至稻苗根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们于1972年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三结合”的生物防治实验小组,经过二年来的反复实践和大面积放蜂试验,取得了利用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显著效果(见表1、2)。广大社员群众一致认为,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不但花工少、成本低、效果大,而且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今后必须大力提倡,积极推广。 我们对利用澳洲赤眼蜂的技术问题,初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取食试验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法, 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排泄的蜜露面积来测定其相对取食量.试验表明:取食量随虫期增大, 逐日取食分布各虫期呈现明显的峰期(图3);发育历期与累积取食量成幂函数关系: N(t)=0.0531t2.298式中N(t)=累积取食量, t=发育历期(天);褐稻虱各虫期取食率的变化;若以一龄若虫为1计算, 一一四龄若虫取食量比分别为1:1.66:2.10:3.16:10.26, 成虫为73.19;羽化后8天, 短翅型雌虫日均取食量比长翅型雄虫大6.33倍;按褐稻虱的取食行为, 化学防治适期以世代成虫初见期为宜.  相似文献   

15.
车轮虫病,在我场流行普遍,感染最早,危害严重。每年4—7月流行。鱼苗脱膜后至夏花鱼种阶段感染尤甚。近两年来我场用中草药枫杨树(Pterocarya steno-ptera)叶浸泡、煮汁对此病进行室内、外的防治试验,效果很好。现将室外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向阳鱼  相似文献   

16.
阳惠霖 《昆虫学报》1958,(2):189-190
稻虫寄生蝇Zenillia roseanae B.B.能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湘西花垣县调查该蝇寄生的主要害虫有稻苞虫、稻螟蛉、稻大螟、玉米螟等。1956年由于笔者研究稻苞虫 Parnaraguttata,Brem.的发生规律,鉴于该蝇寄生稻苞虫幼虫的寄生率很高,因此进行了该蝇生活史观察,后在饲养中偶尔发现该蝇也能在牛肉上产卵,故在1957年又作了培养基繁殖试验,企图得出大量繁殖的方法,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17.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曲江地区12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历史虫情资料,挑选了31个代表性的发蛾高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其迁飞峰次进行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及两广南部稻区,其中5月大多分布在海南及雷州半岛,6月主要分布在两广南部稻区;夏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分布在长三角稻区及安徽稻区;秋季回迁虫源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及长三角稻区,少部分来自浙南及闽北;秋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主要集中在海南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早期迁入虫源地的时空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偏移,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夏秋季迁出虫源降落地和秋季回迁虫源地的时空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粤北地区稻纵卷叶螟南北往返迁飞的虫源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灭幼酮防治褐稻虱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锡康  龚才根 《昆虫知识》1990,27(5):269-271
1988年应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经不同用量、不同施药方法与不同虫龄的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每亩用灭幼酮20~30g,于褐稻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喷雾处理,防治效果为85.31~93.92%,残效期30天以上。一次施药即可控制褐稻虱为害,对天敌、作物安全,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省工、省时,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虫(Eublemma amabilis Moore)是紫胶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972年3月至1974年6月,我们开展利用白虫小茧蜂防治白虫的林间试验,获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报道试验的结果。 一、白虫的危害和防治概况 白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紫胶虫[Laccifer lacca(Kerr)]最严重的捕食性敌害。我国各紫胶产区都遭受白虫的危害,有的产区危害极大,造成紫胶生产上较大损失。如何防治白虫是各产区胶农和有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广东紫胶产区白虫分布普遍,它在大部分产区一年可繁殖4代,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4—5代。白虫不仅捕食胶虫,也吞食紫胶。每头白虫一生危害的胶被面积,在紫胶虫幼虫期平均为2平方厘米,最大达6平方厘米;而在紫胶虫成虫期平均为1.5平方厘米,最大  相似文献   

20.
在扬州地区,稻象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其越冬存活率免耕田>少耕田>常规耕田,肾发育的高低温临界点为38.16℃和9.84℃,最适发育温度26.52℃,有效积温117.8日度,每头稻虫产卵卵3-29粒,平均18.8粒;成虫羽化后17-31天为产卵盛期;产卵孔平均高度为4.1±1.5cm,水象下卵孔占28.6%:产卵孔与取食孔特征不同.卵期7±1.8天.成,幼虫的各群空间格局基本属密集颁布(仅x^-≤3时的成虫种群为随机分布).单季稻的为害重于双季稻;沙质土壤的发生量多于粘壤土,稻—麦(油菜)两熟制田的为害显重于稻-稻麦(油菜)三熟制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