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种子的休眠特性可以区分小麦为四种类型:其一,基本上没有休眠期,在腊熟与黄熟时期种子的萌芽率即达到80%左右,例如玉皮与6028号小麦等;其二是休眠期很短的品种,这些小麦的种子达到黄熟程度即有60%左右的种子可以萌芽,在收获后很短期内即全部完成了休眠期,如,2419号与碧玛一号小麦等;其三是休眠期较短的品种,如中农28号,矮立多等,它们在成  相似文献   

2.
经农杆菌介导转化了5个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转化效率不同试管薯度过2-3个月的休眠期后转化效率明显提高。转化效率亦随T-DNA长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可能与T-DNA整合时的断裂或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转化效率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农杆菌介导转化了5个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转化效率不同,试管薯度过2~3个月的休眠期后转化效率明显提高。转化效率亦随T-DNA长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可能与T-DNA整合时的断裂或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基因工程作为改造马铃薯性状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优化马铃薯组织培养体系及外源基因转化条件是进行马铃薯转基因工作的基础。以三种熟性不同的马铃薯栽培品种(东农303、早大白、大西洋)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实验,对茎段和试管薯的分化体系进行筛选、优化,建立不同品种茎段的愈伤再生体系及试管薯直接分化再生体系。将以LYCB为目的基因,以NPTII为筛选标记的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分别对三种材料试管苗的茎段及试管薯进行转基因操作,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以建立适合于不同品种马铃薯茎段及试管薯的遗传转化体系。以研究中得到的最佳离体再生体系及最优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利用PCR方法,进行阳性植株检测并统计。研究发现,在东农303、早大白、大西洋三种品种中,经由茎段愈伤组织转化,获得的阳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36%、35%、28%;经由试管薯直接分化,获得的阳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43%、45%、17%。在后期转基因操作中,东农303/早大白转化时可采用试管薯作为试验组织,大西洋则适合用茎段。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的茎尖、花粉和花药培养已有大量报道。由于马铃薯作为组织培养材料难于掌握,因此从它的块茎、茎和叶等主要器官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并使之分化成再生植株的报道为数不多。为从茎尖培养以外的途径解决生产上的增加繁殖系数,减少籽种消耗和探索马铃薯幼茎再生植株的可能性及其培养条件,特别是激素的影响,我们作了这一工作。供试马铃薯品种为渭源67-5-3。材料在室内发芽,芽长到2厘米时,取下洗净。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方法灭菌,将  相似文献   

6.
美国农业研究局(ARS)与康乃尔大学合作研究获得了抗金黄线虫类小种Ro2的马铃薯种质。这种害虫是于1994年发现的。ARS称,在今后5~10年内,有可能向种植者提供一种对两个线虫小种(包括Ro1)均有抗性的马铃薯品种。金黄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是通过侵蚀植物根部而毁掉整个马铃薯作物。更糟的是,每个雌性线虫可产生几百个卵,这些卵在土壤里的休眠期可达数十年,待土壤条件合适时,危害马铃薯作物。抗两种金黄线虫的马铃薯@李思经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的意义与目的小麦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依小麦的类型与品种而有相当大的差别。休眠期很短的小麦种子在田间成熟以後,如遇阴雨就在穗上发芽,使我们收获的小麦品质变坏。休眠期长的小麦种子就没有这种现象。如能了解各种类型、品种的小麦种子的休眠期以後,我们就可以设法减少这种损失。小麦种子的休眠期不仅品种与类型间有不同,而且栽培的环境条件对它们也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收获後保管的方法也可以改变小麦种子的休眠状态。因此由了解休眠期开始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菌株组合,马铃薯植株茎、叶及接种物中A1和A2菌株孢子囊比例、温度、湿度对卵孢子产生的影响。不同菌株组合产生卵孢子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在离体接种情况下,叶片中产生卵孢子数量大于茎中产生卵孢子数量;A1和A2菌株中孢子囊不同比例对卵孢子产生影响很大,当比例为1:1时卵孢子产生量最大;15℃光照条件下培养,并给侵染叶片持续的水分供应才能产生大量卵孢子;寄主的抗性水平对卵孢子产生有明显的影响,中抗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最多,高抗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最少,感病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居中。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菌株组合,马铃薯植株茎、叶及接种物中A1和A2菌株孢子囊比例、温度、湿度对卵孢子产生的影响。不同菌株组合产生卵孢子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在离体接种情况下,叶片中产生卵孢子数量大于茎中产生卵孢子数量;A1和A2菌株中孢子囊不同比例对卵孢子产生影响很大,当比值为1∶1时卵孢子产生量最大;15℃光照条件下培养,并给侵染叶片持续的水分供应才能产生大量卵孢子;寄主的抗性水平对卵孢子产生有明显的影响,中抗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最多,高抗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最少,感病品种上产生卵孢子量居中。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块茎采收后,需要经过一段休眠期才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马铃薯块茎中干重的70—75%是淀粉。淀粉、蔗糖、还原糖,三者在休眠期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块茎临近萌发时,蔗糖和还原糖的水平开始上升。其他物质,特别是氨基酸、蛋白质类,在萌发过程中含量增高。与之相对应的酶系统也日趋活跃。马铃薯块茎萌发过程是消耗并利用贮存物质,不断合成新物质,组建新组织和新器官过程。因此贮藏的淀粉一方面“燃烧”,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进行分解,提供合成新物质的  相似文献   

