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叶蠊蜂属Trirogma Westwood,1841的主要特征是:体长10—18毫米;蓝绿色至黑色;触角窝靠近,触角基部被1前部扁平的额叶所复盖;前胸领片隆起,有宽、深的中纵沟,两侧角呈瘤状突;中胸盾片后侧角强烈地弯折成1广阔的凹陷;前翅M脉在Cu-a脉上或之前分叉;而后翅M脉则在Cu-a之后分叉。该属主要狩猎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  相似文献   

2.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6,49(1):154-159
在20℃下,利用CO2红外分析仪采集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brunne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呼吸信号。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呼吸模式,且一个DGC可分为爆发间期和爆发期2个阶段。4种蜚蠊雄性成虫DGC的特征各异:美洲大蠊完成一个DGC周期平均约需24.55 min,明显长于褐斑大蠊(11.67 min)和澳洲大蠊(10.75 min),德国小蠊周期最短,仅为4.41 min;对于爆发间期历时在整个DGC历时所占的比例,美洲大蠊最大,平均为57%,德国小蠊次之,为48%,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比较接近,分别为37%和36%。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速率最大,而另外3种蜚蠊的差异不明显。4种蜚蠊爆发期CO2释放体积均随DGC历时增加而增加,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率随DGC历时增加而减少,在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中它们关系不明显。美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CO2平均释放率和爆发期CO2释放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在德国小蠊中关系不明显;4种蜚蠊DGC各阶段历时和DGC频率与它们体重的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研究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上海昆虫所收藏的(虫非)蠊标本中,发现姬蠊科(Blat-tellidae)的一新属二新种,现整理记述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上海昆虫所。 斑歪尾蠊属Asymploce,gen.now. 中等大小,类似。头顶外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大型黑斑。前后翅完全发育,长度超过腹部末端;前翅窄长,R脉在近中部处分岔;后翅CuA脉平直,有完全支脉  相似文献   

5.
已知寄生于稻螟蛉的姬蜂有9种,其中包括完全是重寄生的4种。各种形态、生物学及分布情况简介如下。 1.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图1] 体长8—13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赤褐色,末端2或3节黑色,有时不黑。头稍狭于胸,复眼在近触角窝处明显凹入;触角比体短。中胸无盾纵沟;并胸腹节中央有近于平行的纵脊2条,在中段之后向后角扩展。翅基片黄色,翅痣基角黄褐色,其余黑色,小翅室五角形。足粗壮,爪发达;足赤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基部和末端的所有端附节末端黑色;各足第1—4跗节端部淡褐色。腹部背板密布刻点,第2—5背板各节左右稍有瘤状隆起,近后缘亦稍隆起。产卵器直而粗壮,约与腹末3节等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弯翅蠊属(蜚蠊目:弯翅蠊科)三种常见种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弯翅蠊属是野生种类,生活于树林的枯枝朽木,及地上的各种堆积物中,有的在树皮下取食木质为生。近几年在农林昆虫调查中,各地送来不少蜚蠊标本要求鉴定,其中有三种常见弯翅蠊极易混淆,特作检索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锡金小鼠印支亚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小鼠属Mus的种类少,缺乏必要的对比标本,因而该属的鉴定有一定问题。为澄清丛林鼠Musfamulus与锡金小鼠间的差异,特研究了国内原鉴定为两种鼠的标本共59号,作者认为都属锡金小鼠印支亚种MuspaharigairdneriKloss,结果如下:鉴别特征体型略小于小家鼠,眶间距宽,超过4毫米;门齿孔宽而较短,不超过或略超过臼齿前缘水平线。体具刺状毛,耳小不超过17毫米。雌性乳头3 2=10。形态体形较小,全长约178毫米,尾稍长于体长,为全长的48.8%,耳小,15—17毫米,眼小,后足约20毫米。头骨颅全长平均为23.88毫米,齿隙大,约为枕鼻长的1/4,颧板较窄,有略…  相似文献   

9.
棒腹蜂属Rhopalomelissa Alfken为彩带蜂亚科Nominae的一个属,全世界已记述约三十种。本属广布于亚州东部及东南部;大洋洲的新西兰、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欧洲及非洲均有分布。 本属主要特征为:体小型,10毫米左右,黑色或黑色间有红色;唇舌短;翅基片正常;翅痣大;前胸领片状,腹部背板端缘具毛带;雌性后足胫节具毛刷、内距中部加宽,后足胫基板不完整,腹部第2—4节腹板端缘具长而弯的毛;雄性腹部棒状,第1  相似文献   

