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对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多倍体变种NP_(CO)N22的十三烷1:13二羧酸高产发酵进行了研究。乙醇、可溶性淀粉、尿素、磷酸氢二铵等为较好的碳、氮源,但尿素等氮源的量增加时则完全抑制了二元酸的合成。烷烃发酵的适宜起始pH值在6~7之间,而发酵过程中则以维持pH值在8~8.5为佳。通气量Ks=0.8毫克分子O_2/升/分时,二元酸的产量最高。苯巴比妥和巴比妥酸钠能明显促进二元酸的合成。以乙醇和蔗糖为碳源,结合补料及调节pH,发酵190小时,十三烷1:13二羧酸产量分别达77.2克/升和72.5克/升。热带假丝酵母多倍体变种能氧化从癸烷至十八烷的正烷烃为相应碳链的长链二元酸,但以十三烷1:13二羧酸的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能将正烷烃分子两末端氧化成二元脂肪酸。我们设计了应用指示菌筛选产二元酸菌株的方法,并对产短链二元酸之解脂假丝酵母192(Candida lipolytica 192),和热带假丝酵母79(Candida tropicalis 79),用MNNG诱变育种,挑选在十五烷及十三烷 1:13二羧酸培养基上不生长或生长极差,可能是因β氧化受阻而积聚长链二元酸的突变种进行发酵。发酵产物经熔点测定、质谱分析、元素分析、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为α,ω-十三烷1:13二羧酸。发酵产量解脂假丝酵母94为8.1克/升,热带假丝酵母N-15和N-26分别为14克/升和10克/升。 三株指示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I_7、C_5和C_(11),对一元酸及二元酸的利用有差异,I_7能利用六碳以上二元酸及一元酸,C_5能利用八碳以上二元酸及一元酸,而C_(11)则只能利用一元酸生长。因此可以根据发酵液在这一组指示菌上的反应,筛选短链二元酸的产生菌。对应用指示菌作二元酸定量测定的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变种N-15的休止菌体能转化十五烷为十三烷1:13二羧酸。菌龄48小时休止菌体转化活力最高。转化的最适反应系统为pH 7`5之0`5 M磷酸缓冲液。通气量对转化有很大影响,在高通气条件下,菌浓为15×10~8/毫升时,十三烷1:13二羧酸产量可高达109克/升。而且休止菌体可将从癸烷至十七烷的正烷烃氧化为相应碳链的长铸二元酸,产量都很高。转化的方法工艺简单,效率高,有应用价值。N-15休止菌体还可以氧化不同长度碳链的醇、醛及一元脂肪酸,但不能氧化烯烃及二元醇,可能N-15的烷烃初始氧化不经过脱氢及二元醇氧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多倍体变种NP_(co)N22的超显微形态、结构和长链二元酸合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烷烃能诱导热带假丝酵母微体(microbody)的形成。在适量尿素(0.1%)存在下的烷烃发酵能合成大量长链二元酸,同时菌体内有很多微体出现,但在过量尿素(0.2%)存在下,则长链二元酸的合成和微体的形成均受抑制,说明微体的存在是长链二元酸合成的必要条件。由于微体对烷烃的利用和长链二元酸的合成有关,ω氧化酶系也可能定位于微体上。 在过量尿素(0.2%)存在下,微体的形成和长链二元酸的合成都被抑制,尿酸氧化酶也明显降低,但过氧化氢酶和D-氨基酸氧化酶都比适量尿素(0.1%)培养的菌体显著增加。这些结果指出,微体的出现和这三种所谓微体的“标志酶”的活力是不平行的。因此“标志酶”的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利血平能使神经分泌细胞的儿茶酚胺贮存量减少甚至消耗殆尽,导致多巴胺作为GRIF的作用减弱,从而显著增强LHRH-A促进GtH分泌和诱导排卵的效应。对大鳞副泥鳅,利血平和LHRH-A同时注射或者利血平比LHRH-A提前3小时注射,都能激活GtH细胞,显著增强其分泌活动并诱导排卵。利血平的最低有效剂量为1—5微克/克体重。利血平(25微克/克体重) LHRH-A(0.05微克/克体重)的催产效果和多巴胺拮抗物pimozide(1微克/克体重) LHRH-A(0.05微克/克体重)的催产效果一样,排卵率都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6.
