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1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支流哈果河中采集到一批墨头鱼属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西藏墨头鱼(Garra tibetana sp. nov.)。该种曾一度被误认为Garra kempi Hora 1921。经形态对比,该新种与G. kempi及同属其他近似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吻部具微弱额突,吻前端横叶及两侧有若干角质单尖棘突;胸腹部均有鳞片覆盖;背鳍分枝鳍条7? ~ 8?,臀鳍分枝鳍条4?;侧线鳞39 ~ 42,背前鳞13 ~ 14,围尾柄鳞12 ~ 13;体高为体长的13.5% ~ 17.6%,尾柄高为体长的8.8% ~ 11.0%,肛门至臀鳍起点为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7% ~ 56%。  相似文献   

2.
野鲮亚科口前室鱼类口唇及其相关结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鹗 《动物学研究》1998,19(3):230-236
口唇及其相关结构是野鲮亚科鱼类属级单元的主要分类依据。对我国野鲮亚科中具口前室鱼类类群的口唇及其相关结构形态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吻皮和下唇的形态差异以及吻皮与下唇,上颌与下唇,吻皮与上颌一下唇与下颌之间相互联结的差异构成了口前于类各类群的主要分类特征;口前室鱼类的口型可区分出4种基本式样。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鲴亚科的一个化石新属新种Eoxenocyprisliui,标本产于黑龙江省桦南县附近的中新世地层中。它与现生鲴亚科鱼类的区别是:头长大于体高,口端位,鳃盖长大于高,背鳍起点至吻端距较其至尾鳍基距为大,臀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小于其至尾鳍基的距离。对新生代晚期东亚淡水鱼类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中新世到上新世东亚大陆和日本列岛存在一个相同的淡水鱼类区系。这一区系在中国东部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在日本自更新世中期以后却发生过较大的演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水系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的形态差异,采用常规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分析了采自这4个水系206尾样本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各水系间松潘裸鲤的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和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鳍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显示,头部(吻端至胸鳍起点/体长、吻端至头背部末端/体长、头长/体长)和尾部特征值(尾鳍背部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臀鳍起点至尾鳍腹部起点/体长)对形态影响最大;判别分析发现,岷江和雅砻江安宁河种群与其他种群明显分开;聚类分析显示,岷江水系种群聚为一支,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水系种群聚为另一支,金沙江水系种群聚在一起,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种群未按水系聚在一起,而其聚类关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基本一致;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可根据臀鳞行列长进行亚种的区分。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的松潘裸鲤为硬刺松潘裸鲤亚种。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白鲟幼鱼的形态、生长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5年6—10月于长江口共获得白鲟当年的1龄幼鱼标本49尾(体长80—530毫米),进行了有关形态、生长以及食性的观察研究。①幼鱼形态与成鱼基本相似,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③6月21日至10月12日间的幼鱼长度生长方程为Lg=79.9723e^0.0213t(式中Lg为体长,毫米;t为天数),其相对增长率以8月为最快;④长江口白鲟幼鱼摄食频度为100%,平均胃饱满指数为198.46,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底栖小型虾类和鱼类为主食,食物共有8类16个可鉴别种类;④考虑到这种珍稀鱼类的种群与资源衰退现状,建议在长江河口区制定必要韵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发现圆唇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看云南大学生物系收藏的鱼类标本时,发现1号圆唇鱼标本,1984年4月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经鉴定系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现将其主要性状简记如下: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全长86毫米,体长7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的3.7倍。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背鳍条3,8;臀鳍条3,6;胸鳍条1,16;腹鳍条1,9。鳃耙7。侧线鳞(数至最末1枚具孔鳞片)37,侧线上鳞6.5,侧线下鳞(至腹鳍起点)4.5;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8。口端位,上颌略突出。缺上颌须,一对口角须极微小。唇后沟在颏部相通,但较浅。头背…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25日,衡水市郊区一市民在居住区的草坪中捉到一只活体蜥蜴,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草蜥属(Takydromus)北草蜥(T.septentrionalis)(图1),整个体长353·4mm。这是河北省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内,标本编号:031025002。1外形测量(mm,g)2形态特征2·1头部略扁。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长卵圆形,前后长1·5mm,背腹长2·5mm,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厚,其余透明状;鼻额鳞菱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左右前额鳞长大…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4—5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树蛙科Rhacophoridae雄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43,图1)和雌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64),经鉴定为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栖类新纪录。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4.8 mm,雌蛙体长39.6 mm。头近似三角形,头长小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  相似文献   

