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野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流行地区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多为Ⅰ型野毒。本文报导对我国一些省、自治区防疫站从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人粪便中分离的77株Ⅰ型野毒株,经PCR-RFLP法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野毒株在电泳图像上有明显差异。根据电泳图像所显示的三种酶切条带的数目,可分为14个类型,而且同一省、自治区内不同地区(如新疆),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如广东)的毒株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在某些相邻省份如广东省与海南省,92年流行毒株电泳图像完全一致。说明本法虽不如核酸序列分析精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毒株间的差异,有助于说明流行株的亲疏关系,可用于研究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脊髓灰质炎I型野毒株的PCR—RFLP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礼璧  原稔 《病毒学报》1994,10(2):145-153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Ⅰ)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Ⅰ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株,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在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PCR作为环境中PVⅠ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6.
建立的一步PCR方法即反转录和PCR在同一管中进行,同时检测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RNA。实验中对不同的反转录温度以及一步多重PCR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2℃、50℃反转录时polio有非特异性条带出现,60℃反转录特异性较好,而HAV在三种不同的反转录温度下均得到牧场划性较好的条带;应用一步PCR同时检测两种病毒与检测单一病毒的灵敏度基本一致,但在同等反应条件下后者的反应效率高于前者,特别是在检测HAV时。  相似文献   

7.
PCR法检测外环境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PVI)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I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标,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了PCR作为相环境中PVI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8.
9.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CSFV39-PKl5持续感染细胞模型为实验材料,综合运用免疫荧光、RT-PCR、流式细胞仪,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均表明,该细胞模型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即使在连续传至128代的CSFV39-PKl5传代细胞中,CSFV仍持续存在:呈免疫荧光抗体反应阳性和RT-PCR检测阳性。同时,该细胞与正常的PK-15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无显著差异。通过同段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发现CSFV39与CSFV石门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02%。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流行的脊髓灰质炎中发现脊灰病毒Ⅰ型自然重组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肇寅  郑渡平 《病毒学报》1993,9(3):195-202
  相似文献   

11.
12.
野生麋鹿绝灭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克清 《动物学研究》1985,6(1):111-115
糜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是我国特产的珍兽。野生者已不复存在。现存者以目前英国驯养的鹿群为最有名。国内仅个别大的动物园才有少数饲养。 我们曾推断过我国野生糜鹿绝灭的时间(曹克清,1978)和地区(曹克清,1982)。本文拟就它们绝灭的主要原因试作专题探讨。我们认为它们的绝灭与自然的人为的和动物本身的因素有关,特别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1989~1994年中国发生的脊髓灰质炎流行,疫情开始集中于华东、中南地区,后期趋于南部沿海一带。对近百份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脊灰病毒流行期间标本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发现流行主要由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引起,未发现Ⅱ型野毒株,但1993年在新疆分离到1株Ⅲ型野毒株。Ⅰ型野毒株中共存在4个基因型病毒,其中CHNP1-R91型病毒为这几年流行中新产生的重组病毒,在VP1/2A区含有一段疫苗株序列,另一段野毒株序列很可能来自CHNP1-JX89型病毒。这两个基因型病毒分布在全国大部份地区。病毒核酸的亲缘关系研究还证明,92~94年流行在南方沿海一带的脊髓灰质炎,主要由91年产生的重组病毒引起。此研究揭示了各地区、各基因型病毒与疫情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及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蔬菜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罗洁  杨卫英  吴圣进  黄宁珍   《广西植物》1997,17(4):363-370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极为丰富,共有213科1822种,分布于全国各地或局部分布于某区域。许多种类的营养价值极高,有的还有良好的药用或特种实用价值,故在科研、食用、饲用、工业及出口创汇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我国野菜利用的历史悠久,但多不成规模,其科研和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因此,必须广泛宣传,改变传统认识,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尽快查清我国野菜资源和建立信息系统,加强野菜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野菜资源,使其持续地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野生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野生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是发展稻作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 ,气候炎热 ,夏日长暖 ,雨量充沛 ,十分适宜野生稻的生长与繁衍 ,野生稻分布很广 ,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 ,我国有 3种野生稻 ,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瘤粒野稻 (中国“疣粒野生稻”)。我国野生稻分布广泛 ,南自海南省三亚 ,北至江西省东乡 ;东自台湾省桃园 ,西至云南省盈江。纬度约跨 1 0度 ,经度约跨 2 3度。中国野生稻的特征特…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遗传基础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8.
用 PCR技术从产于我国的 3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的 2个亚种中特异地扩增和测序了 r DNA的第一转录间隔区。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 (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 (O.granu-lata)和栽培稻的两个亚种 (O.sativa ssp.indica,O.sativa ssp.japonica)的 ITS1序列为 1 93bp、1 94bp、2 1 8bp、1 94bp和 1 94bp,它们的 G/ C含量为 69.3%~ 72 .7% ,序列中位点趋异率为 1 .5%~ 1 0 .6%。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简约性分支分析的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药用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和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的相似性都为 82 % ,说明它与 AA基因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疣粒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它在稻属中可能是一个系统地位较独特的类群。以 ITS1序列构建的 3种野生稻和 2个栽培稻亚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前人用同工酶、叶绿体 DNA、线粒体 DNA和核 DNA资料重建的稻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