一、合成cDNA单链 1.按照实验3的操作程序,从哺乳类细胞中抽提poly(A)~+mRNA。 2.建立合成cDNA单链的反应系统:50mM Tris·HCI pH8.3(42℃时测定pH值);10mM MgCl_2;10mM DTT;4mM焦磷酸钠;1.25mM dGTP;1.25mM dATP;1.25mM TTP;0.5mM dCTP;15—20μCi α-~32P-dCTP(3000 Ci/mmol);100微克/毫升oligo(dT_12-18);150微克/毫升 Poly(A)~+mRNA;3000单位/毫升反转录酶,用水调节至最终体积为20或40微升。43℃保温30分钟。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与B 细胞的抗体形成、T 细胞的激活等有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合成和释放大量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高分子以及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因此本文选择人和大鼠巨噬细胞为材料,观察了人体AFP(HAF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1)HAFP 具有抑制人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并改变巨噬细胞的电泳迁移率,HSA 没有这种作用。(2)AFP 阳性肝癌血清同样显示上述抑制作用,当去除AFP 后,抑制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3)大鼠腹腔渗出细胞与HAFP 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与HSA 的结合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受HAFP 的抑制率远较受HSA 的抑制率高。(4)HAFP 浓度与大鼠腹腔渗出细胞(巨噬细胞占70~80%)的结合率曲线、结合量曲线显示:(a)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K_D~2.5×10~(-12)M,HAFP 与腹腔细胞的作用符合正协同效应的变化规律;(b)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HAFP 的结合较松弛。(5)过氧化物酶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到HAFP 滞留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6)置换实验证明HAFP 与腹腔细胞的结合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巨噬细胞的表面可能有HAFP 受体,HAFP 通过与巨噬细胞的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推测在胚胎体内和正常成年个体内HAFP 起免疫调节作用,在肝癌患者体内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与B细胞的抗体形成、T细胞的激活等有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合成和释放大量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高分子以及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因此本文选择人和大鼠巨噬细胞为材料,观察了人体AFP(HAF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1)HAFP具有抑制人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并改变巨噬细胞的电泳迁移率,HSA没有这种作用。(2)AFP阳性肝癌血清同样显示上述抑制作用,当去除AFP后,抑制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3)大鼠腹腔渗出细胞与HAFP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与HSA的结合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受HAFP的抑制率远较受HSA的抑制率高。(4)HAFP浓度与大鼠腹腔渗出细胞(巨噬细胞占70~80%)的结合率曲线、结合量曲线显示:(a)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K_D~2.5×10~(12)M,HAFP与腹腔细胞的作用符合正协同效应的变化规律;(b)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HAFP的结合较松弛。(5)过氧化物酶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到HAFP滞留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6)置换实验证明HAFP与腹腔细胞的结合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巨噬细胞的表面可能有HAFP受体,HAFP通过与巨噬细胞的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推测在胚胎体内和正常成年个体内HAFP起免疫调节作用,在肝癌患者体内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8%琼脂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对β-硫酸酯乙砜基苯胺(SESA)反应制得了对氨基苯磺酰乙基-(ABSE)-交联琼脂。醚化反应最适pH 是10。控制SESA 加入量制得含有107~1216微克分子苯胺基/克干重琼脂载体。2.ABSE-交联琼脂经重氮化后可在pH6.4~8.0偶联核酸酶P_1,每克琼脂可结合105~120毫克核酸酶P_1,固定化酶活力为4280单位/克干重固定化酶。活力回收可达18~35%。3.偶联时硫酸铵的存在可稍微提高固定化核酸酶P_1的活力,但其稳定性却比对照的差。4.载体上苯胺基含量过多会不利于所固定化的酶显示活力;用α-萘酚封闭残留的苯胺基,可以明显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1.8%琼脂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对β-硫酸酯乙砜基苯胺(SESA)反应制得了对氨基苯磺酰乙基-(ABSE)-交联琼脂。醚化反应最适pH是10。控制SESA加入量制得含有107~1216微克分子苯胺基/克干重琼脂载体。2.ABSE-交联琼脂经重氮化后可在pH6.4~8.0偶联核酸酶P_1,每克琼脂可结合105~120毫克核酸酶P_1,固定化酶活力为4280单位/克干重固定化酶。活力回收可达18~35%。3.偶联时硫酸铵的存在可稍微提高固定化核酸酶P_1的活力,但其稳定性却比对照的差。4.