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泥盆世弗拉期末F-F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珊瑚以及许多浅海底栖生物灭绝,几乎整个法门期珊瑚群都处于残存阶段,华南地区目前只在湖南的个别地方发现少量的Smithiphyllum。直到法门期末珊瑚和其它一些造礁底栖生物开始复苏,出现了不少与典型泥盆纪珊瑚存在很大差别的新分子。华南泥盆纪最晚期(Strunian)的珊瑚可划分成上、下两个组合:上部Cystophrentis组合;下部Eocaninophyllum组合。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另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使新生的泥盆纪最晚期的珊瑚又遭灭绝。  相似文献   

2.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3.
郭胜哲 《古生物学报》1990,29(4):427-446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描述了湖北宜昌、兴山和浙赣“三山”地区奥陶系达端威尔阶底界附近层位中的牙形刺共21属32种。以带分子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湖北地区达瑞威尔阶底界上、下地层的牙形刺带由上而下可分为Eoplacognathuscrassus、Lenodusvariabilis,L.antivariabilis,Baltoniodusnorrlandicus-Microzarkodinaparva和Parosist  相似文献   

5.
华南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底界附近的牙形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描述了湖北宜昌、兴山和浙赣“三山”(即浙江的常山、江山和江西的玉山)地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底界附近层位中的牙形刺共21属32种。以带分子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湖北地区达瑞威尔阶底界上、下地层的牙形刺带由上而下可划分为:Eoplacognathuscrassus,Lenodusvariabilis,L.antivariabilis,Baltoniodusnorrlandicus-Microzarkodinaparva和Paroistodusoriginalis带。这些牙形刺带可与Lindstrom(1971)、Lofgren(1978,1993,1994,1995)、Wang和Bergstrom(1995)、Bagnoli和Stouge(1997)及Albanesi等(1998)在欧洲、我国浙赣“三山”地区及阿根廷等地发现的牙形刺带进行对比(表1)。在湖北宜昌和兴山地区U.austrodentatus笔石带之底界(=达瑞威尔阶之底界)十分接近Baltoniodusnorrlandicus-Microzarkodinaparva带之底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广西荔浦上泥盆统榴江组上部扁豆状灰岩中所含的法门期竹节石2属3种,其产出层位分别为牙形刺化石带的 Palmatolepis crepida带和 Pa.marginifera带。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产自华南贵州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桐梓红花园标准剖面,沿河甘溪剖面和贵阳黄花冲剖面)的四个镰箭类牙形刺种:Drepanoistodus sp.cf.nowlani,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Paltodus sp.A和Paroisto-dus sp.。D.sp.cf.nowlani为红花园组常见种,但另三种则相对稀少。在红花园组标准剖面,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最低出现于该组底部,证实此层位为晚特马豆克期。文中详细图示了产于瑞典下奥陶统的两个带化石种:Paltodus deltifer和Paroistodus proteus,以及瑞典镰箭刺属的三个常见种:Drepanoistodus forceps,D.basiovalis和D.sp.cf.D.suberectus。通过与瑞典材料的详细对比,我们认为华南以前关于P.proteus和P.deltifer两种的记述多有误,须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8.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9.
华南上石炭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附近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详细描述了华南上石炭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附近的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划分为:Streptog-nathodus gracilis,St.cancellosus,Idiognathodus sagittalis,Swadelina makhlinae-Sw.nodocarinata,Sw.subexcelsa和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带,并对这些牙形刺带进行了国际对比。同时认为,以Idiognathodus sagittalis的首次出现为卡西莫夫阶的底界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文中的Idiognathodus sagittalis,Swadelina makhlinae和Sw.subexcelsa都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1.
王成源(Wang,2000)和金玉Gan(Jin,2000)提出了关于乐平统底界定义的不同论点。为了对此进行独立的验证,卡尔加里大学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对采自华南广西来宾地区瓜达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大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1.Jinogondolella和Clarkina在样品中没有共生;2.由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变化发生在层115-6i;3.C.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在蓬莱滩剖面位于层115-6i上部;4.这个变化标志着一个才的生物信号和一个重要的点断演化事件。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事件很可能是受瓜达鲁普统与乐平统之交的海平面降至最低水位所触发和控制。层115-6i下部为较浅水相颗粒灰岩,代表瓜达鲁普统末期层序高位域之顶或上覆层序低位域之底部。作为Clarkina属的第一个代表,Clarkina postbitteri是界线地层中最易识别的种之一,而Clarkina postbitterigkp带的识别较容易和稳定一致。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可以通过基于锯齿型式,居群和个体发育的分类体系来加以稳定地区分。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其间的分界点只能人为地确定,如果采用这样一个人为确定的点来定义全球界线层型(GSSP),将难以稳定一致地对其加以识别。来自层114.6-6k的被Wang(2000)鉴定为Clarkina dukouensis的标本应当是C. postbitteri,或精确地可能是C. postbitteri的一个新亚种,没有争议的Clarkina dukouensis在蓬莱滩剖面最早出现于层114-7e。从生物演化和层序地层的角度看,C. 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是瓜达鱼普统和乐平统界线在最清楚的侯选位置。  相似文献   

