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泻性大肠杆菌是在全世界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根据致病机理的不同,可将腹泻性大肠杆菌分为6种: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凝集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扩散黏附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不同致病型大肠杆菌侵入宿主的方式及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所不同。文章综合分析了致病机制不同的大肠杆菌在调控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方式上的不同,从炎症级联反应方面阐述了不同致病类型大肠杆菌的感染特征,并探讨了炎症信号通路与病原感染、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以期为腹泻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F18菌毛及其亚型的PCR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18菌毛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与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 (VTEC)的重要致病因子 ,可介导细菌对小肠细胞的黏附 ,并具有F18ab和F18ac 2个抗原亚型。根据已发表的F18ab菌毛A亚单位 (FedA ab)的基因 (fedA ab)设计 3条引物 ,建立了 2种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方法。通过对F18ab 大肠杆菌、F18ac 大肠杆菌、K88 大肠杆菌、K99 大肠杆菌、987P 大肠杆菌、F4 1 大肠杆菌的试验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可特异性鉴定F18 大肠杆菌并区别其亚型F18ab与F18ac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霍乱样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能产生肠毒素的大肠杆菌,即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为了观察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普通大肠杆菌之间的差别。我们将收集到的菌株进行了兔肠攀试验、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及血清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因其表达量高、周期短、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特征而被广泛用作重组异源蛋白质的表达宿主。据统计超过30%的重组蛋白质药物和50%重组蛋白质的制备是使用大肠杆菌作为表达宿主。蛋白质错误折叠或未折叠以及包涵体形成是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因此,重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体系中可溶性表达策略探索意义重大。综述了重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不可溶性表达的原因、机制以及影响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蛋白质可溶性的一些关键因素,并基于外源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各个步骤,总结了目前促进蛋白质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可溶性表达的策略,为进一步拓展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在重组异源蛋白质可溶性表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枯草芽孢杆菌活菌体外拮抗6种肠道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枯草芽孢杆菌BS 3株在体外对 6种常见肠道致病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枯草芽孢杆菌BS 3株对宋内志贺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拮抗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由于具有稳定性强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成为基因改造常用的宿主微生物。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大肠杆菌的代谢途径,可用于生物燃料、手性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利用代谢组学和合成生物学能够高效地以大肠杆菌作为生物催化剂生产目标物。综述了大肠杆菌中丙酮酸、乙酰辅酶A、甲羟戊酸和莽草酸代谢途径的改造策略,以及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改造在合成生物燃料、砌块化合物中的应用,为研究者以大肠杆菌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菌类药物的耐受性,微生物的耐药性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在南北极环境中也检测到了耐药性的大肠杆菌。现概述了国内外临床、养殖、两极等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讨论了耐药性大肠杆菌存在的严峻性和耐药性大肠杆菌扩散的危害。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现状十分严峻,所以,加强和完善对抗生素的管控和建立快速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尤为重要。另外,创新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多学科开展协同研究共同面对严峻的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能够通过多种感染渠道导致大肠杆菌感染疫情大规模爆发,其耐药性的出现引起广泛担忧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抑菌方式的研究。目前大肠杆菌风险毒力因子作为致病的直接因素,备受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大肠杆菌检测技术也相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较传统方法,新型的病原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特异、准确地检测目标菌。