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粉背薯蓣(D.collettii Hook f.var.hypoglauca Palibin)在我国野生资源丰富,分布较广,以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西为多。丁志遵、唐世蓉,李德高等曾从该植物分离到约莫皂甙元,并对薯蓣皂甙元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国内一些生产厂反映用粉背著蓣提取的总甙元产品熔点偏低(184—187℃),不符合国内现行质量标准。为了进一步查明熔点偏低的原因以及粉背薯蓣能否用作薯蓣皂甙元的原料,我们对该植物中的甾体皂甙元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薯蓣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根据叶绿体matK、rbcL、trnL-F和psbA-trnH序列片段,对小花盾叶薯蓣(Dioscorea sinopatviflora)、盾叶薯蓣(D.zingibiernsis)、黄独(D.bulbifera)和山药(D.polystachya)进行种间分子鉴别研究,并探讨这4个片段在薯蓣属植物系统发育上的意义。结果表明,4种薯蓣属植物共22份材料的matK、rbcL、trnL-F和psbA-trnH序列片段的长度分别为1026~1142 bp、1156~1178 bp、744~822 bp和355~599 bp。用PAUP 4.0b10和贝叶斯推断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云南的黄独与盾叶薯蓣的亲缘关系较近;小花盾叶薯蓣与盾叶薯蓣的亲缘关系很近;而非洲的黄独与云南的黄独的亲缘关系很远。但仅用这4个cpDNA片段还不能完全区分小花盾叶薯蓣和盾叶薯蓣,这说明基于这4个序列片段的系统发育证据与4种薯蓣属植物属内的分类划分并不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值得大力发展的药用植物—黄山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瑾 《生命世界》1994,(5):24-25
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又名姜黄草、老虎姜,是多年野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为薯蓣科薯蓣属根状茎组中的一种。该组薯蓣的根茎是提取薯蓣皂素,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避孕药等多种激素类药物的基础材料,又是生产治疗冠心病药物的重要药源,还是制备薯蓣亭(Dioscoretine)治疗糖尿病血糖多的药物的原料。根茎入药,有祛湿、清热解毒的功效。此外,根茎中还含30—50%的淀粉,经综合利用可酿酒和生产酒精;酒糟水及废酸液还可提取农用核酸。  相似文献   

4.
甾体药物源植物薯蓣属植物中薯蓣皂甙元的研究及生产状况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本文对薯蓣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薯蓣皂甙元的应用价值及提取工艺进行了概述 ,通过对其研究及生产现状的分析 ,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植物的不同组织对氰化物降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章  Trapp Stefan 《生态科学》2003,22(4):289-293,299
氰化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提取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沥滤剂,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人畜的毒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氰化物污染的治理也就成为了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课题。植物细胞的悬浮液通常用于研究污染物的降解及在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机制。本实验直接用三种杨柳科植物的不同组织(根须、嫩茎、老茎和叶片)来观察和测定植物细胞线粒体中的氰丙氨酸合成酶(β-cyanoalanine synthase)转化氰化物的可行性。实验是在一封闭的玻璃器皿(100mL)中进行的(100mL的氰化钾溶液中加入1.0g(鲜重)的植物组织,氰化钾溶液的浓度0.444~0.457 CN mg·L~(-1))。在为期28 h的时间内,水溶液中的氰化物22.13~67.04%被植物的不同组织去除。最快的氰化物去除率发现在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的叶片实验组(1.9449 mg CN/kg(鲜重)·h),苏柳(Salix matssudana Koidz×Salix alba L)的叶片实验组次之(1.7259 mg CN/kg(鲜重)·h),最慢的氰化物去除率发现在苏柳的嫩茎实验组(0.4934 mg CN/kg(鲜重)·h)。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植物的组织同样可以观察和测定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转化,特别是植物的叶片表现的尤其敏感。  相似文献   

6.
