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致敏淋巴细胞和抗原接触时能释出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的游走受到抑制。这现象最早为Rich和Lewis(1932)所发现。1962年George 和Vanghan建立了细胞游走抑制试验的毛细管法,成为研究细胞免疫的一个新方法。一般认为这方法和迟发性过敏反应比较相符(Thor等,1968;Rosenberg和David,1970;Ramsey等,1976),可用于检测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致敏性和效应反应。目前已应用于细胞免疫和肿瘤免疫方面。方法学上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MMIT)和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发光法(BL)研究了绿脓杆菌(PA)表面介导及与聚苯乙烯管粘附的成分。结果说明,粘多糖(slimc Polysaccharicd,SPS)是某些粘质(slime)型菌株的一个起粘附作用的重要因子。用来自PA3的SPS预先包被聚苯乙烯管可以增加经洗涤 PA3、PA4和PA8的粘附量;PA3SPS抗血清可以抑制PA与聚苯乙烯管的粘附;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具有抑制PA3SPS增加粘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体外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的白细胞-内皮细胞动态粘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个用于体外研究特定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动态相互作用的方法。利用建立的平板流动小室系统可在体外产生特定的流动剪切力。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装入平板流动小室后 ,以 0 .71dynes/cm2 的流动剪切力把含有吖啶橙染色的白细胞的灌流液导入流动小室 ,由此产生了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动态粘附过程。整个粘附过程通过OlympusIX70倒置荧光显微系统观察 ,同时通过CCD摄象头录像。然后用图象采集卡将录像采集为数字图象并保存。利用针对实验设计的图象处理和分析方法 ,对采集的数字图象进行处理和测量 ,可以得到粘附白细胞的个数和滚动白细胞的速度。通过研究内毒素脂多糖 (LPS)对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促进及地塞米松 (DXM )对该刺激的抑制作用来验证。对于用内毒素脂多糖 (LPS)处理的内皮细胞 ,固定粘附和慢速滚动的白细胞的个数比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2 3.7倍和 4 .1倍 ,同时白细胞在粘附作用过程中慢速滚动和快速滚动的速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了 2 5 .6 %和 2 6 .1%。而对于脂多糖和地塞米松 (DXM)处理过的内皮细胞 ,上述内毒素引起的影响被显著抑制了。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化学和物理刺激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机制 ,及用来评价各类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牛膝多糖抑制大肠埃希菌细胞粘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牛膝多糖能否影响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粘附。方法 :使用 Hela细胞进行了粘附试验及粘附抑制试验。结果 :发现牛膝多糖浓度为 0 .8mg/ml时 ,对细菌的细胞粘附抑制最为明显 ,粘附率由(2 5 7.0± 5 .2 )个细菌 /细胞 降低到 (63 .6± 3 .6)个细菌 /细胞 。结论 :牛膝多糖对大肠埃希菌的细胞粘附具有抑制作用 ,提示该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几种不同刺激对血管内白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几种刺激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变化。方法:本实验采用脉冲电刺激、缺血再灌、内毒素和白介素-8等物理或药物的作用,观察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粘附之间的差别。结果:缺血再灌、内毒素、内毒素、脉冲电刺激和白介纱-8(IL-8)作用后肠系膜细静脉白细胞粘附数量比正常组明显增多,IL-8用药后30min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数量最多、缺血再灌、内毒素、脉冲电刺激后白细胞粘附数量大致相同。结论:缺血再灌、内毒素、脉冲电刺激能诱导白细胞的粘附作用。造成内皮损伤,IL-8诱导白细胞的粘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在执行其生理功能时,与靶细胞的粘附是一个关键步骤。对于这种粘附机制,虽经长期研究,一直未能揭示其本质。但1979年以来,相继在白细胞表面发现了三种密切相关的糖蛋白是介导这一机制的分子基础,它们分别缩称为 LFA-1、Mac-1及 p150/95。这三种物质都是糖蛋白,因此常称为白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家族。如果它们的遗传性缺乏,白细胞粘附功能即出现缺陷,引起病人的反复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中文吖啶橙荧光标记技术,结合微循环观察用显微超高速摄录像装置,观察了内毒素对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毒素对大鼠的血压、微血管口径和微动脉血流速度影响不大,微静脉血流速度在滴注内毒素后45和60min下降了16.67%和17.95%(P<0.05);但内毒素能迅速改变微静脉内的白细胞流态,明显增加附壁滚动的白细胞数和粘附白细胞密度指数,经测量同一微静脉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流速,求得白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破裂力在5min和15min时下降了25.96%和42.88%(P<0.01),下降趋势持续整个实验过程;说明内毒素能明显地增加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力。