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何海洋中的昆虫种类如此稀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种类丰富,占所有动物总数的23。已知的水生昆虫约30000种,而在海洋生活的昆虫仅为250~300种。根据在海洋中的栖息地不同,海洋昆虫一般可分为远洋昆虫、潮池昆虫和海滨昆虫。该文介绍了目前科学界对于海洋昆虫种类为何如此稀少的主流观点与假说,包括海水高渗管压、低氧、营养物质缺乏、昆虫与显花植物间的协同进化以及与甲壳类动物的生态位竞争等。  相似文献   

2.
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生物技术管华诗(青岛海洋大学)世界海洋面积达三亿六千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71%。海水总体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现已从海洋发现的化学元素达85种,所有这些就为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浩大的活动空间及丰富的营养物质。据统计,整个地球生物的生产力每年相当于1540亿吨有机碳,而海洋就占了87%。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达20余万种。  相似文献   

3.
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实现陆海接力保种的重要举措,为探究近海围栏是海洋牧场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能力,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进行周年调查,评估了海洋牧场中底栖动物及中下层生物资源量,并通过放养中华鲟摄食生长状况和消化道内容物分析,获得了海洋牧场中中华鲟幼鱼可摄食饵料种类,同时估算了其最大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白龙屿海洋牧场周年共采集到共47种饵料生物隶属于5门8纲,其中底栖动物38种、中下层生物9种,依据历史记录均为中华鲟可摄食种类;根据消化道内容物实测分析,放养中华鲟能够在海洋牧场中自主摄食,验证其摄食了4门5纲共16种饵料生物,其食物组成按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小排列:甲壳纲(主要为虾蟹类)>腹足纲>鱼纲>瓣鳃纲>多毛纲,摄食偏好按摄食选择系数大小排列:甲壳纲>腹足纲>瓣鳃纲>多毛纲>鱼纲;估算结果表明海域面积650亩的白龙屿海洋牧场中适合中华鲟摄食的饵料资源最大年产量约为818.389 kg,仅靠这些天然饵料供给的情况下,可供69尾中华鲟幼鲟正常生长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与财富。在我国,海洋国土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地球上80%的生物生存于海洋中,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是解决21世纪人类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海洋生物技术(marine biotechnology)作为有效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关键技术应运而生,海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于冰  胡求光 《生态学报》2018,38(19):6826-6834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的基础下,提出的一种针对受损海洋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以实现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从与已建立的相关制度联系的视角对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内涵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保障措施等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表明:目前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性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对陆源污染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研究甚少;海洋生态损害涉及相关利益者复杂,"人-人-海"的补偿关系链条尚未完全形成;补偿标准核算仍是研究的难点,目前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海洋生态损害评估,但在一定程度上,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标准是损害评估体系与补偿体系的综合结果;目前主要有经济、资源、生境3种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方式,补偿方式的选取主要受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补偿的有效落实还需要有配套制度和监管体系作为实施保障。综上所述,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涉及海洋生态损害评价、补偿关键要素、补偿保障条件、补偿可持续性发展等各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增强海洋意识重视海洋生物技术林锦湖(国家科委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宝库。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海水总体积地占球总水量的97%,浩瀚海洋中生活着20万余种生物,每年可为人类转化为30亿吨水产食品。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海洋农业,将是为人类供应蛋白质的主要产地;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将为人类提供治疗疑难病的特效药物和特殊功用的生化产品;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将对维护地球生存环境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承担多种生理生态功能。北部湾海洋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海洋植物有3门43种。该文综述了从2002年起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从11种红树植物和7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59个新化合物和35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3种海草植物中获得3个新化合物和7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6种海藻植物和1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25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主要涉及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海洋植物研究方向及后续的研究建议。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层海洋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武昌  李海波  丰美萍  于莹  赵苑  赵丽  肖天  孙军 《生态学报》2014,34(14):3820-3826
对深层海洋(200 m)浮游生物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前沿,已有的深层海洋浮游生物知识是我国相关研究的基础。浮游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浮游植物沉降到深海中会死亡,但有些浮游植物却能在深海中生存。综述深层海洋中存活的浮游植物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的研究提供参考。在深层海洋发现的浮游植物(2"m)种类不多,共有18种,最深分布在4000 m,颗石藻的丰度大于硅藻和甲藻,最大丰度为2220个/L,出现在500 m。在1911—1985年期间,曾经发现橄榄绿细胞,由于研究手段有限,一直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1985年以后的研究怀疑这些橄榄绿细胞就是聚球藻蓝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几个站位能分布到2750 m,在深层海洋的最大丰度为3.5×105个/mL,出现在800 m。在许多海区200—700 m发现有浮游植物色素荧光的高值,但对引起高值的原因尚不清楚。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深层海洋的垂直剖面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300 m以深为0.001—0.1"g C/L,且其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蛇类的演化     
宿营 《化石》2001,10(1):3-4
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后进化出来的一支,它们的四肢完全退化消失,但是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却发展得能灵活地游动。现存已知蛇类约有三千种,分为无毒蛇和有毒蛇两大类,生活于山地、草原、河流、森林、荒漠及海洋中。  相似文献   