载体上苯胺基含量过多会不利于所固定化的酶显示活力,用α-萘酚封闭残留的苯胺基,可以明显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单功能烷化剂MNNG诱导人胃粘膜上皮GES-1细胞损伤的机制。用MNNG(2×10-5 mol/L)处理GES-1细胞24 h,处理后第3天用倒置显微镜对GES-1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用MTT法检测GES-1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ES-1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用q PCR检测GES-1细胞中β-catenin、GSK-3β、c-Met和MMP7m RNA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GSK-3β、p-GSK-3β和c-Me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NNG能够明显损伤GES-1细胞,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的长梭形;MNNG能够诱导GES-1细胞凋亡,明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MNNG能够上调β-catenin、GSK-3β、c-Met和MMP7 m RNA表达水平,并上调β-catenin、GSK-3β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上述结果提示,MNNG对GES-1细胞的损伤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这为胃粘膜损伤的细胞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麦叶肉原生质体系用纤维素酶溶去壁后分离出来的。酶液混合液为:纤维素酶(2%)、果胶酶(0.5%)溶于0.65M的甘露醇中,保温在24~26℃。将生长5—6天的黑麦叶片在酶掖中处理2—3小时后,就可使90%以上的原生质体分离下来。将每毫升含有5×10~4—10~5密度的原生质体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表1),其中附加2,4-D(1毫克/升)、6BA(0.5毫克/升)、CH(1克/升)和0.56M蔗糖。培养条件为光照800—2000米烛光,温度23—26℃。培养48小时后长出新壁。第3天出现第一次分裂,4—7天进行第二、三次分裂,9天后形成细胞团,25天后长成大细咆团。此后,定期加等体积的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一个时期后便形成了幼小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3.
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化及交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确立了一个以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为指标的检测环境诱变或致癌物质的短期试验系统。采用硫堇-UV-Giemsa染色法,分析了草鱼体内肾细胞的SCD-2(注射BrdU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分裂相的SCD)频率和SCE频率。用500微克/克体重BrdU体内标记5天,草鱼肾细胞SCD-2频率为8.58±0.22%;SCE频率为3.05±2.523 SCE_5/细胞。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阳性对照,分析了化合物亚硝基胍(N-methyl-N~1-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和农药叶蝉散(Mipc)诱发SCE的能力。这项工作在评价水质污染方面将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热带假丝酵母是发酵法生产二元酸的重要工业菌株,具有较高的ω-氧化活性。脂肪醛脱氢酶在ω-氧化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催化脂肪醛生成脂肪酸,但其具体催化功能及对细胞生理影响还未被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删除脂肪醛脱氢酶基因CtAld1和CtAld2鉴定了其在ω-氧化途径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基因组信息挖掘获得热带假丝酵母脂肪醛脱氢酶基因CtAld1和CtAld2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源重组敲除CtAld1和CtAld2基因。考察突变株的生长和胞内脂肪醛脱氢酶活性变化,并评价CtAld1和CtAld2基因敲除对细胞二元酸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分别获得了热带假丝酵母突变株XZX-1(ΔCtAld1/ΔCtAld1)、XZX-2(ΔCtAld2/ΔCtAld2)和XZX-12(ΔCtAld1/ΔCtAld1,ΔCtAld2/ΔCtAld2)。在以十二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敲除CtAld2基因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胞内脂肪醛脱氢酶活性降低为出发菌株的30%;敲除CtAld1基因尽管会使细胞损失一部分醛脱氢酶活性,但能够一定程度地提升细胞在十二烷中的生长性能。敲除CtAld1或CtAld2会降低菌株二元酸产量,组合敲除CtAld1和CtAld2严重削弱菌株十二碳二元酸的合成能力。【结论】CtAld2对热带假丝酵母细胞的生长和十二碳二元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缺失CtAld1或CtAld2基因降低细胞的二元酸合成能力。CtAld1和CtAld2可作为热带假丝酵母ω-氧化途径代谢工程改造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
取继代培养后4—5天的谷子(Setariaitalica,品种豫谷一号)悬浮培养细胞,用含2%纤维素酶(Onozuka Rs)和0.1%果胶酶(Pectolyase Y 23)的酶溶液酶解分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纯化后的产量在2—6×10~6原生质体/克鲜重。原生质体在培养2天后形成细胞壁并开始进行分裂。在培养6天时的分裂频率达5—12%。此后随添加新鲜培养基并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压,形成细胞团。培养一个月后,可将可见的细胞团转移到附加2,4-D和激动素的MS琼脂培养基上,即形成旺盛生长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6.
