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自然环境极端恶劣,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随之降低,机体供氧不足,常会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尤其是未经习服而又急进高原的人群其发病率可达60%-90%,甚至可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严重威胁高原人员的生命健康和作业能力。如何延缓急性高原病发病进程,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高原现场急救装备的应用和紧急救治措施的实施是影响急性高原病预后和转归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高原自然环境极端恶劣,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随之降低,机体供氧不足,常会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尤其是未经习服而又急进高原的人群其发病率可达60%-90%,甚至可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严重威胁高原人员的生命健康和作业能力。如何延缓急性高原病发病进程,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高原现场急救装备的应用和紧急救治措施的实施是影响急性高原病预后和转归的关键因素。高原轻便加压舱是由该所在国内率先研制而成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急救装备,为高原现场就地治疗急  相似文献   

3.
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及结构、睡眠呼吸紊乱进一步参与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急进高原及高原习服人群表现出不同的睡眠呼吸结构的改变,世居藏族人群在高原环境下有良好的睡眠结构和质量。文章通过周期性呼吸、低氧通气反应、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环路增益、细胞因子水平和神经递质等方面阐述了高原自然环境中引起睡眠呼吸改变的机制及其与急性高原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心功能变化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年男性由平原急进高原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218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平原及急进高原24h内的血压、心卒和血氧饱和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功能;根据路易斯湖评分标准将受试者分为急性高原病纽(AMS组)和无急性高原病组(无AMS组)。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心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博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收缩末容积则显著降低(P〈0.05);急进高原后AMS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无AMS组(P〈0.05),每博指数、左室舒张末容积显著低于无AMS组(P〈0.05)。结论:健康男性青年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强,左室舒张末容积、心率、每博指数可能作为预测急性高原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高原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高原胃肠病的主要因素。高原胃肠病是近年来逐渐深入研究的高原病之一,研究高原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对降低高原病发病率、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尤为重要。本文就高原缺氧对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Huang QY  Lu FY  You HY  Li XX  Pian T  Cai MC  Gao YQ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27(3):304-5, 310, 342
目的:在高海拔高原部队验证低氧预适应降低急性高原反应、改善体能的效果,并观察效果的时间保留规律。方法:拟进驻4300m高原新兵利用低氧呼吸器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每天上、下午各1h,连续5d,分别于训练结束后第2天和第6天进入高原,观测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和体能。结果:低氧预适应训练可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训练结束后第2天进入高原者VO2 max和PWC170显著降低,而第6天进入高原者,VO2max无明显改变。结论:进驻高海拔高原前进行为期5天的低氧预适应训练可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训练效果至少可保留5天。  相似文献   

7.
急性高原病是暴露于高原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若不及时诊治,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增加,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是医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人们有效快速地预防急性高原病,本文对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的药物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并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任文汇  王剑波 《生物磁学》2011,(6):1187-1190,1200
急性高原病是暴露于高原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若不及时诊治,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增加,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是医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人们有效快速地预防急性高原病,本文对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的药物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并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体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后出现多系统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系统定量并描述机体蛋白质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近年来在多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发生机制等方面研究应用广泛。本文系统综述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AMS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急进高原习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AMS的发病机制、提前干预、临床治疗和AMS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急性高原病的遗传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婷  胡扬 《遗传》2013,35(2):141-150
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是高原特发病之一, 在高原旅居者中(>2 500 m)具有高发生率, 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能力和健康, 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尽管AHAD的相关研究已开展百余年, 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 但大量研究已证实AHAD存在易感性的差异。文章综述了迄今为止AHAD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以期为AHAD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原病通常分为急性高原反应(HAAR)、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昏迷(HACC)三型。对其发病机理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采用自身对比实验,观察了HAAR、HAPE各20名患者发病时及治愈后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Ⅱ)-醛固酮(ALD)系统及脑脊液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低氧低二氧化碳对大鼠脑血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正中  钟凯声 《生理学报》1994,46(3):273-280
低氧下脑血流与急性高原病有关,许多研究已证明,低氧不适应者的CBF明显高于低氧适应者,而高原世居者则低于海平正常值。低氧下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对抗低氧扩血管及降低CBF的作用。因此研究低氧下低PaCO2对CBF的调节作用对于研究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及其机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目的:(1)揭示低氧下低PaCO2与CBF之间的关系;(2)通过增加通气量使PaCO2下降至合适水平,以保护脑血流维持在  相似文献   

13.
3000m以上的高原因大气压及其氧分压低,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量增多等因素而导致很多"高原病".其中,高原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就高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高原脑血管病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小鼠急性低氧暴露时脑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通过急性减压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改变的观察进一步探讨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理。实验采用鼠尾静脉注射吖啶橙荧光素作标记,落射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低氧状态下脑血管普遍扩张,但脑表面微血管的扩张大于脑深部微血管的扩张,微动脉的扩张大于微静脉的扩张;脑表面及深部的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密度增加、间距缩小;脑血流随缺氧加重而变慢并有淤积;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及出血;神经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空泡水肿。提示急性高原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有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科学研究》2015,(6):554-558
高原低氧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环境限制因子之一,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类动物,受到高原低氧和洞穴低氧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高原鼢鼠低氧适应主要生理特征及低氧适应关键基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些研究结果对阐明高原鼢鼠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探索人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类高原病的防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的重症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实验目的是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高原脑水肿发病时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为研究高原脑水肿发病分子机制以及高原脑水肿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应用二维凝胶电泳(2D)结合质谱的方法比较了一例高原脑水肿(HACE)患者与高原肺水肿(HAPE)和轻型急性高原反应(mAMS)患者血浆蛋白表达的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最后用ELISA方法检测载脂蛋白E含量。结果:我们检测到HACE与HAPE患者血浆比较有6个差异蛋白质点,HACE与mAMS患者血浆比较也有6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结果显示两组比较中都有载脂蛋白E含量变化,ELISA检测结果与二维凝胶电泳结果一致。结论:本实验首次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到高原脑水肿研究中,并且发现了可能与高原脑水肿发病密切相关的载脂蛋白E,该蛋白对于研究高原脑水肿发病分子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病的一种,是高原肺水肿和高原心脏病的初始环节,近年来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日渐深入。红景天作为传统中藏药,在治疗高原病方面有悠久的历史,红景天在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肺动脉高压,但是学者们对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还处在基础研究的探索阶段。本文系统阐述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以及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相关药物筛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来,有1/3左右的旅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除了影响高原旅游之外,加上大部分旅客缺乏高原低氧防护的基本知识,所以有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高原病。因此,在青藏铁路通车即将两周年之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生理组专家吴天一编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急性低氧条件下高、低二氧化碳对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血流的调节中,动脉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是两个重要调节因素。当氧或二氧化碳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可引起脑血管阻力的改变,继而导致脑血流的变化。急性和慢性低氧往往伴随着机体二氧化碳的变化。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经常能见到人体的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现象,前者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张力的降低,后者造成二氧化碳张力的升高。这种低氧和高、低二氧化碳结合作用于脑血管的现象不但可发生在高原  相似文献   

20.
低氧适应不同水平人体最大呼气流量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既取决于缺氧的程度、速率和时程,也与个体的生理学特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急进海拔4 850m后的重体力劳动群体进行了连续半年的最大呼气流量(MEFV)15项指标监测,以高原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将受试群体划分为不同适应水平组,旨在观察高原低氧时MEFV指标演变进程,初步探讨高原病易感人群中MEFV指标改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