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NR, 108°45′–109°04′E, 33°47′–33°56′N) i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rang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nd spans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Mt. Qinling. A transect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NNR to determine the fauna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arnivora and artiodactyla from May 2003 to August 2004. The NNR has 18 mammals (carnivore and artiodactyl), two of which belong to the first class and seven to the second class of state key protected wildlife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ungulates were abundant in the NNR, as all ungulates that were distributed within Mt. Qinling could be found within the reserve. However, only 45.5% of the carnivores distributed within Mt. Qinling were detected within the NNR. Among the mammals, there were 12 oriental species (66.7%), 1 palearctic specie (5.5%) and 5 widely-distributed species (27.8%). The NNR is a crossing area of palearctic species and oriental species on the zoogeographical regions, and it is a transitional area from the oriental realm to the palearctic realm.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arnivore and artiodactyl in the area showed that their elevation ranges had large differences. The species whose elevation ranges above 1 300 m, about 1 000 m, and in 450–700 m occupied one thir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species richness for the memals in the NNR peaked at a middle elevation (rising at first, then descending with the increase in elevation). Not only on the southern slope, but also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Qinling, the number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at 1 800–2 200 m a.s.l. was the largest (more than 80%), while the number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above 2 600 m a.s.l. was the smallest (about 50%). Elevation gradients of species richness for the mammals in the NNR also embodied the mammal distributions among the vegetation typ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at middle elevations was the largest, while the number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at middle and low elevations,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subalpine shrubbery and meadow was relatively smaller.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9): 2249–2255 [译自: 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级、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m以上、1000m左右、450~700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4.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105°28′~105°40′E,32°50′~32°56′N)属秦岭西段的南坡山地。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4年10~11月,对该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包括灵长类、食肉动物和偶蹄动物)的资源、区系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23种大中型兽类,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5种和9种。它是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金丝猴和猕猴在此同域分布,大熊猫和羚牛四川亚种也分布于此地,该保护区是这4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一个新分布区。区内的23种兽类中没有古北界的区系成分,而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兽类有17种,占73.9%;其余6种为广布种,占26.1%。分析该区域23种兽类的生态分布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别有16种、20种和12种动物活动。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000 m以上、500~1000 m、500 m以下的物种分别有5种、13种和5种。区内不同海拔带的兽类物种数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表现出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君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2):137-141
2002年8月、10月、2003年1月对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研究。表明冶勒保护区迄今发现有兽类7目25科62属91种,国家Ⅰ级保护5种,Ⅱ级保护18种,四川省重点保护的兽类有7种,属于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兽类27种,我国特有物种2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并出现南北交错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四川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区系特征,2016年6—7月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该区域的蚂蚁区系.结果显示:共采集蚂蚁6亚科32属62种;在世界动物地理界中,分布于东洋界的共32属,东洋界分布种最多(62种),新热带界种最少(3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西南区种最多(62种),蒙新区种最少(4种);在种的...  相似文献   

7.
2003-2005年,先后6次对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蝗虫进行了标本采集,共鉴定出44种,隶属于3总科8科34属.其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65.90%),广布种也占一定的比例(29.55%),而古北界的种类很少(4.55%).这说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蝗虫区系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但也体现了两界交汇混杂的过渡性质.造成这一区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路线法对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针对4条调查路线31个样线段的植被物种丰富度、海拔高度、离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影响蝴蝶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开展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同时对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3个规划区域进行蝴蝶群落多样性分析和相似度比较.共采集记录到蝴蝶147种,隶属于10科94属,其中国家保护种4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植被物种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蝴蝶分布最主要的3个因子,其中植被物种丰富度与蝴蝶物种丰富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程度与蝴蝶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核心区的蝴蝶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缓冲区和试验区,试验区的优势度指数较高;缓冲区与核心区的相似度系数较高,达到0.526.该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持林相之间的自然演替,适当减少人为干扰,以及加强特殊蝴蝶生境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2002年8月和9月,对四川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90种,分属7目27科。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兽类属东洋界的有66种,占73.3%;属古北界的有21种,占23.3%;广布种有3种,占3.4%。该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7种。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2012年6月,利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及红外相机技术,结合历史资料对浙江省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百山祖共有兽类8目20科55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百山祖与浙江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百山祖和凤阳山的兽类F指数和G-F指数相当接近,相似性指数也高,这可能与百山祖和凤阳山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但牛头山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导致物种分布密度偏大.  相似文献   