药源植物盾叶薯蓣甾体皂苷及皂苷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盾叶薯蓣是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源植物,其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居薯蓣属植物之冠,为我国的特有种。为了寻找高含量的资源、筛选新的生理活性成分,多年来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概括了盾叶薯蓣的资源分布、薯蓣皂苷元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盾叶薯蓣组培苗中高压酸解制备薯蓣皂苷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组培苗中薯蓣皂苷元的高压酸解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以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选用正交表L16(45),以样品用量、硫酸浓度、提取时间为因素,设计了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压酸解提取薯蓣皂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样品用量25 mg、硫酸浓度0.5 mol/L、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提取物中薯蓣皂苷元的平均含量为9.12 mg/g。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泰山沙参属植物资源现状,测定其根中脂肪、蛋白质及多糖的含量,为合理开发利用泰山沙参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法进行资源考察;分别用索氏提取法、考马斯亮蓝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结果:采集的100余份标本,经鉴定为沙参属植物狭叶沙参[Adenophora gmeli-nii(Spreng)Fisch.]、石沙参(Adenophora polyantha Nakai)、杏叶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g.)及细叶沙参(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泰山沙参属植物狭叶沙参、石沙参、杏叶沙参和细叶沙参脂肪含量分别为2.14%~7.34%,4.27%~7.72%1,.54%~2.51%和4.98%。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60~2.10 mg/g0,.80~1.89 mg/g,0.83~0.89 mg/g和1.05 mg/g,多糖含量分别为20.58%~63.21%2,7.74%~65.14%,43.14%~48.47%和45.60%。结论:泰山野生沙参属植物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蕴藏量大,多糖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的研究 ,初步弄清了该地区现有薯蓣属植物 2 7种及 2变种 ,同时对其分布及蕴藏量进行了分析 ,湘西及湘西北地区为湖南省薯蓣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中心 ,而石门县为盾叶薯蓣分布的中心 ;并对薯蓣皂甙的含量加以了介绍 ,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提取草木犀中四种主要香豆素类物质。以草木犀为原料,从颗粒大小、料液比、提取剂(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方面进行超声提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并对所提取的香豆素进行了细菌抑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后,提取粗品中补骨脂素为721.92 mg/kg,香豆素为425.88 mg/kg,欧前胡素为165.73 mg/kg,异欧前胡素为182.49 mg/kg。在5%NaHCO3和1%NaOH最佳浓度下提纯,得到补骨脂素为613.63 mg/kg,香豆素为362.00 mg/kg,欧前胡素为140.87 mg/kg,异欧前胡素为155.12 mg/kg。香豆素10倍和50倍稀释液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竭及其原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竭,又名麒麟竭,是名贵的传统中药,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提取血竭的原植物已知包括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Dracaena)、棕榈科的黄藤属(Daemonoropus)、大戟科巴豆属(Crofon)、以及豆科的青龙木属(Pterocarpus)等属中的十余种植物。在国外,血竭多称为龙血(Dragon’s blood),非洲用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的树干割取血竭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用棕榈科植物黄藤果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薯蓣属植物中的甾体皂苷及甾体皂苷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植物含有约21种甾体皂苷元,其中大部分种类含有3β-羟基皂苷元,少数种类含有3α-羟基皂苷元。从薯蓣属13种植物中共分离出59个甾体皂苷成分,按化学结构可将这些甾体皂苷分为4种类型。约有17种薯蓣属植物含有甾体皂苷元(主要为薯蓣皂苷元),均为根茎组(Sect.Stenophora)种类。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类所含的甾体皂苷元和甾体皂苷成分及各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归纳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国薯蓣科薯蓣属7组31种1亚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叶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薯蓣属内种间的分类界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各组之间在叶表皮毛、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等微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规律,如:四至六边形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周围平直的垂周壁式样为根茎组植物所特有;丁字型毛组叶脉和叶肉细胞上覆盖大量特有的2叉T型表皮毛;复叶组的叶脉和叶肉细胞具相当密集的表皮毛;基生翅组和周生翅组的气孔器类型衍生出了三胞型;气孔旋转方向在各组中明显分化,在丁字型毛组、白薯莨组和周生翅组(多毛叶薯蓣除外)中为左旋,而顶生翅组、基生翅组和复叶组表现为右旋。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薯蓣属植物中是较为稳定的演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薯蓣属分类与鉴定的依据;据此推断薯蓣属中顶生翅组和周生翅组较为进化,根茎组是薯蓣属的分化中心;对薯蓣属中存在争议的种:盾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穿龙薯蓣和柴黄姜、马肠薯蓣、多毛叶薯蓣以及白薯莨等进行了分类界定。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联邦农林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野生蓼属灌木叶和常青藤叶中提取的某种物质具有生物激发剂的作用,能激发植物内在的抗菌能力。植物和人一样也存在自然免疫系统。人注射了抗病毒疫苗,就可以增强体内的抗体,抵抗病毒的入侵,而植物也可以通过外部施加的激发剂,增强对病菌的抗性。联邦农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试验,发现从蓼属灌木和常青藤中,可以提取两种生物激发剂。用蓼属灌木叶提取的激发剂能有效的防治植物真菌病害。试验证明,用该激发剂喷洒黄瓜藤上的枝叶,3周后,枝叶鲜绿,而未喷者已感染了霉菌。将常青藤…  相似文献   

15.
