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Vero细胞上传代适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乙脑病毒P_3株以不同方式在鼠脑和Vcro细胞间传代适应的研究,培育出适于工业化大生产制备乙脑疫苗的生产毒种。其毒力可达7.0±0.5lgLD50/0.04ml,空斑滴度为7.5±0.5PFU/ml,免疫原性ID50值为0.000016-0.000023ml;在含有适量人白蛋白的199营养液内,该毒种于-30℃至少可稳定一年;与鼠脑组织毒种相比,传代细胞毒种的毒力、免疫原性及稳定性均与其相当。然而,后者不含脑组织,至少降低了一种过敏的危险。另外,细胞毒种的制备无需手工解剖鼠脑,易于控制外源因子污染,易于标准化。对于大规模生产疫苗、提高疫苗产量和质量,传代细胞毒种比鼠脑组织悬液毒种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告流行性出血热R22和A9株病毒培养,同位素标记及核酸提取的初步研究,並获得了该病毒核酸的3个片段即L、M、S、分子量分别约为:3.8、1.9和0.86×10~5道尔顿,不论用20~7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病毒,或用30%蔗糖垫层离心的粗制病毒,均获同样结果,但多数情况下,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时,除病毒峰外,还发现主要由细胞组份(即线粒体和核糖体等)组成的另一峰,并经常影响病毒RNA的提取,对如何获得纯净病毒及其核酸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酸性条件下可导致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间隙消失,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多核的巨细胞体,姬姆薩染色比未融合细胞浅。融合液(Eagle’s基础培养液,含0.2%BSA,20mmol/L HEPES),用1.0NNaOH调pH至5.0—6.0时,细胞融合最甚,几乎所有的感染细胞都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德新  宋干 《病毒学报》1990,6(2):99-105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研究了B淋巴母细胞对EHF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表明EHF病毒可在该细胞中增殖。感染细胞无明显细胞病变,在形态上与对照组无差别。虽然大部分感染细胞呈现明亮病毒抗原荧光,但在电镜下却难以找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在扩张的囊泡中发现一些性质待定的微丝样物质。人B淋巴母细胞持续感染的建立,提示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允许EHF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蚀斑形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有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能在Vero-E6细胞上形成蚀斑。由于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用于测定病毒滴度及中和抗体效价较其它方法准确,且特异性高,适用于测定出血热病毒间抗原性差异,感染或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但由于EHFV在细胞内繁殖培养时间较长,蚀斑形成的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成功的报道。我们基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较高感染滴度的Vero-E6细胞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经56℃1小时加温或1:2,000福尔马林灭活后,免疫成年小白鼠、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结果Vero-E6细胞培养的病毒均未使动物产生可测出的抗体,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则获得良好的抗体阳转率(92%)。同时证明,热灭活较福尔马林灭活者好,加佐剂较不加佐剂好。  相似文献   

9.
1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乳地鼠的致死性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柴建国  姚楚铮 《病毒学报》1991,7(3):231-234
  相似文献   

11.
李川江  林乔等 《Virologica Sinica》1991,6(4):309-314,T003
本文介绍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10株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以及用7个McAb免疫家兔,使其产生抗EHF病毒McAb的抗体即抗独特型 抗体(Ab2).Ab2能在体外同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和EHF病毒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EHF-McAb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Ab2,免疫BALb/c小鼠,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Ab3)用荧光和ELISA分别加以测定。结果表明,抗-抗独特型抗体可在体外识别EHF病毒,而不能同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结合,从而支持免疫网络学说,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抗原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LC-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DLC-1 shRNA(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序列克隆到质粒pGCsi-U6/Neo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将构建的DLC-1 shRNA表达质粒转入结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LoVo细胞中DLC-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小室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转移实验观察LoVo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结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表达DLC-1分子.所构建质粒表达载体能有效地干扰LoVo细胞DLC-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转移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LoVo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表达DLC-1基因,应用RNAi技术可特异性降低其表达.DLC-1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在鼠间垂直传播的问题一直未被证实。1985~1986年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疫区现场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从感染的孕鼠子宫内剖取胎鼠,用免疫荧光法作抗原、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结果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的4只黑线姬鼠孕鼠的胎鼠体内检出了特异性抗原和抗体(IgM和IgG)。从24只抗原阳性的褐家鼠孕鼠中检出抗原阳性胎鼠18只,垂直传播率达75%。从褐家鼠孕鼠和胎鼠中分离出病毒六株,经特异性试验和单克隆抗体鉴定确认为EHF病毒。