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成年雄性鸣禽的习得性发声信号——长鸣(long call)和鸣唱(song)是由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启动,以及由前脑最后一级输出核团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整合输出.RA投射神经元与位于中脑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e intercollicular,DM)形成突触连接.该文采用电损毁与声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依次损毁成年雄性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单侧RA和DM核团,探讨了前脑和中脑对习得性发声的影响.结果提示,RA核团与DM核团共同参与了对雄性斑胸草雀习得性声音的调控,而且这种控制具有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究了雌、雄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不同发育时期前脑四个控制发声重要核团古纹状体栎核(RA)、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外侧部(LMAN)、X区(Area X)和高级发声中枢(HVC)中神经元数量、体积和体内雌二醇(E2)和睾酮(T)浓度的变化,以揭示性激素对鸣禽发声核团性双态性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HVC、LMAN和X区在发育早期神经元数量和体积均呈显著性双态性差异,而RA神经元直至30日龄(P30)后才显示出明显性别差异(P<0.05);(2)除RA外,HVC、LMAN和X区神经元体积的显著性双态性差异均发生在P20左右,P20后雌、雄核团内的神经元体积仅有较小范围的波动;(3)RA和LMAN神经元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雌、雄鸟HVC和雄鸟X区的神经元数量在P20—30间均增长,雄鸟HVC的增长幅度显著大于雌鸟。P30后HVC和X区的神经元数量不再增加,开始小幅度减少;(4)四个发声核团的神经元数量和体积在P5-120期间均出现1—2个急剧变化期,此变化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的临界期及核团间神经联系开始建立的时期相对应;(5)雌、雄鸟血清中E2的水平在核团发育初期(P5)差异显著,雌鸟为雄鸟的7.45倍,P5后则呈相反方向变化趋势,在P15时雄鸟中的E2水平反超过雌鸟,差异显著(P<0.05)。睾酮仅在发育P50后的雄鸟体内被检测出,雌鸟中始终未能检测出T的存在。结果提示:雌、雄白腰文鸟发育早期体内E2浓度的变化启动了HVC、LMAN和X区早期神经元性双态性的分化和持续发育;睾酮对雌、雄鸣禽发声控制核团中早期神经元的性双态性分化作用较小[动物学报49(3):353—361,2003]。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呜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鸣禽栗巫鸟和燕雀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在发声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团前脑HVc、RA 和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发声技巧较高的雄性栗巫鸟的相应核团均相对大于雄性燕雀;而在发声中作用较小的nⅫts及雌性鸣禽的相应所有核团均无显著种间差异. 这一结果表明,发声能力的高低与前脑发声核团的体积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雌雄差别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李东风  左明雪 《动物学报》1992,38(3):298-301
本文应用尼氏染色组织学方法,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黄雀(Carduclis spinus)和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三种鸣禽的前脑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核团的体积存在着显著的性双形性。雄鸟的核团体积均大于雌鸟(P<0.001)。说明鸟类鸣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由其神经结构的形态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鸣禽白腰文鸟前脑古纹状体粗核性双态发育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少举  张信文  左明雪 《动物学报》2001,47(5):535-541,T001
对鸣禽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发声控制核团古纹状体粗核 (robustnucleusofarchistriatum ,RA)的性双态分化过程进行了组织学研究 ,并应用双向神经示踪剂 (biotinylateddextranamine ,BDA) ,追踪新纹状体外侧巨细胞核 (lateralnucleusmagnocellularisofanteriorneostriatum ,LMAN)和高级发声中枢 (highvocalcenter,HVC)与RA建立纤维联系的时间和过程。结果发现 :5~ 3 5日龄段为雌雄RA体积、神经元大小和神经元密度变化最集中的时间。在该时段内 ,RA体积、神经元大小均增加 3~ 4倍 ,而RA神经元密度减少约 4倍。这些变化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非配对 ,双尾t 检验 ) ,但与RA同LMAN、HVC建立神经联系的时间一致。RA同LMAN、HVC建立联系的时间分别为 5~ 15和 15~ 3 5日龄。 4 5日龄后 ,RA体积大小在雌、雄间出现显著差别 (P <0 0 5 )。 4 5~ 60日龄为雌鸟神经元凋亡数量最多时期 ,4 5和 60日龄神经元凋亡数分别为 19 4± 8 0和 17 9± 8 2 (× 10 3/mm3)。结果提示 :4 5日龄后雌雄鸟RA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可能是鸣禽发声核团性双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尼氏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脑视前区性双形核的位置、立体重塑和细胞组成。结果表明,该核团是一对圓柱形小核团,在视前区第三脑室两侧对称分布,头尾两端较细,中部稍膨大,其总长度雄性为262±35μm,雌性205±32μm。核团内由大、中、小三种神经元组成。雄性核团还可分为腹外侧和背内侧二个亚群,腹外侧亚群主由中神经元组成,背内侧亚群以大神经元占多数,雌性核团无明显的分群现象。  相似文献   

10.