12.
蒙古南戈壁泥盆纪(埃姆斯期-艾菲尔期)牙形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蒙古南戈壁地区丘隆组(Chuluun Formation)和查干卡勒噶组(Tsagaankhaalga Formation)发现的牙形刺证明丘隆组的时代为晚埃姆斯期,查干卡勒噶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与以前大化石所确定的时代一致。但艾菲尔阶的底界暂时还无法准确确定,蒙古南戈壁地区艾菲尔阶牙形刺动物群与同期北美的牙形刺动物群相似.但也包含一些地方性分子,蒙古海相艾菲尔期的沉积可能不完整。本文描述了2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delicatus sp. nov. , C. paraculicellus sp. nov. ,一个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sp. nov. A和一个新亚种,Cuadicriodus angustus cauda subsp, nov.。  相似文献   

13.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南沙海区17957和17958两柱状样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南海晚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上(0-800ka BP)存在δ18O 11期(约400ka BP)开始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大量出现和Globigerina rubescens较高相对丰度,δ18O 5e期(约120ka BP)的粉红色Gl9obigerinoides ruber 绝灭,Globoquadrina Conglomersata大量出现,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 左旋型分子绝对优势开始,和δ18O 4/5期界线附近(约80ka BP)的Globo quadrina conglomerata绝灭等三次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南沙与南海北部及西北太平洋等海区的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对比 表明,南沙海区在400ka BP开始海水温跃层相对较深,至δ^18O 5e期时,受西北太平洋中层水加强的影响,南沙海水温跃层变浅,在δ^18O 5e至4/5期界线这段时期内与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中国南方广西、贵州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钙质微体古生物,描述红藻新属Yishanella及其二个新种(Yishanelle filosasp.nov.,Y.multitubalasp.nov.),一个绿藻新种(Pseudokamaenaregularissp.nov.)和一种分类位置未定化石(Menselina nanasp.nov.)。该微体植物群繁衍于透光带中。识别出三个组合,分别代表清洁水体的Girvanella,泥质的Issinella和介于二者之间的Menselina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世界泥盆系洛霍考夫阶和布拉格阶牙形刺生物地层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区性,区域对比较困难,中国缺少连续的布拉格阶与洛霍考夫阶灰岩相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研究,仍很不完善。广西南宁大沙田剖面是目前所知布拉格阶灰岩最多的剖面,在其下部发现了牙形刺Eognathodus irregularis,E.nagaolingensis,E.sulcatus mu morphs,Masaraella pandora(Murphy,Matti et Walliser,1981)W morphotype P element,其时代为布拉格期早期,大致相当于北美的Eognathodus irregularis-Gondwania profunda带和欧洲的E.sulcatus带。中布拉格期牙形刺Pseudogondwania kindlei带,还没有确立。晚布拉格期的牙形刺Polygnathus pirenniae带的存在和时限范围也没有在大沙田剖面得到确定。但大沙田剖面那高岭组的时代属布拉格期早期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胥执清 《四川动物》2003,22(3):184-190
近20年来,关于华南虎的数量及保护、拯救工作的报道频频见于各种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近几年来更常见于Internet网。有关华南虎野生数量的变化众说纷纭,多是“估计”值,本文就各估计值做一归纳统计,以阐述其走向濒危的过程,分析原因,并建议在目前国家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情况下,华南虎的保护拯救工程应积极寻求国际资金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