上述事实证明,在自然条件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疫区鼠类中存在着经胎盘感染或垂直传播。这一证实对于阐明疫源地形成、延续和扩散,以及人类发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s)—9—(2,3-dihydroxypropyl)adenine(简称(s)-DHPA)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_(10)株感染小白鼠乳鼠的影响。实验表明,两个(s)-DHPA治疗组感染乳鼠的发病率(44.44%、55.17%)和感染率(44.44%、55.17%)均较对照组的发病率(83.33%)和感染率(86.96%)明显降低。实验结果提示,(s)-DHPA具有一定的抑制EHF病毒在小白鼠乳鼠体内复制的作用,为临床开发治疗EHF的抗病毒新药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融合细胞株Eahy926是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杂交而成的永生化细胞株,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已广泛用于内皮细胞相关研究.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融合细胞株Eahy926与亲本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蛋白质差异表达,探讨融合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 对Eahy926和亲本A549的细胞总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在PDQuest软件辅助下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 和串级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TMS) 分析,SWISS-PROT数据库检索,成功鉴定出28个差异蛋白,如CATB、CK8、CK18、annexin A2、GRP78、HSP90、HSP60、vimentin等一些与分子伴侣、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等有关,并与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凋亡、侵袭转移、免疫逃逸以及肿瘤血管生长密切关联的蛋白质. 研究发现,融合细胞株Eahy926和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这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探讨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融合细胞的特性,筛选肿瘤增殖和转移相关蛋白质及分子标志物,亦可为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寄主细胞系内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M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 Ms 94 7311内复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MsNPV后 72h ,细胞核内开始有成熟的多角体形成 ,病毒接种后 2 4 0h感染率最大 ,达 36.2 % ,至2 64h多角体完全成熟 ,达 2 5.0PIB/感染细胞。病毒增殖曲线表明 ,接毒后 2 4h在培养基中开始检测出MsNPV NOV ,2 4 0h滴度达最大值 ,为 6.32× 10 5TCID50 /mL。病毒连续传代至第 7代或第 8代以后 ,其感染率、病毒滴度及多角体产量均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IFA)及PAP双桥法对家兔各脏器组织进行病毒抗原定位,同时将各脏器石蜡切片作常规H-E染色,观察受检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家兔在感染后7-15天中,用IFA法在胸腺、心、肺、肝、脾、胰腺、淋巴结、脑、睾丸、卵巢、肾、大肠及小肠中均检出EHFV抗原。用PAP双桥法在细胞水平进行病毒抗原定位,发现所有受检组织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为EHFV的原始靶细胞。生殖腺实质细胞病毒抗原阳性,为EHFV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实验依据。从肺支气管粘膜内皮细胞、尤其是腔面的纤毛柱状上皮内检出病毒抗原。推测EHFV通过气溶胶造成传播可能是水平传搐的方式之一。病理学初步观察,各脏器组织细胞未发现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为从分子水平揭示毛细胞白血病(HCL)的发病机理提供研究材料,将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用EBV病毒转化后进行细胞培养,建立细胞系,在连续传代3个月后,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所培养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与患者新鲜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完全相同,证实该细胞系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重组人类生长激素组,奥沙利铂组和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处理SGC.7901细胞,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抑制率,细胞周期和DNA抑制率。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对SGC.7901细胞株增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重组人类生长激素组和空白组以及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和奥沙利铂组之间没有统计显著性(P〉0.05),细胞抑制率和停止生长的细胞在G0-G1期明显增加(P〈0.01),同时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和空白组以及奥沙利铂组在S期,细胞数依次下降,DNA抑制率依次增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与奥沙利铂组相比,细胞抑制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体外实验表明,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并不加快人类胃癌细胞的增殖,与抗癌药物一同使用时,有增加治疗功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重组人类生长激素组,奥沙利铂组和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处理SGC-7901细胞,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抑制率,细胞周期和DNA抑制率。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对SGC-7901细胞株增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重组人类生长激素组和空白组以及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和奥沙利铂组之间没有统计显著性(P>0.05),细胞抑制率和停止生长的细胞在G0-G1期明显增加(P<0.01),同时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和空白组以及奥沙利铂组在S期,细胞数依次下降,DNA抑制率依次增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奥沙利铂组与奥沙利铂组相比,细胞抑制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体外实验表明,重组人类生长激素并不加快人类胃癌细胞的增殖,与抗癌药物一同使用时,有增加治疗功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