溶氧在节杆菌发酵产环磷酸腺苷(c AMP)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对4种氧载体(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和正十六烷)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0 h添加2%(体积分数)正十六烷促进c AMP生产效果最佳。在5 L发酵罐中添加2%(体积分数)正十六烷后,细胞干质量(DCW)和c AMP产量分别达到10. 85 g/L和8. 87 g/L,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9. 4%和23. 2%。氧载体的加入提高了发酵液中的氧传递系数(K_La),降低了胞内NADH/NAD~+比率以及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而对关键酶的酶活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眼镜蛇蛇毒胆碱酯酶具有乙酰胆碱酯酶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事实:1.乙酰胆碱酯是酶的最适底物;2.过量底物抑制酶活性;3.BW_(62)C_(47)、BW_(284)C_(51)是典型的真性酶抑制剂,对蛇毒胆碱酯酶也同样具有抑制作用。眼镜蛇蛇毒胆碱酯酶最适pH为7.5(0.1M磷酸缓冲液)。反应5分钟时的最适温度在38~39℃,K_m值是1.25×10~(-4)M。稀酶溶液不稳定,在0.1%白明胶中可保护酶活力。原蛇毒和纯化后的胆碱酯酶的底物抑制图形和K_m值是类似的,这说明纯化过程中酶没有矫变。蛇毒中的胆碱酯酶被多种有机磷化合物如二异丙基磷酰氟、敌敌畏、对氧磷所抑制。一些氨基甲酸酯和含季铵盐的化合物也表现有抑制。浙江眼镜蛇毒有较大的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剂量是0.88微克/克,用亲和层析分离除去胆碱酯酶后仍保留有蛇毒的毒性,最小致死剂量是0.77微克/克,纯化的胆碱酯酶含7.5微克/克蛋白,动物未致死,说明蛇毒的主要毒性并不是胆碱酯酶。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眼镜蛇蛇毒胆碱酯酶具有乙酰胆碱酯酶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事实:1.乙酰胆碱酯是酶的最适底物;2.过量底物抑制酶活性;3.BW_(62)C_(47)、BW_(284)C_(51)是典型的真性酶抑制剂,对蛇毒胆碱酯酶也同样具有抑制作用。眼镜蛇蛇毒胆碱酯酶最适pH 为7.5(0.1M 磷酸缓冲液)。反应5分钟时的最适温度在38~39℃,K_m 值是1.25×10~(-4)M。稀酶溶液不稳定,在0.1%白明胶中可保护酶活力。原蛇毒和纯化后的胆碱酯酶的底物抑制图形和K_m 值是类似的,这说明纯化过程中酶没有矫变。蛇毒中的胆碱酯酶被多种有机磷化合物如二异丙基磷酰氟、敌敌畏、对氧磷所抑制。一些氨基甲酸酯和含季铵盐的化合物也表现有抑制。浙江眼镜蛇毒有较大的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剂量是0.88微克/克,用亲和层析分离除去胆碱酯酶后仍保留有蛇毒的毒性,最小致死剂量是0.77微克/克,纯化的胆碱酯酶含7.5微克/克蛋白,动物未致死,说明蛇毒的主要毒性并不是胆碱酯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利用含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 EC1.4.3.3)的透性化三角酶母多倍体FA10(Trigonopsis variabilis FA10)细胞酶促转化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CPC)为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Glutaryl-7-ACA,GL-7ACA)的反应过程和细胞中同时存在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通过水解H2O2而对转化反应产生的干扰作用及其对策。实验证明适量添加外源H2O2(6%)或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过氧化氢酶抑制剂NaN3(0.13mg/mL )可使GL-7ACA生成率分别为73.0%和70.1%。如果将透性化的FA10细胞在pH10.5-11.0,20℃条件下保温30min,CAT被不可逆性完全钝化,以无过氧化氢酶的FA10细胞进行CPC的酶促转化反应GL-7ACA的生成率可达84%。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利用含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 DAO EC1.4.3.3)的透性化三角酵母多倍体FA10(Trigonopsis variabilis FA10)细胞酶促转化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PC)为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Glutaryl-7-ACA,GL-7-ACA)的反应过程和细胞中同时存在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通过水解H2O2而对转化反应产生的干扰作用及其对策。实验证明适量添加外源H2O2(6%)或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过氧化氢酶抑制剂NaN3(0.13mg/mL)可使GL-7-ACA生成率分别为73.0%和70.1%。如果将透性化的FA10细胞在pH10.5~11.0,20℃条件下保温30min,CAT被不可逆性完全钝化,以无过氧化氢酶的FA10细胞进行CPC的酶促转化反应,GL-7ACA的生成率可达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