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感染途径及症状、耐药性、风险毒力因子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肠杆菌毒力评估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致病性问题,早在四十年代便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并把那些引起婴儿腹泻、具有特殊血清型别的大肠杆菌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英文缩写为EEC或EPEC),或称为特型大肠杆菌。其中较常见的有O_(26)、O_(55)、O_(86)、O_(111)、O_(119)、O_(123)、O_(124)、O_(127)和O_(128)等数十型。七十年代Du Pont等发现,自腹泻的侵越美军中检出的大肠杆菌,与上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型血清不发生凝集。该类大肠杆菌中,有些可产生肠毒素,在临床表现方面,引起类似霍乱的急性腹泻综合症;有些能侵袭肠壁上皮细胞,引起类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分别作为微生物和宿主模型,研究微生物对宿主产卵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大肠杆菌对果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野生型果蝇在双选择食物装置分别检测果蝇对大肠杆菌发酵食物的产卵偏嗜性和位置效应;利用大肠杆菌细胞和上清液解析诱导这种行为的原因;利用视觉、味觉和嗅觉突变体果蝇检测作用的感觉系统;通过蛹和成虫存活率检验果蝇对大肠杆菌发酵食物的产卵选择后果。【结果】黑腹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发酵的食物具有极显著趋避行为,产卵指数为-0.89。黑腹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代谢产物的产卵指数为-0.52,对大肠杆菌菌体的产卵指数为0.02。Orco2突变体果蝇产卵对大肠杆菌发酵的食物趋避行为严重受损,对应的产卵指数为-0.25。大肠杆菌在食物上生长,黑腹果蝇后代的存活率不足5%,而划破食物表面可以显著地降低大肠杆菌引起的黑腹果蝇死亡,将其存活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大肠杆菌会改变黑腹果蝇产卵行为,使黑腹果蝇避开在其发酵食物上产卵;大肠杆菌代谢产物引起黑腹果蝇产卵的趋避性,果蝇主要通过嗅觉并联合其他感觉系统感知大肠杆菌代谢产物;黑腹果蝇对大肠杆菌产卵趋避行为可提高后代存活率,因为大肠杆菌形成一层菌膜,会引起果蝇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11.
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及其毒力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善元  陆辉  王健 《微生物学报》2007,47(5):795-799
从临床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的病禽组织中分离到69株细菌(其中鹅源29株,鸡源40株);通过常规形态学、培养特性和生化特征的研究,确定为大肠杆菌。PCR检测表明,其中46株(66.7%)为F1 大肠杆菌,10株(14.5%)为F1 HPI 大肠杆菌,2株(2.9%)为HPI 大肠杆菌;通过比较还发现,F1菌毛和HPI在鹅源和鸡源大肠杆菌中以及不同脏器来源的菌株中具有相似的分子流行病学。O抗原鉴定结果表明鹅源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主要有O26、O78、O18、O117,鸡源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主要有O109、O24、O18、O139、O78。药敏试验表明,其中绝大多数菌株对先锋霉素V、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因菌株差异而不同,林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多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特定细菌的磁性凝集分离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宇 《微生物学报》2004,44(1):119-121
介绍一种对细菌进行直接分离的新模式,以大肠杆菌的分离为例,使用从磁性细菌体内提取的纳米磁珠,在纳米磁珠表面联上大肠杆菌抗体后制成磁性大肠杆菌抗体,以此来结合、凝集并分离细菌混合液中的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标本溶液中添加80μg的磁性大肠杆菌抗体,可对105个大肠杆菌进行凝集和分离,处理后标本溶液中其他细菌的浓度无变化。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快速凝集和分离细菌混合液中的特定细菌。  相似文献   

13.
抗菌肽P7抑制大肠杆菌的非膜作用机制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旋  李莉蓉 《微生物学报》2016,56(11):1737-1745
【目的】研究抗菌肽P7抑制大肠杆菌的非膜作用机制。【方法】P7与溴化乙锭竞争结合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荧光光谱,分析P7与DNA的结合方式;流式细胞术分析P7与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结合对细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磁珠富集和PCR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P7特异结合的DNA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7对大肠杆菌DNA复制和SOS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核酸染料的荧光分析研究P7对大肠杆菌DNA和RNA合成的影响。【结果】P7以嵌插的方式作用于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碱基对并形成肽-DNA复合物,使溴化乙锭-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强度减弱。P7可以显著增加大肠杆菌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数目,抑制大肠杆菌DNA复制。P7特异性结合rnh A使该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2.24倍。同时,在肽的影响下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相关的ssb、dna G、lig B和rnh 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DNA损伤修复的rec A和rec N基因显著上调(P<0.05)。P7可降低大肠杆菌DNA和RNA的合成。【结论】P7特异性地结合rnh A序列引起大肠杆菌DNA的损伤并抑制大肠杆菌的DNA复制。