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位于滇西北的高黎贡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然而该地区昆虫多样性缺乏系统调查和总结。本研究聚焦蝴蝶类群, 考虑该区域高山峡谷特点, 结合海拔梯度、生境类型和季节变化, 采用样线法调查、分析蝴蝶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共观测记录到蝴蝶2,055只, 隶属于5科85属151种, 在历史记录上新增27种, 使该地区已知蝴蝶种类达488种; 其中蛱蝶科物种多样性最高, 灰蝶科次之, 凤蝶科最低。蝴蝶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中海拔1,000-2,000 m区域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 低海拔区蝴蝶分布明显聚集, 并且与高海拔地区空间上分离, 少有重叠。该地区不同生境中蝴蝶的种类及数量差异也较大, 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在自然保护区最高、边缘交错带居中及农业种植区最低。此外, 蝴蝶的种类和数量也存在季节差异, 春季调查到的个体数少, 夏季观察到的物种数少, 两年秋季调查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高, 但存在季节内变化。总之, 高黎贡山地区不同海拔、生境、季节间和季节内蝴蝶群落组成有自身特点, 共存物种有限, 蝴蝶群落相似性低。综合评估分布于该地区的蝴蝶保护种类, 包括易危种17种、近危种50种, 有国家二级保护蝴蝶3种。本研究弄清了高黎贡山地区蝴蝶的物种本底, 并调查获得其多样性随海拔、生境和季节变化的模式, 为加强区域物种多样性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保存着上万种植物,且生境多样,具有较高的蝴蝶多样性。本研究选择三类代表性生境: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聚焦于环境指示物种蝴蝶这一类群,通过样线法系统调查一年内蝴蝶多样性及其变化。观测结果显示:蝴蝶在版纳植物园内全年发生,共调查到其成虫5科126属218种6 015头,其中蛱蝶科多样性最高。蝴蝶种类及数量随月动态变化,生境间有差异,7-8月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1月种类最少,而5-6月数量最低;每月均出现的种类仅有12种,绝大部分种类分散发生于不同月份。影响蝴蝶群落多样性的气候因子中,月最高温显著影响蝴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数量,月最低温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香农多样性和辛普森多样性,月平均温仅显著影响香农多样性。在版纳的三个典型季节中蝴蝶多样性存在差异,雨季物种丰富度最高,干热季香农和辛普森指数最高;雨季和雾凉季蝴蝶群落组成差异大,仅雾凉季与干热季的蝴蝶群落呈现中等程度相似。此外,在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这3种不同生境中,蝴蝶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在次生林中最高,而辛普森指数则是片段化雨林最高;仅次生林与片段化雨林的蝴蝶群落呈现出中等程度相似。本研究揭示了版纳植物园蝴蝶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月动态变化规律,并明确了不同季节和生境中蝴蝶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可为区域蝴蝶多样性观测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蝴蝶作为开花植物的传粉媒介和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的关键指示者,其多样性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境状况,因此,有必要清晰认识不同生境中的蝴蝶多样性变化。为明确松嫩平原蝴蝶资源和不同生境的群落多样性差异,采用样线法于2016年5月-2018年8月对松嫩平原的割草草地、湿地、农田、放牧利用草地及恢复草地共五种生境类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调查共记录蝴蝶5108头,隶属于6科21属26种,其中牧女珍眼蝶(Coenonympha amaryllis)和红珠灰蝶(Plebejus argyrognomon)为优势种类,分别占蝴蝶个体总数的25.61%和31.66%,且在五种生境类型中均有分布。不同生境类型中,蝴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而恢复草地生境的蝴蝶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农田生境中的蝴蝶个体数量较少,且群落组成与其他四种生境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五种生境类型中的蝴蝶数量和多样性均呈现一定的月动态和年动态变化趋势。除湿地和农田外,其余三种生境中蝴蝶物种和个体数量从5月到8月均持续升高。四种生境的蝴蝶物种数量、个体数量(除农田外)在2018年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等指标的月动态和年动态在不同生境类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和人类活动与蝴蝶多样性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单一生境中蝴蝶多样性较低,复杂生境有利于保护蝴蝶多样性。本研究有助于厘清松嫩平原蝴蝶资源的基础数据,并为该地区蝴蝶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及评估该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资源和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选取了5种生境, 利用样线法进行了3年的蝴蝶多样性观测。结果表明: 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 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3295、3.4616、0.7068和0.7656; 其中蛱蝶科属数及物种数最多(33属65种), 凤蝶科最低(5属10种); 蛱蝶科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 分别为2.8525及1.3622; 凤蝶科多样性指数最低(1.4936); 粉蝶科物种丰富度指数最低(0.2790)。