由此提示,研究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力增强机制及寻找其抑制因素对改善微循环紊乱、抢救休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肌肉和皮内混合免疫方法 ,将乙肝疫苗给猪接种。全程免疫 5次 ,2个月后 ,取脾脏和淋巴结制成口服抗乙肝转移因子。在小鼠体内进行了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 ,结果表明口服抗乙肝转移因子具有依赖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其菌斑生物膜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梯度稀释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MIC以上2个梯度浓度对应的培养物涂布于BHI培养基上进行次代培养获得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酶标仪测A值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抑菌效应;抑制产酸试验观察抑制细菌产酸效应;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抑菌试验中,得到大蒜素MIC为12.8 mg/L,MBC为25.8 mg/L。MIC及亚抑菌浓度抑菌试验显示均有一定的抑菌性,抑制率为2.17%~67.12%,并且抑菌性与浓度梯度成正相关。产酸试验显示24 h内大蒜素明显抑制细菌产酸(P0.01),细菌粘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素在MIC时生物膜的生成速度最慢,生物膜的总量最低(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见大蒜素组随药物浓度增加,菌斑生物膜较薄,绿色的活菌及团块明显减少,抑制生物膜的生长。结论大蒜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与粘附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SARS相关急性肺损伤与抗粘附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桂芝  李晓  周同  张冬青  邓伟吾  陈楠 《生命科学》2003,15(3):134-136,188
SARS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肺损伤的早期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关,后期表现为肺纤维化。患者体内免疫防御机制可出现针对SARS病毒的过度激活,造成肺部白细胞免疫炎性损伤。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可能参与了SARS的急性肺损伤。设想在病毒感染早期,通过抗粘附免疫调节,抑制患者过激的免疫防御机制,阻抑活化白细胞的粘附级联反应,进而减轻肺损伤,以减轻或延缓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道地药材恒山黄芪的多糖成分对人宫颈癌细胞Si Ha生长和迁移能力的抑制效应。通过采用MTT法验证恒山黄芪多糖对Si Ha细胞生长活力的抑制效应,利用细胞黏附试验和铺展试验检测恒山黄芪多糖对Si Ha细胞的粘附能力和铺展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划痕试验检测恒山黄芪多糖对Si Ha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恒山黄芪多糖具有抑制Si Ha细胞增殖的活性(IC50值为0.25 mg/m L),并且在低浓度(0.0625 mg/m L)时仍然能够有效抑制其生长;与对照细胞相比,恒山黄芪多糖处理的细胞在培养器皿底部的黏附能力和铺展能力显著下降(P0.01),并且明显抑制了Si Ha细胞迁移运动能力(P0.01)。因此,道地药材恒山黄芪的多糖成分具有抑制人宫颈癌细胞Si Ha的增殖、粘附、铺展以及迁移运动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对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采用CFDA-SE荧光标记的方法测定加入ST-Ⅲ前后对致病菌对Caco-2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化学和酶处理ST-Ⅲ细胞壁表面成分、提取相关物质,研究ST-Ⅲ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机制。结果 ST-Ⅲ对2种致病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粘附的能力,其在相同情况下对大肠埃希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好于对沙门菌的效果(P0.05)。化学和酶处理表明ST-Ⅲ的表面蛋白或者磷壁酸可能参与了对致病菌粘附的抑制过程,提取后发现表面蛋白对大肠埃希菌的粘附表现出极强的抑制效果(P0.01),而对沙门菌的粘附没有抑制作用(P0.05);磷壁酸对2种致病菌均不具备抑制粘附的作用。结论 ST-Ⅲ对大肠埃希菌与Caco-2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而对沙门菌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空间位阻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绿脓杆菌的粘附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脓杆菌的粘附功能被认为是绿脓杆菌呼吸道感染的首要一步。粘液型菌株是由细胞外粘多糖(MEP)介导,而非粘液型菌株则由菌毛(Pili)介导,国内外文献早有报道并认为MEP和菌毛均为绿脓杆菌的粘附素。绿脓杆菌的菌毛与菌体的粘附、动力和噬菌体的吸附有关。MEP除了粘附功能外,尚与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抗LPS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有关,并能增强菌株对抗体包被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4.