10.
蹦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铬球 《昆虫学报》1988,(4):410-411
在调查广东省蝗虫中,发现蹦蝗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标本室。 英德蹦蝗Sinopodisma yingdensis新种(图1—6) 雄虫 体中等,近圆筒形。头宽短,约为前胸背板长之半。触角细长,到达后足股节基部。复眼卵圆形,垂直直径为水平直径的1.2—1.3倍,为眼下沟的2.1—2.3倍。前胸背板中隆线较低,缺侧隆线;沟前区为沟后区长的1.6—1.9倍;前缘近平直,后缘圆弧形,中央微向内凹入。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末端附尖。前翅鳞片状,侧置,不到达、到达或略超过腹部第一节背板后缘,长为最宽处的2.2—2.6倍。后足胫节外侧具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鬼臼毒素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采用胞外记录电生理方法观察了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0.1 mmol/L的浓度下,4种物质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不同。脱氧鬼臼毒素可完全抑制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产生,其抑制作用可逆;β-阿朴苦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不完全;4′-去甲鬼臼毒素对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无影响。结果提示,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昆虫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方式与其结构官能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重复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复序列,如自主型的逆转录转座子LINE,在昆虫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 novo从头预测和基于同源比对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被用来搜索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基因组,共鉴定出大约占全基因组62%的重复序列。研究发现,散在重复序列中,DNA转座子占美洲大蠊基因组的16.18%;逆转座元件中LINE最多,占基因组的13.64%,SINE和LTR分别占基因组的3.52%和1.32%。LINEs中的Bov Bs亚家族在所有转座子亚家族中比例最高(约6.73%)。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相比,除LTR外,其他类型的转座子占基因组的比例均高于德国小蠊。通过分析逆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完整度、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从美洲大蠊基因组中鉴定出一类BovBs:RTE-1_PAm。BovBs的反转录酶氨基酸序列的系统树表明,美洲大蠊与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的进化关系比与其同属蜚蠊科Blattidae的德国小蠊的关系更近。昆虫中BovBs的进化关系与传统核基因进化关系的不同,表明转座子的进化相对宿主基因的进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凹缘大蠊核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yu  刘应伯 《生物学杂志》1990,(3):19-21,23
蜚蠊.俗称蟑螂.属直翅目蜚蠊科,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昆虫,分布遍及全球达4千种以上,我国有168种.室内常见的较少,约5-6.凹缘大蠊(Perilaneta emarganita)为其中之一.其生活史及生殖习性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凹缘大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其雄性核型为2n=27,雌性核型为2n=28.  相似文献   

14.
1、缅双斑隼蝽Heliocypha biforata delimbata Selys 雄性 体长29毫米,腹部长(连肛附器)19毫米,后翅长24毫米。雌性体长27毫米,腹部长(连肛附器)18毫米,后翅长25毫米。 本种前、后翅的黑褐色不透明区的范围退缩而有别于H.b.biforata。 观察标本:10♂,5♀,1984—Ⅳ—25,云南,勐仑。 分布:云南;印度(阿萨姆邦),缅甸。 2、印多斑隼蝽Heliocuphaperforata limbata selys  相似文献   

15.
<正> 瓜蒌透翅蛾俗称粗腿透翅蛾Melittia bom-byliformis Cramer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是药用植物瓜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和双边瓜萎T.uniflora Hao的重要害虫。为此,从1978年9月开始,我们对其生活史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雌20—22毫米,雄18—20毫米,翅展雌38毫米,雄36毫米。头部暗褐色,混杂有黄毛,复眼的前缘有黄白色毛,触角球杆形,末端有钩,并具有一毛束,口喙发达。后足生有丛毛这是此种显著的特点。翅透明、翅脉、翅缘、前翅的横脉附近及翅顶部黑色,并翅面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居蜚蠊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涛  刘嘉蓉  刘勇  童骁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47-349
从我国不同地区的147头家居蜚蠊中分离获得562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其优势菌群属于埃希氏菌属、芽抱杆菌属、短杆菌属共422株菌,占总菌数的75.09%;其次为沙雷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共85株,占总数的15.12%;其他8个属仅43株菌,占总数的9.25%。比较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及它们的体表、体腔、中肠和粪便所携带的细菌类群和数量,其结果有很大差异。该文讨论了蜚蠊细菌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连惟能 《昆虫学报》1963,(5):664-669
本文报告了1959年2月—1960年1月间在上海龙华郊区进行的三种(虫非)蠊季节消长的观察结果, 各种(虫非)蠊的季节消长有所不同, 美洲大蠊与凹缘大蠊开始出现于4月, 7月下旬达高峰, 11月后消失, 中华地鳖出现于3—12月间, 最高峰是在8月中旬。 最后对(虫非)蠊的季节消长特点与温度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图文简要记述了从美洲大蠊卵鞘中育出的浅沟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asthenogmus (Waterston)的形态特征.这是该蜂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有望今后用于蜚蠊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9.
美洲大蠊聚集信息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是我国室内蜚蠊的优势种,分布广、密度高,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为探索防制的新途径,我们对该虫的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榆树是一种速生耐盐碱的优良树种。近年来,被榆赤胸叶蜂Arge vulnerata Mocsary为害日趋严重,受害面积逐年扩大。现将我们几年来对榆赤胸叶蜂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蜂体长11—12毫米,翅展21—23毫米;雄蜂体长8—9毫米,翅展14—16毫米。体黑蓝色,有光泽,头黑色,胸部桔红色,触角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