9.
关于扁吻鱼属(Psilorhynchus)分类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许多学者都同意Hora(1925)和Ramaswami(1952)的观点,将扁吻鱼属提升到一个科的等级。作者对采自我国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的平鳍扁吻鱼Psilorhynchus homaloptera Hora et Mukerji的外形和主要骨骼结构进行了观察,并采用分支分类学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上不同的结论。扁吻鱼属具有大量一般鲤科鱼类的共同特征(包括离征和祖征),表示它是与所有的鲤科鱼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又与鲤科的墨头鱼类群(Garrini group)具有许多共同离征,证明它们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始鲤科鱼类祖先派生出来的单源群。而与墨头鱼类比较,扁吻鱼属具有许多更特化的离征和个别较原始的祖征,这种相对原始和相对特化的特征的镶嵌分布,证实它们是一对姐妹群。因此,作者认为扁吻鱼属在系统发育中仅具有与墨头鱼类群相同的等级,如果将墨头鱼类作为鲤科中的一个亚科,也应将扁吻鱼属隶属于鲤科的一个相应的亚科——扁吻鱼亚科Psilorhynchinae。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δ13C值平均值为(-17.79±1.00)‰,其范围在-20.75‰~-15.91‰;δ15N值平均值为(9.37±1.33)‰,其范围在5.98‰~12.0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海州湾短吻红舌鳎δ13C值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得出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平均营养级为(3.43±0.97),且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海州湾短吻红舌鳎摄食的饵料生物有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浮游生物和颗粒有机物等,其中虾类的营养贡献率最高。秋季鱼类、蟹类、虾类对短吻红舌鳎的营养贡献率较春季有所增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短吻红舌鳎在海州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尖吻蝮仔蛇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里斯坦森(R M.kristensen)发现并命名了一门新的无脊椎动物——铠甲动物门Loricifera,记述于1983年9月出版的《动物学分类和进化杂志》的第21卷第3期163—180页。铠甲动物生活在海中。由克氏命名的本新门的第一个种是神秘矮铠甲虫Nanaloricus mysticus,采自大西洋法德国罗斯科夫、亚速尔群岛及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三处附近砂砾中,水深15—450米不等。成虫体长0.230—0.235毫米(雌)和0.227—0.235毫米(雄),第1龄希金斯幼虫体长0.120—0.135毫米,第2龄幼虫0.158—0.185毫米,后期幼虫0.195毫米。体两侧对称。体前端的口锥有8根口针,口针基部分叉,前端有单独的开孔,肌肉收缩时,可从各自的孔伸出。口锥前端为口。翻吻(头部)有9行棘。第1行称棒棘,其形状和数目在雌雄有别,末端稍指向前方。其余5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Mystriosuchus 迷鳄体长约6米,是带甲片的大型植龙类,吻部勺状,产自德国的三迭纪地层。植龙是原始的爬行动物,与鳄类相似,但鼻、腭、肩胛和臀部两者有很大差别。 Iguanodon 禽龙体长约9米、高4.3米,属食植物类恐龙。产自英国和比利时的白垩纪地层。 Hypsilophodon 棱齿类体长1.5米,是很活跃的小型恐龙,发现于英国的白垩纪地层。与大多数恐龙不同,它仅有一排锯齿状牙齿,吻部上颌两侧各有五颗牙齿。据推测它有时可能栖息在树上。 Dimetrodon 两形齿龙体长约2.1米,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二迭纪地层。它行动敏捷,头很大,有很锐利的牙齿,可能是当时最凶猛的动物。 Nyctosaurus 夜龙翅展2.4米,是体小(身长15厘米)、尾短的翼手龙类。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西部白垩纪地层。 Brachiosaurus 腕龙体长约23米、高11.6米,  相似文献   

15.
潮水退却后,人们纷纷涌到海滩上,或捡拾贝壳,或挖掘虾蟹。偶尔会有人从沙中挖出半截呈黄色且极柔软的蠕虫状动物。举之趋鼻,味呈碘臭。因不能食用,挖掘者往往将其一扔了事。殊不知这便是大名鼎鼎、极有学术价值的海滩珍虫——柱头虫。一、“姓名”来历柱头虫属半索动物门,口索动物亚门,殖翼柱头虫科。它呈长柱形,蠕虫状,体长可达40厘米,栖息于太平洋沿岸的浅海泥沙中。柱头虫全身由吻、领及躯干三部分组成,吻位于前端,其后依次为领、躯干。吻与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几种经济鱼类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年龄鉴定以鳞片为材料。测得鳞径和体长后,求出体长鳞长各种关系式。细鳞斜颌鲴、三角鲂体长鳞长关系式以幂函数式最佳,花鲢、鲤鱼以直线式最佳。它们的体长、体重关系均适于:W=aL~b。 鱼类生长拐点,是反映鱼类体重生长过程的一个特征值,一般与鱼类的生长指标跳跃性下降时的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一致或接近。但也有例外,有些鱼类生长拐点落在性成熟之后、前者如细鳞斜颈鲴、三角鲂;后者如鲤鱼、花鲢。 体长生长曲线是一条趋于L_∞的渐近线,随鱼的年龄增长,体长年增长速率渐少而趋于零。 Von.Bertalarffy生长方程中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_∞、W_∞虽在实际种群中少有,但确实存在,并有一定的渔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保存条件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渔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者可利用来自不同种的培养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融合)、核移植、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等。细胞系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及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鲤鱼的尾鳍和吻端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建成鲤鱼体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试验中我们侧重寻找适合做克隆供体的细胞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 以优化供体细胞的质量(另文报道)。此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8.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蟾蜍( Bufo bufo)的配对成功是否与身体大小有关,在蟾蜍产卵之前,我们在斯洛文尼亚捕捉和测量了2 224只成体样本。在这些捕获的个体中, 1 772只为雄性, 452只为雌性,其中355对处于抱对状态。雌性的体长(从吻端到泄殖腔的距离)一般比雄性稍长。无论雄性还是雌性,抱对者的体长均大于未抱对者。抱对的雄性和雌性的体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我们所发现的大小匹配的交配模式,与从其它普通蟾蜍种群得到的结果一致[动物学报51 (3) : 513 -515 , 2005]。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4~2009年长江宜昌江段三层流刺网的渔获物数据,分析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个体大小,探讨三层流刺网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集到5目8科40种鱼类,主要捕捞对象为铜鱼、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和圆筒吻鮈等喜流水的种类。三层流刺网主要捕捞对象的体长明显小于初次性成熟体长。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说明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喜流水、中下层鱼类的幼鱼,对鱼类资源造成了过度捕捞。为了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建议在长江水系开展全面禁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