11.
天麻的离体培养(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上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取生长期和休眠期天麻的切块和茎尖培养,可以诱导出芽。4~5个月后,诱导的芽继续加粗生长,并发育成多茎节和分枝完整的天麻块茎。此种块茎拌蜜环菌移栽后,可以繁殖新的块茎个体。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气生块茎的诱导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的块茎是茎的一种变态。通常由其地下匍匐茎的末端在适宜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膨大而成。一般认为,块茎的形成是马铃。薯植株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上接受了光周期诱导的结果。此时,匍匐茎末端几种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发生改变,髓部、木质部和韧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贮藏温度下马铃薯的萌芽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品种晋薯2号休眠期间,ABA含量下降,ZR,GA3,GA3/ABA增加,高温下种薯的ABA含量下降时间,GA3和ZR含量以及GA3/ABA比值增加时间均提前,休眠期缩短,低温下种薯的ABA含量下降,GA3含量和GA3/ABA比值增加均缓慢,ZR含量有升有降,休眠期延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干旱胁迫下多种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为马铃薯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马铃薯抗旱育种提供种质资源。采用12份不同基因型马铃薯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各品种整株内4种渗透调节物质和3种抗氧化酶指标,结合相关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12份不同基因型马铃薯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但各种指标在不同品种中的变化幅度呈显著性差异。生理指标与综合抗旱指数的密切程度顺序为:叶绿素>CAT活性>丙二醛>SOD 活性>可溶性糖>POD 活性。通过综合评价得到抗旱性强的马铃薯品种为135、SOLARA、TACNA和克新23号,抗旱性中等的马铃薯品种为16、费乌瑞它、F8、P、VITESSE和ZORA,抗旱性差的马铃薯品种为SOSNA和冀张14号。  相似文献   

15.
茉莉酮酸类物质与块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受两种以上的激素调控。赤霉素是促进伸长生长的激素,它对块茎形成起抑制作用。由于块茎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分化形成,而此时叶片中的赤霉素活性下降,因此,块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赤霉素含量降低。此外,还发现在块茎形成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急剧增加;在马铃薯地下匍匐枝的无菌培养试验中,细胞分裂素可诱导块茎形成;ABA含量在块茎形成完成时达到高峰,它可防止块茎二次生长,使之进入休眠期。Gresory认为在短日照下的马铃薯叶中含有块茎形成物质(tuberinducingsumstance,TIS),由于它向地下部迁…  相似文献   

16.
茎尖培养己成为产生无病毒植株的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建立以生产健康种薯为目标的种薯生产体系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有效途径。自1974年以来,我国这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据1979年统计,约有49个品种(其中包括少数品系)产生了无病毒植株,至1982年,已有15个品种应用于生产,推广面积超过十万亩。显然,研究和阐明茎尖培养去除病毒以后的复壮程度,引起植株生长发育上的变化及其增产潜力,对于  相似文献   

