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猪血清代替小牛血清作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进行染色体分析及淋巴细胞转化的研究。在94例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的培养中,培养液分别加入小牛血清与猎血清,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分别为3.91%和3.78%;21例常规法培养中,分裂指数分别为9.10%和9.21%;5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小牛血清和猪血清培养的转化率分别为69.52%和69.59%;16例阉割后公、母猪血清加入培养基中,细胞分裂指数(SCD法)分别为2.96%和3.14%。以上各项对照试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猪血清可用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  相似文献   

2.
1970年 H(?)yry 等首先报道了体外诱导细胞介导的细胞毒(CMC)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技术,随后 Golub 等用人的肿瘤细胞,和 Wagner 等用鼠的肿瘤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分别建立了异基因,同基因,自身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混合培养(MLTC)系统诱导CMC。通过这一技术,学者们研究了细胞  相似文献   

3.
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一种能直接杀伤病毒及抗细胞内感染的效应细胞,大多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为CD8细胞,其反应是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反应,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清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与病毒在体内的高度变异及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体与动物细胞是许多重要生化产物的来源。20多年来,随着体外细胞培养研究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以人体与动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来获取各种疫苗、人体干扰素、单克隆抗体、胰岛素、生长激素、血纤维溶血因子、凝血因子等一系列产物,而成为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系统。例如,早在70年代,Hayflick等就从人胚组织中分离和建立了两个细胞株——MRC-5和WI-38,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病毒疫苗的细胞培养商业生产,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融合了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而产生能分泌预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大量培养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等等。  相似文献   

5.
在辐射防护药的临床过渡工作中,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推算人体试用效价,由于临床上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急性放射病人来进行验证,如何肯定其对人类的真正防护效果,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采用的两种评定模型中,即离体照射的外周淋巴细胞体系和放射治疗的肿瘤病人,常以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作为指标来评定辐射防护药的人体防护效果。由于这  相似文献   

6.
实用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自人体的外周静脉血液,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分析,收集分离得到淋巴细胞,同时回收血液的血清成分,此血清不经灭活可直接用于培养。本实验对影响淋巴体外激少在、增殖的相关因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液RPMI1640中添加100μg/ml的PHA、100iu/ml的IL-2和10%的自体或胎血清,可以有产地激活淋巴细胞并在营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长期处于增鱼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动物病毒载体与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前景(续)侯云德三、甚因转移方式1。外源基因体外转移,返回体内。实际上,目前在基因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是将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取出在体外培养增殖,同时将某种外源基因如IL-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等基因导入该细胞,然后再将此经基因改造的细胞重新返回人体,以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鱼类外周血染色体的简易制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作鱼类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时,通常需采用Ojima等和Heckman等建立的淋巴细胞培养法。最近,我们未采用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制得了尼罗罗非鱼、草鱼、江西万安玻璃鲤鱼等数种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图略)。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有证据表明人体肝癌细胞表面膜抗原的成份与正常肝细胞的有差异。应用125I UdR释放试验也证明肝癌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有可能识别这些膜抗原的差异性。但除了与人体肝癌有交义反应的胚胎肝抗原的性质有些初步报道以外,人体肝癌相关抗原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建立的淋巴细胞集落培养技术,无疑地将促进人们对于淋巴细胞的了解。J.Radnay 等于1979年用双层琼脂培养技术,以 Pokeweed 为丝裂原,获得人外周血 B淋巴细胞集落。Izssuirre 等将 B 淋巴细胞悬液接种到含有3×105/ml 受照射的自身或同种T 淋巴细胞、20%T 淋巴细胞条件培养基和0.8%甲基纤维素的培养体系内,用 Pokeweed作丝裂原,也培养出人的 B 淋巴细胞集落。本文将介绍以脂多糖(LPS)、小鼠红细胞(MRBC)及牛血清白蛋白(ESA)为丝裂原,用单层琼脂培养技术,研究人外周血 B 淋巴细胞在琼脂培养基内的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一种适宜淋巴细胞生长的天然培养基,我们在漏出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小牛血汪有为培养液,对3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制片,并以M199作对照,用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丝分裂指数、分裂相质量等指标综合评价漏出液的培养效果。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在漏出淮中生长快,分裂旺盛,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培养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检测,是近年来常用的体外短期检测方法之一,可用来评价被检理化因子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及监测环境、职业接触等有害因子对人类的潜在致癌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敏感性,根据微核起源于染色体断片与落后染色体的观  相似文献   

13.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生物和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它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然而,人体生理学课堂教学学时较少,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概念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如何能让学生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然成为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应用于"人体生理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选择与解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故事以及研究成果,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人体生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生物磁学》2012,(25):I0003-I0003
胸腺在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人体一种主要的免疫防御细胞-T淋巴细胞就是在胸腺中分化成熟。祖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胸腺形成各种类型的T细胞,每种T细胞各自执行着特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谢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定植于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无论从细胞还是基因数量上都远超人体,而90%以上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这严重限制了对人体共生微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鉴定和分离未知或以前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不足。本文论述了利用基因组测序探索微生物“暗物质”的效果,以及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综述了当前有效的微生物鉴定和培养技术,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组信息抗体工程等;阐述了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体微生物“暗物质”的潜力,对人体微生物“暗物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动物或人的肿瘤细胞中常出现个体发育阶段胚胎细胞所具有的某些蛋白质、酶、转移核糖核酸等,这已为大家所熟知(Fishman和Sell,1976)。我们曾用免疫膜荧光法对离体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进行了研究,发现肝癌细胞具有与胎儿肝细胞有交叉反应的膜抗原(施渭康等,1977)。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胚胎抗原在这些细胞表面的分布,我们用铁蛋白标记抗体技术进行了电镜观察。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免疫膜荧光法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人体  相似文献   

17.
与免疫关系最密切的细胞,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然而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本文只简单介绍淋巴细胞与免疫的关系。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人体血液和淋巴器官脾、淋巴结和胸腺中。六十年代前,曾把小淋巴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体免疫系统昼夜节律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皮质醇作用于T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途径的假设 ,建立了皮质醇作用下的人体T细胞在淋巴器官与血液之间再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皮质醇作用的强度及其它再循环参量的取值范围及理论结果对参数的敏感性。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再循环的T淋巴细胞在淋巴器官与血液中的稳定振荡行为 ,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免疫系统生物节律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本报告应用γ-射线诱发微核、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分析细胞周期,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经400rad照射的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1.5小时,或在37℃下放置5小时,此时淋巴细胞属G_0期。和照射前相比,两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1)。(2)照射静脉血经pHA刺激培养23—24小时收获细胞,此时转化淋巴细胞应属G_1期,分别计数转化和未转化(G_0期)淋巴细胞微核,与照射前未培养淋巴细胞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3)400rad照射静脉血培养72小时后,淋巴细胞微核较培养前增加14.5倍。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等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微核在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形成。  相似文献   

20.
作为染色体损伤快速检测的微核方法,近 年来获得广泛的应用: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致 癌致突变能力、监测环境污染等。常用实验材 料是某些植物组织、啮齿动物的骨髓细胞和人 体静脉血淋巴细胞等。显然。要评价理化因子 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以人类细胞为实验材料较 为合宜。以往人体静脉血淋巴细胞检测主要有 两种方法:(1) rli}4脉血经短期培养后制片;(2) 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直接制片。根据我们的实 践,前一方法手续繁复,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 件;后一方法需血量约1-2m1,对一个病员作 系统观察常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实验室建立 了末梢血微核检测法,仅需指尖刺血0.06m1,同 时简化了一些实验过程,使此法更简易可行。 用皮刺血检测微核,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过 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