鸟类的发声和发声学习涉及处于脑中不同水平的相互联系的一些发声核团。在很多鸟类中, 仅雄性鸣啭, 例如在斑胸草雀(Taeniogygia guttata) 中, 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的性差异, 雌性发声系统和发声核团中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少于雄性。推测这种性差异也可能存在于弓状皮质前部大细胞外侧核(LMAN), 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还很少。为探讨雌雄鸣禽脑中神经元数量发育的规律, 我们应用半薄切片对斑胸草雀发育不同阶段的神经元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全部实验组中, 发育10 d和成体雌性LMAN中神经元的密度和神经元数量均无明显变化, 神经元的数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雄鸟中, 我们发现在发育早期神经元的数量有极为显著的减少, 这与已有的报道, 即应用非类固醇技术获得的结果相似。LMAN中神经元数量的减少(57%) 一直持续到成体。因此, 成年雌鸟LMAN中的全部神经元数量是雄鸟的4 倍(P<0 001)。推测雌鸟脑中存在较多的神经元数量可能与其在发育和成体期间需维持适当的神经网络有关, 这种神经构筑对于动物种间识别等功能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组织学技术和微机处理方法研究了春秋两季雄性成年鸣禽栗鹂前脑鸣啭相关核团体积与性腺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鸣啭控制直接相关的核团HVC、RA以及在鸣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的X区体积均随睾丸体积变化而发生显著的正相关性变化,而与发声无关的对照核团则没有这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  相似文献   

13.
鸣禽的发声及其学习过程涉及前脑不同部位的几个核团,其中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是发声控制的主导核团(Nottebohm等,1976);古纹状体粗核(robust nucleus of archistriatalis,RA)是前脑多种信息的会聚点(Wild,1994),并在呼吸与发声协调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Vicario,1991).国外曾对金丝雀、斑胸草雀RA的纤维联系有过系统的研究(Nottebohm等,1982;Wild,1993),国内张信文等(1994)也曾对黄雀RA的纤维联系进行过报道.  相似文献   

14.
燕雀属鸣禽类,其鸣声分两类:连续的短音节鸣声和单次的长音节鸣声。前脑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RobustusArchiastriatalis,RA)是燕雀鸣控制神经系统中发声学习与运动的交汇核团,也是发声、呼吸系统联系的枢纽。本实验采用电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枢、初级中枢耳蜗核由角核和前庭外侧核组成,NA发出以对侧为主的纤维经外侧丘系可直接传入中脑背外侧核形成脑干听觉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16.