薯蓣皂甙元的气液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薯蓣皂甙元(diosgenin)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它主要是从薯蓣属(Dioscorea)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测定植物材料中薯蓣皂甙元的含量通常采用重量法,操作繁琐费时,样品需量较大,不适宜大量样品的筛选。同时,由于操作条件掌握上的差异,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六十年代以来,气液色谱(GLC)应用于甾体化合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薯蓣科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薯蓣科全部植物——薯蓣属17种和1变种为18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列出7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甲、中间距离法乙、重心法、类平均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的系统聚 类,探索了这些植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认为以前对它们的经典分类处理基本合理。由于”薯莨”性状明显特殊,建议成立新组——薯莨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含p Ri A4质粒的农杆菌C58C1浸染白英叶片获得能在无植物生长物质培养基上自主生长的毛状根单克隆系,且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高于野生型白英植株。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或6-BA与NAA的结合处理白英毛状根,观察其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毛状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表明,6-BA抑制白英毛状根的生长,且随6-BA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6-BA能增加白英毛状根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但降低培养瓶中毛状根薯蓣皂苷元总量。NAA对毛状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经0.5 mg·L-1NAA处理的毛状根在培养30 d时干重达到同期对照的1.76倍。虽然NAA降低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含量,但提高培养瓶中毛状根薯蓣皂苷元总量,薯蓣皂苷元总量最高可达0.97 mg(DW)·瓶-1,是对照整个培养过程中最大值的1.37倍。6-BA与0.5 mg·L-1 NAA的结合抑制白英毛状根的生长,同时降低每克干物质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皮下递增注射吗啡(25、50、75、100、125、150mg/kg)建立小鼠身体依赖动物模型,把6mg/kg纳络酮作用下的小鼠跳跃症状作为成瘾后戒断的行为学观测指标,检测DA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和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对戒断行为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激动二受体在戒断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溴隐亭低剂量(10mg/kg)无抑制戒断症状的作用,中、高剂量(20、30mg/kg)能够明显抑制戒断症状;巴氯芬低、中剂量(0.5、1.0mg/kg)无抑制戒断症状的作用,高剂量(1.5mg/kg)则可以抑制戒断症状的作用。当无抑制作用剂量的溴隐亭(10mg/kg)和巴氯芬(1.0mg/kg)联合应用时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的戒断症状,说明此二受体在吗啡成瘾后戒断期间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很好地抑制纳络酮诱导的成瘾小鼠跳跃症状。  相似文献   

19.
重楼属植物DNA提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重楼属植物高质量的DNA,以研磨、冻融和细胞溶胀破膜的原理设计了一种DNA提取的方法并与CTAB法和高盐法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提取的重楼属植物DNA纯度(A260/A280=1.792-1.852;A260/A230=2.052-2.267),产率(6.12-12.84mg/g)较其他两种方法高,降解少,节省药品。所提出的DNA能用于RAPD分析和ITS测序。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