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气温骤升导致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塞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的气温骤升环境中诱发脑卒中,检测气温骤升前后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E、NE和DA的变化。结果:气温骤升时,正常生理组大鼠血中NE水平明显降低(P<0.01),E和DA变化不明显;而当升温结束后,NE出现明显的回升(P<0.01),恢复到升温前水平,DA继续下降,明显低于同组降温前和降温中水平(P<0.01)。高血压大鼠血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气温骤升的刺激下出现异常升高,E、NE和DA浓度均比升温前明显的升高(P<0.01),其中E和NE水平还明显地高于同一时间点的生理组大鼠(P<0.01)。模型组升温后发生脑梗塞的大鼠血E水平仍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生理组大鼠(P<0.05)和同组升温前水平(P<0.01)。结论:在气温骤升的应激刺激下,高血压机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异常升高及其调节的紊乱是骤然高温诱发脑梗塞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气温骤升导致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塞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气温骤升的高温环境中诱发脑梗塞,检测高温刺激前后大鼠ACTH、CORT、TSH、T3、T4的变化。结果:突然升温使生理组大鼠ACTH和CORT水平表现升高的趋势。模型组高血压大鼠CORT、TSH、T3、T4水平在升温中均呈现升高趋势,但是ACTH水平却明显降低(P〈0.05)。升温后发生脑梗塞大鼠的ACTH和T4水平与升温前比明显下降(P〈0.01),而TSH水平明显高于升温前水平(P〈0.05),T3水平不变。结论:高血压机体应激反应系统紊乱,甲状腺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异常波动,是突然高温促发高血压机体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温骤升导致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塞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气温骤升的高温环境中诱发脑梗塞,检测高温刺激前后大鼠ACTH、CORT、TSH、T3、T4的变化。结果:突然升温使生理组大鼠ACTH和CORT水平表现升高的趋势。模型组高血压大鼠CORT、TSH、T3、T4水平在升温中均呈现升高趋势,但是ACTH水平却明显降低(P<0.05)。升温后发生脑梗塞大鼠的ACTH和T4水平与升温前比明显下降(P<0.01),而TSH水平明显高于升温前水平(P<0.05),T3水平不变。结论:高血压机体应激反应系统紊乱,甲状腺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异常波动,是突然高温促发高血压机体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4.
清栓酶治疗36例脑梗塞的临床及血液流变学观察(摘要)天津市天和医院脑系科梁兴民本文观察36例脑梗塞在治疗前后的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岁60岁。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结果表明,红细胞压积。纤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了脑梗塞病人用复方清栓酶颈动脉注射前后不同时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显示:脑梗塞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方清栓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大部分指标在1~2月期间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但6个月后部分指标开始上升,至12~18月期间升高明显。提示急性脑梗塞后,在6~12月期间应坚持监测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时采取适当治疗。复方清栓酶虽可针对脑塞病人的多项血液流变学异常发挥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时间有一定限度,必要时应当在适当时机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先天性白内障大鼠血液常规、生化正常值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采用XS-800i血常规分析仪和OLYMPUS AV2700生化自动分析仪对185~211 g大鼠共计90只进行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测及用SA-6600自动血流变测试仪对血液进行流变学的测定。结果血像检测结果是白内障与正常对照同性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 >0.05);小眼白内障与正常对照同性比较红细胞宽度(RDW)间差异显著(P <0.01或 P <0.05)。血生化检测结果是白内障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同性间比较白蛋白(ALB)差异显著(P <0.01或P <0.05)雌性与对照组比较尿素(Ure)差异显著(P <0.01),小眼白内障雌性与正常对照比较肌酐(Cr)差异非常显著(P <0.01)。白内障、小眼白内障大鼠的红细胞是雄性的低于雌性(P <0.05,P <0.01)而血小板是雄性的高于雌性(P <0.01),肌酐是雄性低于雌性P <0.01),正常组雄雌间无差异;血液流变学各组间无差异显著性。结论白内障大鼠与正常组大鼠间某些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该数据为该鼠在这领域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磁化水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动脉硬化抑制作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对饮用磁化水和非磁化水的两组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血脂以及心功能的检测,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主动脉和红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磁化水有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效应,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压和减缓心率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rine)对Ⅱ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液流变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其余30只大鼠中取20只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牛磺酸治疗组(Tau组,采用20g/L牛磺酸生理盐水溶液治疗,200mg/kgbw),前两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8周后,测3组大鼠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糖、MDA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牛磺酸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MDA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或P〈0.01),显著升高造模大鼠SOD(P〈0.01);并且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P〈0.05)、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高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结论:牛磺酸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可能与其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有关,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肺心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低剂量(300 mg/kg ip)和高剂量组(600 mg/kg ip),参考薛氏常压低氧方法建立肺心病大鼠模型,常压低氧4周后测定大鼠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容积,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平均肺动脉压。结果:葛根素能显著降低肺心病大鼠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容积,纤维蛋白原(P<0.05),对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显著性作用(P>0.05),显著降低模型组降低肺动脉压(P<0.05)。结论:葛根素对肺心病大鼠有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其中31例病人用藻酸双酯钠(PSS)进行治疗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其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PSS能够纠正血液流交学异常,对防治缺血性中风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气温突变对高血压大鼠心梗发病及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给予肾动脉半结扎大鼠一次维生素D370 U/kg体重腹腔注射,22℃环境下饲以高脂饲料。10周后随机分为S、J和D三组,S组予以30分钟内升温至40℃处理,J组予以30分钟内降温至4℃的处理,D组为对照组。