左明雪  陈刚  彭卫民  曾少举 《生命科学》2000,12(2):60-62,56
鸣禽发声学习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一条直接神经通路和一条辅助神经通路组成,由前脑控制发声学习的最高中枢HVC、旁嗅叶的X区和巨细胞核外侧部(lMAN)组成的辅助通路,对鸟类发声学习行为的发育和调制具有重要作用。发声控制系统中神经元类型、数量及再生与更替、神经组构及其重组、神经介质和受体的分布等差异,决定了鸣禽在发声学习行为表现的差异以及性双态性。本文对近年鸟类控制发声学习行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进展作了较为  相似文献   

17.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声谱分析,研究了5-120日龄雌、雄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的声谱变化,及该时段3个主要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体积、睾丸(睾酮)的相应改变。结果如下:①45日龄以前,雌雄鸟只能发出简单鸣叫(call),鸣声基本不会鸣唱。②雄性HVC,RA,AreaX体积均比雌性大2-6部。3个核团的大小发育不完全一致。各核团的快速生长期与鸣唱学习的主要时段(60-120日龄)不同步,说明核团的个体发育可能不完全受发声行为的影响。③睾丸的充分发育(120日龄后)及血液中具有较高的睾酮水平是雄鸟发出成熟鸣唱语句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间核(IM)是鸟类延髓中支配发声的重要运动神经核团。本文对鸣禽类锡嘴雀、非鸣禽类鸽的IM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锡嘴雀的IM是延髓内支配发声的重要运动神经核团,在其延髓的发声控制中存在着明显的左侧神经支配优势;IM内支配舌肌和鸣肌的神经元可分为两个亚核,其神经元数量比例约为1∶2。鸽的IM是延髓内支配发声的唯一运动神经核团;每侧IM可支配双侧鸣肌;在IM内支配舌及鸣肌的神经元大部分是交迭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研究了5-120日龄雌雄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4个主要发声核团(RA,LMAN,AreaX和HVC)的体积变化,再通过神经示踪技术研究这些核团与其他核团神经联系的建立时间,以了解发声核团发育及性别分化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1)雌雄RA体积均在20,30日龄前后表现出急剧的变化和雌雄差异;雌雄RA在15和25日龄分别接受LMAN和HVC的神经支配,(2)雌雄LMAN体积分别在20,30日龄前先增长,之后均缩小,雌雄LMAN的神经元大小均在15和20日龄间急剧增长,但在该时段之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雌雄LMAN均在15日龄接受RA的神经支配。(3)AreaX核体积,神经元大小最明显的变化位于20-25日龄间;雌雄AreaX核均在15日龄时接受HVC的神经支配,(4)AreaX核体积,神经元大小最明显的变化位于20-25日龄间;雌雄AreaX核均在15日龄时接受HVC的神经支配,(4)雌雄HVC体积变化的最大值在20和30日龄前后,雄乌HVC的神经元大小在20,30日龄前后,雌鸟在15-20日龄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余组间变化小或不明显,雌雄HVC分别在15,25日龄同AreaX核,RA建立神经联系,因此,4个发声核团组织学的明显变化与核团间神经联系的建立相关,说明发声核团间的神经联系可能影响和决定了核团体积在发育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神经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 5~ 15 0日龄雄性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swinhoei)不同年龄段的声谱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神经调制机制。结果如下 :(1)HVC、RA和AreaX三个发声核团的神经联系基本接近成年鸟的水平后 ,幼鸟才开始学习鸣叫 (约 45日龄 ) ;(2 )HVC、RA和AreaX达到成年核团体积时 (约 80日龄 ) ,幼鸟才具有成年雄鸟的鸣叫模式 ;(3)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与核团间的神经支配有关 ,而基本不受鸣唱行为的影响 ,HVC、RA和AreaX的最快增长时间段各不相同 ,三个核团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体积增长的显著变化 (one wayANOVA ,P <0 0 5 ) ,但各核团在任意两个时间段的体积差异并不都显著。结果提示 :发声行为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与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核团间的神经联系有关 ,最终的体积发育程度受内在遗传力的作用 ,同时可能还受神经核团建立正常神经联系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