17.
赵龙  王舰  王芳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3):403-412
该研究以‘青薯9号’马铃薯无菌苗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模拟干旱胁迫下马铃薯茎段的差异表达,探究茎段在干旱胁迫下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马铃薯茎段差异表达基因下调的数量均多于上调,其中3种处理条件下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有657个。(2)GO富集分析表明,马铃薯茎段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氧化还原过程、激素响应、氧化还原酶活性以及糖基水解酶活性;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马铃薯茎段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酸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3)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6个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中的差异表达与转录组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丰富了马铃薯抗旱育种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8.
黄土塬区不同品种玉米间作群体生长特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林  张岁岐  王淑庆  王志梁 《生态学报》2012,32(23):7383-7390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品种间的竞争对群体结构和产量可能有促进作用.为了明确不同密度下品种间作对不同生育期群体生长特征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规律,选用郑单958和沈单16两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在中、高两种密度条件下进行隔行间作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作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同密度不同品种间作LAI在生育后期显著增加,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以获得更多的光照;中等密度下品种间作单株叶面积较单作显著增加,而高密度间作显著降低了单株叶面积;中等密度下,品种间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郑单958尤为突出,但高密度间作时的增加幅度较小,这与高密度下株高、茎粗相对减小有关.品种株高、茎粗随间作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对间作竞争的响应与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在不同生育期,郑单958和沈单16号表现不同的生长规律,前者在整个营养生长过程中对间作竞争的响应明显、持续和稳定,而进入生殖期后,间作的生长优势逐渐消失;后者在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但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较弱的竞争性.品种间作可有效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增加群体物质生产力,更好的为增产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二球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震  王国霞  蒋建平 《生态学报》2006,26(9):2870-2876
为了探讨树木冬芽休眠与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悬铃木冬芽休眠机理,研究了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1)悬铃木冬芽具有浅冬休眠特性,在25℃条件下即使深休眠期的冬芽也能够部分萌发,萌芽率达到40﹪~60﹪,但在15~20℃低温下不能萌发,而随着经历低温量的增加,休眠逐渐得到解除,在春季的10~15℃低温下也能萌发;(2)悬铃木冬芽的休眠解除的低温范围较大,5℃与12℃具有同样的低温效果,15℃也有较大的低温效果,甚至20℃也有低温效果,不同于温带树种,但与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分布的山桐子相似;(3)9~10月份为悬铃木的休眠导入期,10月下旬进入深休眠期,同时进入休眠解除期,经过冬季低温信号的诱导,休眠得以解除,保证春季冬芽的正常萌发;(4)悬铃木冬芽能否萌发取决于芽鳞的阻碍作用力与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萌发力的平衡状态,当阻碍力大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不能萌发,当阻碍力小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的萌发;(5)芽鳞除了具有阻碍作用和抵御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外,还具有利用冬季低温解除其休眠的作用,在解除其休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的萌发力,也降低了芽鳞的阻碍力;(6)悬铃木冬芽内的主芽和副芽休眠特性不同,在主芽萌芽能力弱时,副芽的萌芽能力增强,反之,主芽萌芽力强时,副芽的萌发就会受到抑制,当主芽能够经过冬季低温解除休眠能够萌发时,冬芽内的副芽重新进入休眠状态,可能是系统维持的一种生态适应;(7)二球悬铃木能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广泛栽培正是由悬铃木冬芽休眠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属于干旱敏感型作物,当前生产上的马铃薯品种多数不耐旱,中国马铃薯抗旱育种进程又受到遗传背景狭窄的制约。引进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我国马铃薯遗传背景,加快选育抗旱品种是马铃薯应对干旱的关键策略。2016年和2017年,在常规滴灌和雨养条件下,利用增广设计方法,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马铃薯品种为对照,对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315份高代品系和中国已有的3个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通过AMMI模型和GGE模型分析基因型、环境及二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并结合抗旱指数筛选抗旱性稳定且产量高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在雨养条件下,两年马铃薯平均产量差异较小,但是变异系数较大,常规滴灌条件下正好相反。马铃薯产量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其变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处理平方和的43.39%、39.36%和17.26%;C93和YS902两年的抗旱指数均高于对照品种,稳产性好,C48虽然抗旱指数相对较低,但是高产和稳产性高于所有材料。筛选出来的材料不仅可以作为抗旱育种亲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其抗旱机制,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