10.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两串明珠闪耀着光芒——那就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两组最重要的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部,东北距广州约700公里,西北距海南岛约300公里,从东到西迤逦200公里,共有40座岛、沙洲、礁、暗滩组成,其中东面的一群叫宣德群岛,主要岛屿有8个;西面的一群叫永乐群岛,主要岛屿有14个。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细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由于海洋细菌有产生多种新颖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新药筛选的重要资源,在药品开发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海洋细菌中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40  
海洋微生物以其分类的多样性和遗传背景的特征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本文对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报道的研究结果看,占海洋微生物主导地位的海洋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种类最为丰富;海洋真菌和海洋放射线菌虽非海洋微生物中的主要菌群,但其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潜能不可低估。此外,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那些在常规条件下易于培养的微生物类群,今后的之一是对于非可培养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探索,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内海洋微生物资源优势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洋之旅     
《人与生物圈》1998,(4):31-31
中国的版图由两部分组成,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外,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域。近年来沿海各地利用沙滩、阳光和海水,相继开发了海滨浴场、冲浪、帆板、赛艇、潜水、游船、观察海滨滩涂、观察海底生态等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心理的旅游产品,一时受到青眯。我们将此类回归自然的旅游产品纳入生态旅游产品的门类中,是要提醒海洋旅游的操作者和海洋旅游的参加者,在利用和享受海洋的同时,用生态旅游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通过对CO~2的固定以及与大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增加海洋碳汇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热门研究课题和主要途径之一。海洋微型生物在海洋的固碳过程及碳循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海洋碳汇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一类重要的海洋微型生物——单细胞原生生物在海洋碳汇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其中的代表——网粘菌门(Labyrintholomycota)原生生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次级生产中的意义,并从清楚地认识海洋碳汇的过程和机制方面,提出未来该领域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案,为丰富海洋碳汇研究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大规模培养海洋真菌和提高获得抗菌物质的几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用不同海水浓度培养基发酵海洋真菌,在供试的10株海洋真菌中,5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明显差异;培养时间不同,6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差别较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marine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是指所有海洋微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本文介绍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和利用进展,包括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改进,有价值的海洋微生物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关于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海洋固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氮、碳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俊德  王汉奎  张偲  黄良民  王肇鼎 《生态学报》2002,22(10):1741-1749
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共生互作关系多样化,作较全面的概述。综合分析了海洋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活性)、在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和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介绍了固氮生物在海洋生物链和海洋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海洋微生物已成为抗肿瘤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目前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抗肿瘤天然产物。文章综述了近几年从海洋微生物(海洋放线菌、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2的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严国安  刘永定 《生态学报》2001,21(5):827-833
水生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CO2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CO2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有面碳化合物的沉隆等,现在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海洋碳子模型以对CO2的汇进行估测。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生物泵”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两大类主要的海洋碳子模型:厢式模型和普通环流模型,采用这些模型对海洋碳汇的估算约为1.2-2.4GtC/a;分析了湖泊、河流等对大气CO2汇的特点及向海洋的转移,并对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大气CO2汇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国  刘广绪 《生态学报》2015,35(7):2388-2398
人源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导致空气中CO2浓度越来越高,其中大约1/4至1/3被海洋吸收。过多CO2在海水中的溶解,除引起海水p H值降低外,还导致海水中碳酸盐平衡体系的变化,即"海洋酸化"现象。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不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水产养殖种,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史在海水中完成,因此海洋环境的变化极易对其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已证实海洋酸化能对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发育、生物钙化、基因表达等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归纳了其对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其生态学效应,探讨了现有研究在方法创新、内容拓展以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展望了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