结果:S组大鼠急性心梗发病率为59.09%,J组大鼠发病率为26.32%,D组发病率为28.57%,S组大鼠以及J组大鼠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含量(P<0.05)均明显高于D组大鼠,S组与D组大鼠肌钙蛋白等含量(P>0.1)无显著差异。结论:气温骤升、骤降均能加重造成心肌损害,但夏季气温骤升所造成的急性心梗发病率高于气温的骤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过程中大脑组织中的Rho激酶活性变化,揭示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大鼠左侧颈内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诱导同侧脑半球发生脑梗塞,建立大鼠脑梗塞模型。在注射月桂酸钠前及注射后0.5h,3h及6h四个时间点上各处死大鼠6只,取双侧大脑实质组织,用于组织匀浆提取蛋白,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大脑实质组织中Rho激酶的活性。另取6h组大鼠的大脑组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Rho激酶底物-MBS的磷酸化情况。结果:在注射月桂酸钠之后3h及6h,同侧大脑实质(即梗塞侧)内的Rho激酶活性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内的Rho激酶活性(P0.05),但在注射后0.5h内,双侧的Rho激酶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大鼠脑梗塞模型中,大脑神经元内的Rho激酶活性能明显被活化,提示Rho激酶可能成为脑梗塞治疗的一个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erebral taurine biosynthesis in a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 has been studied. Cysteine sulfinic acid (CSA) and cysteic acid (CA), possible key intermediates in taurine biosynthesis, were found in the rat brain, whereas no cysteamine-cystamine was detected. In the brain of SHR,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ontents of CSA, CA, and taurine was noted in the cerebellum, hypothalamus, and striatum as compared with normotensive Wistar Kyoto rats. Similarl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ity of cysteine dioxygenase, the enzyme catalyzing cysteine to CSA, was attenuat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ame brain areas of SHR. In contrast, no alteration in the activity of CSA decarboxylase, the enzyme converting CSA to hypotaurine or CA to taurine, was observed. A decline in the percent conversion of [14C]cysteine to [14C]taurine was found also in tissue homogenates from the cerebellum, hypothalamus, and striatum of SHR, indicating that the declines in taurine content may be due to an attenuation of taurine biosynthesis, possibly at the step involving cysteine dioxygenase.  相似文献   

14.
心肌顿抑也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为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的心肌细胞可逆性损伤。可见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再灌注、心脏移植、心脏瓣膜置换等心脏外科大手术术后,应激性心肌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主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转复。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肌顿抑是导致心梗死亡、心衰再住院的重要病因,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关心肌顿抑的研究已经由器官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具体而言,心肌顿抑的发病机制包括: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脱偶联、线粒体及内质网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微循环痉挛、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理论、炎性介质释放理论、心肌顿抑的基因组学机制等。目前,广为接受的是氧自由基理论和钙超载理论。前者认为心肌梗死时,心肌组织氧自由基产生增多,清除障碍,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受伤和功能障碍;后者认为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酸中毒,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钙内流增多,同时,钙库重吸收钙障碍,导致钙超载,引起心肌细胞破坏、肌钙蛋白溶解,导致心功能障碍。阐明心肌顿抑发病机制,指导心梗治疗,有助于完善救治策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炎症促进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内皮功能病变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炎症因素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单纯高脂对照组和炎症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无菌医用液体石蜡和酵母多糖(Zym,20mg/kg,1次/3天)。所有大鼠均喂食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共8周。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超微结构;应用定量PCR法测定腹主动脉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 mRNA、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的表达。结果:炎症组可见游走于内膜下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和吞噬脂质颗粒的单核细胞,单纯高脂对照组仅见内皮细胞损伤和退行性变,未见内膜下层形成泡沫细胞,AS样病变较炎症组轻。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动脉壁iNOS mRNA表达降低,VCAM-1 mRNA及MMP7 mRNA标大量显著升高。结论:炎症刺激能够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D-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大鼠体内不同糖基化水平,研究其脑损伤发生的机理。方法采用不同剂量D-半乳糖[150、75、37.5mg/(kg·d)]分别腹腔注射(ip)处理大鼠8周,诱导糖基化状态和脑损伤。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硝基四氮唑蓝(NBT)比色法测定血清果糖胺;按文献方法分别测定血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含量及脑组织中AGEs含量,羟胺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SOD和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以Fura-2/AM作为钙荧光指示剂,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脑海马神经细胞胞质[Ca^2+]i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脑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变化。结果D-半乳糖处理8周后,大鼠血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升高,糖化产物形成增多;脑组织中AGEs及脑细胞胞质[Ca^2+]i含量明显升高,SOD及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P〈0.05),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病理性改变。结论D-半乳糖通过诱导体内蛋白糖基化和脑组织AGEs大量生成,降低抗氧化能力及胞质[Ca^2+]i超负荷等,导致脑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观察PPARβ激动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合并低血压的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GW0742(22μg、67μg和200 μg)于建模前30 min脑室注射给予,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生化法检测大鼠海马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神经元核固缩,海马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GW0742给予能明显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并能明显阻遏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结论 PPARβ激动剂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PPARβ激动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