5种生境中, 随着植被丰富度的增加, 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 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 作者在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选取5条长2,000 m的固定样线进行了每年6次、累计18次的蝶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蝴蝶6,946只, 隶属5科106属189种, 其中东洋界种类是优势类群(183种, 占总种数的96.8%)。蛱蝶科的种类最多(81种, 占42.9%),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8.42)、多样性指数(H′= 3.21)和优势度指数(D = 0.60)较高, 属于优势类群。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个体数从4月开始逐渐增加, 到6-7月基本稳定并维持到10月;物种数在4-10月基本稳定, 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保护区内不同生境观测样线的蝴蝶种类和数目有较大的差异: 针阔混交林的桐江样线蝴蝶种类(126种, 占66.7%)及数目(1,945只, 占28.2%)最多,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16.51)最高; 常绿阔叶林的上十八垒样线蝴蝶数目相对较少(905只, 占13.0%), 但是蝴蝶种类相对较多(103种, 占54.5%), 所以多样性指数(H′= 3.93)和优势度指数(D = 0.85)较高; 农田和果园生境的三角潭样线由于生境简单且人为干扰强度较大, 蝴蝶物种数相对较少(97种, 占51.3%)。研究表明: 江西省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区系组成以东洋区为绝对主导的分布类型, 蝴蝶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 季节性的农耕活动、除草剂农药的大量使用、寄主植物的大量砍伐等人类活动威胁到蝴蝶的多样性及蝶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秦岭南坡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45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统计分析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这一演替序列过程中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和α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1)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3种群落共有维管植物312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草本植物136种,灌木(含木质藤本)98种,乔木78种;油松林群落包含52科117属190种,松栎混交林群落含有60科95属129种,锐齿栎林群落则为50科109属178种。(2)沿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群落演替序列,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呈\"V\"形变化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其中松栎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研究表明,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总体上呈现单峰型变化,与中期物种多样性假说一致;物种多样性可能仅仅是群落稳定的一个基础或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河南南太行山区的蝴蝶的群落组成和分布特点,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该地区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记录到蝴蝶2 688头,隶属于5科55属79种。蛱蝶科的种类数(44种)和个体数(1 329头)均为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玉斑凤蝶Papilio helenus是该地区首次记录的新种。不同生境间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天然林中蝴蝶的物种数、个体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不同生境间蝶类的相似性有所差异,天然林和次生林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6849,天然林和农田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3971。区系组成主要以广布种(59.49%)为主,古北种(30.38%)次之。蝴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不同生境的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蝴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2006年12月对广州市蝴蝶资源进行调查,对该区域蝴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点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记述蝴蝶10科45属73种;个体数量以粉蝶科最多,蛱蝶科、凤蝶科次之;各科蝴蝶物种丰富度以蛱蝶科最高,Margalef丰度指数为3.87,凤蝶科、眼蝶科次之;各科的种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凤蝶科、蛱蝶科、眼蝶科、粉蝶科、弄蝶科、灰蝶科、环蝶科、蚬蝶科、斑蝶科和珍蝶科;属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蛱蝶科、粉蝶科、眼蝶科、弄蝶科、凤蝶科、灰蝶科、环蝶科、蚬蝶科、斑蝶科和珍蝶科;凤蝶科均匀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90,其次为弄蝶科和灰蝶科. 相似文献
10.
11.