11.
2003~2005年对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6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2种,古北界种类30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兽类有11种分布型,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保护动物20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31种。保护区兽类的特点是大型兽类如白唇鹿、水鹿、林麝、马麝、黑熊、马熊等资源非常丰富,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小型兽类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 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 作者在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选取5条长2,000 m的固定样线进行了每年6次、累计18次的蝶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蝴蝶6,946只, 隶属5科106属189种, 其中东洋界种类是优势类群(183种, 占总种数的96.8%)。蛱蝶科的种类最多(81种, 占42.9%),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8.42)、多样性指数(H′= 3.21)和优势度指数(D = 0.60)较高, 属于优势类群。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个体数从4月开始逐渐增加, 到6-7月基本稳定并维持到10月;物种数在4-10月基本稳定, 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保护区内不同生境观测样线的蝴蝶种类和数目有较大的差异: 针阔混交林的桐江样线蝴蝶种类(126种, 占66.7%)及数目(1,945只, 占28.2%)最多,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16.51)最高; 常绿阔叶林的上十八垒样线蝴蝶数目相对较少(905只, 占13.0%), 但是蝴蝶种类相对较多(103种, 占54.5%), 所以多样性指数(H′= 3.93)和优势度指数(D = 0.85)较高; 农田和果园生境的三角潭样线由于生境简单且人为干扰强度较大, 蝴蝶物种数相对较少(97种, 占51.3%)。研究表明: 江西省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区系组成以东洋区为绝对主导的分布类型, 蝴蝶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 季节性的农耕活动、除草剂农药的大量使用、寄主植物的大量砍伐等人类活动威胁到蝴蝶的多样性及蝶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吴攀文  胡杰 《四川动物》2007,26(4):841-845
2005年3~11月和2006年7~8月对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区系和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统计,表明保护区内共有兽类76种,隶属7目27科,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兽类有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12种,中国特产兽类1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60种),占全区兽类种数的78.95%,古北界种类(11种)和广布型种类(5种)分别占14.47%和6.58%。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条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 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计相机工作日101,220天, 共捕获独立有效事件36,100次, 其中兽类独立照片30,563张, 鸟类3,244张。共记录到野生兽类6目15科29种, 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 RAI = 11.53)、野猪(Sus scrofa, RAI = 4.80)、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 = 4.35)、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RAI = 1.81)和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 RAI = 1.13)。共记录到鸟类8目14科54种, 相对多度最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 = 0.97)、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 = 0.74)、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 RAI = 0.51)、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RAI = 0.13)、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RAI = 0.12)。保护区鸟类新记录4种, 包括白眉地鸫(Geokichla sibir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 保护区兽类新记录1种, 为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客观记录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情况, 不仅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分布, 而且更新了保护区鸟类资源数据库,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世界最高峰为代表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在生态和生物的演化及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受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外界对其哺乳动物区系的了解尚不完整。我们于2010 年9月至2012 年10 月在保护区的调查点内利用样带法、访问调查法、自动感应照相系统监测法和夹日法进行了5 次哺乳动物区系调察,共确认10 目23 科81 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34 种,占总数的42.0% ;地域特征明显,高地型17 种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4 种,共占38. 3%。区内可以划分为6 个自然带,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并以2 500 -3 300 m 的物种数最多,共48 种。区系组成南、北翼差异显著,南翼的76 种哺乳动物中,东洋界41 种,古北界25 种;而北翼的29 种中,东洋界仅2 种,古北界23 种。南翼3 300 m以下东洋界优势明显,而4 000 m 以上古北界则占绝对优势,据此我们认为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分界线上,且分界线在3 300 -4 000 m 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16.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处,属于武陵山脉,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该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为昆虫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研究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动态变化,在春、夏、秋三季,选取茅坪、湾潭和独岭为样地,采用灯光诱集方法,对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采用α-多样性测度方法,分析了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科、属及种级)(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结果表明: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分属21科173属227种,其中夜蛾科的丰富度最高达到62。随后是,尺蛾科和螟蛾科昆虫,它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为58和25。从各科个体数来看,尺蛾科昆虫最多有423头,灯蛾科排第二,有351头,第三的是夜蛾科昆虫有336头。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夏季最高,达到117;然后依次是秋季和春季。科级、属级和种级多样性指数也以夏季最高,分别为2.22、4.05和4.29。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春季最高,分为2.40和0.12。研究得出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好。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11月年和2006年4月,对四川青川县毛寨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确认毛寨保护区有哺乳动物66种,隶7目26科。东洋界有45种,古北界有15种,广布种6种。兽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南北混杂现象。66种兽类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7科2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3.33%;其次是食肉目,有7科16种,占24.24%;食虫目3科10种,占15.15%;偶蹄目4科8种,占12.12%;翼手目2科6种,占9.09%;灵长目和兔形目各2种,各占3.03%。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10种。有东洋界特有科2科,即熊猫科和刺山鼠科。保护区分布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物种,即猪尾鼠和可能为藏鼠兔的一个新亚种的藏鼠兔。  相似文献   

18.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6~8月,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代表不同生境样带8条,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1997~2005年的每年4~9月,又在每条样带上设置1~3个调查样点,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重复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11种,其中:东洋界5种,占45%;广布6种,占55%.爬行动物19种,其中:东洋界11种,占57.89%;古北界4种、广布4种,分别占21.05%.区系组成东洋界成分占优势.此外,该区域分布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常弘  毕肖峰 《生态科学》1999,18(2):53-53
报道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调查,记录了该保护区鸟类118种,隶属13目35科,其中有59种属冬候鸟,57种属留鸟和2种属夏候鸟。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东寨港保护区有60种鸟类属古北界物种、43种是东洋界物种和15种是广布种。还分析了该保护区鸟类组成区系和鸟类生态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雷开明  朱宗福 《四川动物》2007,26(4):852-855,858
2002~2003年,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共调查大中型动物样线82条,实际调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20种,样线上遇见各种大中型兽类痕迹或实体总计223次,均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统计表明,针叶林生境中物种最丰富;随海拔增高,总的趋势是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海拔3600~4000 m之间,东洋界种类所占比例仍然较大(50%),动物区系呈现广泛的过渡性;随着海拔升高古北界种类样线的遇见率明显增加,3200 m以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记录到的20种大中型兽类中,豹猫(Felis bengalen-si)分布的海拔跨度最大,为保护区的广布种;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的遇见次数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