呼吸道致病菌能干扰体内的白细胞粘附系统,如百日咳鲍特氏菌毒素能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毒素与白细胞结合模拟与选择素的结合,从而正相调节整合素CR3的功能。可溶性丝状血凝素(FHA)则能竞争性抑制CR3依赖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上受体的结合。致病菌的这各模拟粘分子配体作用与其致病性的表达密切相关,而且在传染病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蛋白质介导的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的粘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对双歧杆菌和体外肠上皮细胞系Lovo细胞间的粘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歧杆菌能特异性地粘附于肠上皮细胞周围,并且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各株双歧杆菌的粘附力存在着差异,新分离株高于标准株,胰蛋白酶处理耗尽培养液上清可完全抑制其粘附;高温也能降低粘附力;而白蛋白对粘附无影响。提示,双歧杆菌粘附素可能是一种不耐热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耗尽培养液上清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2株乳酸菌(L1来自牙鲆肠道,L2为干酪乳杆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的粘附及其对4种致病菌的粘附抑制情况。方法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法。结果 2种乳酸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中均有粘附性。在胃的粘附效果最好,粘附百分率分别是48.18%和63.0%,L2在牙鲆体表、盲囊和肠的粘附能力强于L1。L1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各部位均无粘附抑制作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粘附抑制作用最强.使其在牙鲆消化道粘液的粘附百分率下降了19.01%,其余依次为非01型霍乱弧菌(V.cholerae non-Оl strai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别降低了5.22%、3.22%;L2对非Оl型霍乱弧菌粘附抑制效果最强,使其粘附百分率降低了22.31%。使荧光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下降了17.50%、12.69%、5.15%。结论 对4种常见致病菌的粘附抑制在消化道粘液中好于体表。  相似文献   

17.
胡静  杜金  杨扬  吴宗翰  邢亚丽  宋慧 《菌物研究》2013,11(2):113-115
采用Sw1116细胞进行粘附试验,研究树舌液体深层发酵浸膏多糖(GAP)能否影响细菌对细胞的粘附。结果表明:GAP质量浓度为300μg/mL时,对大肠杆菌、沙门菌的细胞粘附抑制最为明显,粘附率分别降至(22.8±1.2)、(31.2±1.6)个细菌/细胞,对乳酸杆菌粘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粘附率达(40.0±1.3)。说明树舌液体深层发酵浸膏多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细胞粘附具有抑制作用,对于乳酸杆菌的粘附有促进作用,提示该GAP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粘附素受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本文研究了Lovo细胞上双歧杆菌粘附素的受体。结果表明,过碘酸钠成或蛋白酶处理Lovo细胞后,双歧杆菌对Lovo细胞的粘附力明显降低,呈剂量效应。D一甘露糖能抑制两者的粘附;葡萄糖,乳糖,山梨糖,蔗糖及D一果糖不能抑制粘附。提示双歧杆菌粘附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可能与甘露糖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寄生物学: Ljungstrom等(1974)和Ruitenbrg等(1974)使用酶免疫分份法(ELISA)对寄生虫学中的旋毛虫感染作了血清学诊断,随后Ruitenberg等(1974、1976、1975)非常详细地对猪旋毛虫病的检测作了评价,表明本法优于荧光法。Engvall和Liun-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岩藻糖基转移酶Ⅶ(FucT Ⅶ)表达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构建3对针对FucT Ⅶ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入人结肠癌细胞HT-29,Western印迹检测FucT Ⅶ及其下游产物sLeX蛋白的变化;实时PCR检测FucT Ⅶ mRNA表达的变化;玫瑰红染色法检测RNAi对HT-29与HUVECs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3对FucT Ⅶ siRNA表达载体均可有效抑制HT-29细胞FucT Ⅶ mRNA和蛋白表达,以pSilencer 2.0-FucT Ⅶ 2最为有效;与空白细胞组比较,转染pSilencer 2.0-FucT Ⅶ的HT-29细胞表面sLeX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以pSilencer2.0-FucT Ⅶ 2最为显著;RNA干扰FucT Ⅶ表达后HT-29细胞和HUVEC之间的粘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研究表明,RNAi靶向沉默HT-29细胞中FucT Ⅶ基因表达可显著降低其下游产物sLeX的合成,进而抑制HT-29细胞与HUVECs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