在P7的影响下,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DNA损伤修复基因显著上调,同时抑制大肠杆菌DNA和RNA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Tat蛋白质转运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t是大肠杆菌中能够将折叠蛋白质跨膜转运的体系,其信号肽中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双精氨酸模体。Tat体系包括TatA、TatB、TatC和TatE4种蛋白质,它们的复合物在大肠杆菌质膜上形成转运通道。大肠杆菌Tat体系转运的底物蛋白质多为呼吸电子传递链组分,与大肠杆菌的许多生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分别根据4种致泻性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毒力因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快速检测.以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等32株试验菌株做特异性检测;4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检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到: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7 CFU/mL、肠致病性大肠杆菌33 CFU/mL、肠出血性大肠杆菌25 CFU/mL、肠侵袭性大肠杆菌42 CFU/mL.[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是食品中病原菌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物合成琥珀酸摆脱了对不可再生战略资源石油的依赖,以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琥珀酸生产强度难以满足生物合成琥珀酸工业化的要求,但遗传背景清楚,容易改造。近年来,人们深入研究了大肠杆菌的琥珀酸代谢途径,通过强化大肠杆菌琥珀酸合成途径、抑制琥珀酸旁路代谢途径、构建产琥珀酸乙醛酸循环和有氧生产体系等多种基因工程策略,对大肠杆菌进行菌株改造和代谢进化筛选,提高了琥珀酸产量。综述了大肠杆菌产琥珀酸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食源性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建立即食食品卤鸡腿中大肠杆菌生长模型,在20℃、25℃、30℃、35℃和40℃等不同温度下测定了大肠杆菌的生长状态。采用修正的Gompertz 方程拟合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分析了大肠杆菌的生长参数。结果表明,修正的Gompertz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大肠杆菌在20 ℃、25 ℃、30 ℃、35 ℃和40℃贮藏条件下的生长动态(R2>0.933 6)。应用平方根模型描述了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和延滞时间(λ)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此外,应用20 ℃、25℃、30 ℃、35 ℃和40℃条件下实际测得的数值与预测模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恒定温度下模型的有效性。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大肠杆菌在卤鸡腿中的生长动态,为控制即食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IMT5155自分泌黏附素基因等具有代表性的疑似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中的分布,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和Dot blot,检测疑似毒力基因在不同地区(101株大肠杆菌中国分离株和121株大肠杆菌德国分离株)、不同来源(人源、禽源及猪源)大肠杆菌中的分布,并分析其和大肠杆菌系统进化分群的关系.[结果]自分泌黏附素基因B11等11个疑似毒力基因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率较高,阳性率分别为:A1 36.4%(32/88)、A8 53.4%(47/88)、A1063.6%(56/88)、B1137.5%(33/88)、F3 59.1%(52/88)等,且疑似毒力基因主要存在于大肠杆菌B2进化群中.值得注意的是,D1、E9和F11基因片段在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中有较高的分布率,分别为60%(6/10)、80%(8/10)和90%(9/10),而在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中未检测到B11基因.[结论]自分泌黏附素B11等疑似毒力基因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关系密切,但疑似毒力基因D1、E9和F11与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密切相关,提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是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储库.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是我们了解得最清楚的原核生物,它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简要介绍大肠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质粒、核糖体、鞭毛等结构与功能以及大肠杆菌的产能方式和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20.
加压CO2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细菌细胞膜的损伤可以表现在细菌细胞内物质泄漏和细菌细胞吸收染料.与巴氏杀菌(63℃C、30 min)比较,研究加压CO2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目的是分析出大肠杆菌死亡与细胞膜损伤的关系.[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情况,大肠杆菌内蛋白质和核酸的泄漏程度,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大肠杆菌形态的改变情况.[结果]在研究范围内,加压CO2处理使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加压CO2处理时虽然发生了胞内蛋白质泄漏,但发生泄漏的时间明显滞后于99%以上菌体死亡时间,因此并不是大肠杆菌死亡的原因,只是大肠杆菌死亡后的继发现象;大肠杆菌死亡与加压CO2处理导致的胞内核酸泄漏有关;大肠杆菌死亡与加压CO2处理导致的菌体形态改变有关.[结论]加压CO2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损伤作用与菌体死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