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在玉树市选取森林、灌木、高寒灌丛、高寒草甸草原和裸岩5种生境进行蝴蝶种类资源和群落多样性的调查,共记录到蝶类个体数1580头,62种,隶属于7科40属。其中古北界19种,占总种数的30%,东洋界2种,占总种数的3%,两界共有种(广布种) 41种,占总种数的67%。蛱蝶科(535只)个体数量最多,占蝶类个体总数的34%。计算并分析了5种生境中蝴蝶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物种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J)和相似性系数(I),结果表明:灌木生境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最低的优势度指数;高寒草甸草原蝶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 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建设标准, 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 ≥ 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样地内DBH ≥ 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 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 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 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 占总树种的89.07%, 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 1的物种共有20个, 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 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 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 小径级个体较多, 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 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 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 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相似文献
13.
Impact of habitat diversification on arthropod communities: A study in the fields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NG-JIAO CAI ZHI-SHENG LI MIN-SHENG YOU 《Insect Science》2007,14(3):241-249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from June to August in 2004 at Wuyishan (Wuyi Mountains), Fujian province,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abitat diversification on arthropod communities. Two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field 1 (F1) and field 2 (F2) surrounded by diverse vegetable cultivars were selected, while a monoculture of Chinese cabbage served as the control field (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when comparing insect abundance of each order between different habitats,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lepidopterous insects (39.76% from the each order) and lower densities of Hymenoptera (19.82%) were found in CK than in F1 and F2; (ii) compared with CK, F1 and F2 had a lower percentage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an abundance of herbivorous insects, but increased richness,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of predatory insects; (iii)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neutral insects' guild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and (iv) the dominant species for each guild depends on the habitat types and sampling dat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tercropping could conceivably be used in these habitats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of natural predators, thus achieving desirable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results in vegetable fields.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腹地黏菌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征,对陕南地区的42个地点开展了黏菌资源调查,共获得1 021份标本,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5目9科26属119种。分析黏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指数表明,陕南地区的优势种为蛇形半网菌Hemitrichia serpula,相对多度为6.37%,该地具有较高黏菌物种多样性(H?=6.24),同时秦岭黏菌物种多样性指数(H?=6.19)高于大巴山(H?=5.28)。黏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差异显著,针阔叶混交林最高,针叶林最低,群落分布相似性较低,表明植被类型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黏菌的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15.
青海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的蝶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高海拔地区蝴蝶种类和数量与生境结构之间的关系,1993–1997年每年的7月对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类型(谷间平原、温性草原、针阔叶混交林、高寒灌丛草甸)中蝶类群落的结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蝴蝶标本4,745头,86种,隶属于8科57属。种类较丰富的类群主要有:粉蝶科豆粉蝶属(Colias)6种、菜粉蝶属(Pieris)5种、绢粉蝶属(Aporia)4种、云粉蝶属(Pontia)3种,蛱蝶科网蛱蝶属(Melitaea)3种;个体数量以粉蝶科和灰蝶科为最多。不同的生境蝶类在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上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数(44种)最多,谷间平原个体数量(1,969只)最多。物种多样性指数以针阔叶混交林中最高,高寒灌丛草甸最低;均匀度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谷间平原最低;优势度以高寒灌丛草甸最高。从不同生境蝶类成分的特有性上分析,特有属和特有种含量高低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20属24种)>高寒灌丛草甸(8属8种)>谷间平原(6属7种)>温性草原(5属6种)。不同生境类型间蝶类种类的相似性系数在0–0.4259之间。蝶类种类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谷间平原与温性草原最先聚为一类,然后与针阔叶混交林聚为一类,最后与高寒灌丛草甸聚为一类。为保护该地区的蝶类物种多样性,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继续加强本底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6.
T.R. New 《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1997,1(1):5-12
Lepidoptera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an other ins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ect conservation, commonly as charismatic flagship species. Wider benefits of conservation studies on single species include developing and clarifying their role as putative umbrella taxa whereby their protection also confers protection on coexisting organisms which are not as well documented. Examples are given of such umbrella Lepidoptera from the Australian region, and the values of documenting and defining changes in lepidopteran assemblages (for example, through analysis of light-trap catches of moths) as correlat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re outlined. Selection of optimal groups depends on documenting responses of both species and higher taxa to changes in vegetation or microclimate in particular. Potent umbrella taxa manifest many of the features of indicator and flagship tax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