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熊猫分布区的竹子相继开花枯死,对以竹为食的大熊猫造成严重的食源危机。1974—1975年,我国大熊猫三大分布区之一的甘肃南部文县大片竹林开花,那时尚未建立保护区,被抢救的大熊猫曾送往重庆、上海、贵阳等动物园饲养。1983年以来,文县竹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3.
在华北平原灌溉区,采用冬小麦 夏玉米周年轮作田间试验,研究麦季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磷吸收量、磷累计利用率及土壤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肥水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冬小麦产量随肥水带入磷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肥水灌溉带入137 kg P2O5·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磷的当季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46.4 kg·hm-2和24.8%,肥水灌溉带入过量磷会降低冬小麦产量和磷当季利用率;夏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量随冬小麦季肥水灌溉带入磷量增加而增加,后季夏玉米产量增加2222.4~2628.6 kg·hm-2,磷吸收量增加13.9~21.1 kg·hm-2.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夏玉米当季施磷88 kg P2O5·hm-2时,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夏玉米产量增加2235.0 kg·hm-2.随着牛场肥水灌溉年限的推移,作物增产效果逐渐明显,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累计磷利用率逐年升高,6季作物收获后,磷累计利用率达40.0%~47.7%.试验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进行2次肥水灌溉是较经济安全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独特的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幼年早期以母乳为食,成年却严格以竹子为食.为探究microRNA(miRNA)对大熊猫幼年早期及成年营养利用及代谢的调控作用,对2只幼年早期和2只成年大熊猫的胰腺组织进行了small RNA测序分析,鉴定了202个保守miRNA和8...  相似文献   

5.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在全人工育幼技术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大熊猫初生幼兽不食初乳很难成活,即便人工育幼也很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难于治疗而最终死亡[1~4]。全人工育幼难究其原因,除大熊猫初生幼兽的自身免疫水平非常低外[5,6],主要由于大熊猫初乳尚远不能满足育幼需要,而人工初乳中特异性免疫物质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在人工初乳中首次加入一定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全人工育幼未食过母体初乳的大熊猫幼兽,取得了一定效果[7],间接证明了母体初乳中母源抗体的重要性,但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圈养大熊猫主食竹的消化率,探讨野生大熊猫食物消化率的最佳测定方法,本研究采用全收粪法(Total feces collection method,TFC)和酸不溶灰分法(Acid insoluble ash method,AIA)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6只圈养大熊猫对可食竹的消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TFC法测定的大熊猫对可食竹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19.8%、61.48%、49.89%和12.43%,AIA法分别为21.9%、63.17%、51.96%和13.59%,AIA法测定结果略高于TFC法1~2个百分点,独立样本检验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从可操作性角度分析,AIA法更适合于野外大熊猫养分消化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杨旭煜  戴波 《四川动物》1991,10(3):40-40
野生大熊猫除主食竹类外,还偶食节节草、玉米等植物,林麝等动物尸体以及竹鼠,未见食圈养山羊(Capra hircus)、绵羊(Ovis aries)的报道。现将峨边县的1只大熊猫多次进入村落羊圈中食山羊,绵羊的情况报告如下:1地点及环境捕食地在峨边县西溪河上游东岸的勒乌乡山峰村三组和甲挖村一组。海拔2000—2300米的坡面多为轮耕轮歇农地,仅沟谷、凹地残留有灌丛一方竹混交林;海拔2300米以上,主要为阔叶树疏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山脊一带有冷箭竹分布,均无开花枯死现象。2大熊猫食山羊、绵羊行为详见下表。食羊时间集中在11月至4月较寒冷的6个月,…  相似文献   

9.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1984—1988年作者在甘肃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观察了缺苞箭竹开花后大熊猫的活动。得知这种箭竹从含苞到结实需2年时间。在这期间对大熊猫影响不大,开花前期仍能发情生仔。主要影响和危害在箭竹结实枯死后,尤其是竹株干枯后的头一两年,造成缺食、引起活动区域增大、迁移、体质下降、疾病增多,从而死亡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主食竹类及灾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所食竹类种群的数量和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一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大熊猫进食时总是择优采食竹类地上部分的竹笋、鲜嫩的竹秆和叶稍。因此在测定灾区大熊猫主食竹类资源量时,不必花费、也不允许花费较多的时间完全应用生态学中一般的生产量测定法,而可以迅速地通过抽样得到资料,从数量统计中取其竹类受灾面积和种群相对蕴藏量中的近似值,同样可以为发展大熊猫和抢救受灾大熊猫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年至1996年,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山系的大熊猫不仅能消化食物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也能部分消化半纤维素。当以秆叶为食时,其粗蛋白、粗脂肪和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61.5%、50.3%和23.3%;而当以竹笋为食时,消化率分别为71.9%、61.5%和29.6%;对竹笋中营养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秆叶。由于不同季工节食物组成、干物  相似文献   

13.
选用5只大熊猫(2雄3雌)进行长达一年的观察研究,发现食竹量均值为6.21kg/天和8.38kg/天(n=12)的2只大熊猫,肠道内粘液不断地随竹叶和竹茎类粪便次为8次,而且每次量少;食竹归均值为0.82kg/天和3.10kg/天(n=10)的2只熊猫,年排粘频次高达24和39次,粘膜量多而积聚于肠壁,偶可见成块或成滩粘液排出;食竹量均值为8.10kg/天(n=5)的1只熊猫,年排粘频次为19次,  相似文献   

14.
相岭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1994年至1996年,作者在冕宁肥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对同域分布,以同种竹子为食的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生境利用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但是其微生境昨用方式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如下:大熊猫喜欢选择坡度平缓的山坡,小熊猫则喜欢选择较陡的山坡;  相似文献   

15.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基本能够实现种群自我维持的情况下,迁地保护有必要进一步进入到放归这一阶段,以复壮野生小种群或扩大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为野化培训成功的大熊猫选择适宜的栖息地,无疑是提高放归成功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华蓥山大熊猫预选放归栖息地的考察结果表明:当地有可食竹资源达53万吨,年净增生物量约9.9万吨,当地政府和民众极力支持大熊猫回归华蓥山,以及其地形条件便于放归后的监测等有利条件;也有人为干扰较严重、个别地区水源距离较远、植被单一,以及犬细小病毒感染率较高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干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问题;还有夏季气温较高、生境质量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差异较大等对大熊猫影响程度未知的因素。所以在华蓥山开展大熊猫种群重引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资源调查中,要求查清大熊猫的数量、分布、栖息地环境、可食竹类面积、竹子开花面积、竹子更新面积等情况和数据。要获得这些资料,除了在现场填写调查表格外,还要利用地形图现场构绘所需要的各种面积,标定大熊猫活动的踪迹、去向、粪便、卧穴的位置,研究调查路线的敷设等,使其一目了然,便于进行数量分析。笔者经过北川试点现场实践,就有关方法与要求作一简单介绍,供有关工作者参考。一、面积的构绘面积构绘包括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可食竹类面积、竹子开花面积、竹子更新面积等。由于这些面积多被森林复盖,在制高点上只能看到林相外貌,…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2004年7~10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时间数据收集0-1取样法,对13只圈养大熊猫觅食行为观察,发现:圈养大熊猫食物中竹子占77%、其它占23%;幼体很少吃竹子,亚成体食竹量稍多于成体,亚成体觅食竹茎带高于成体,成体吃竹叶的量大于吃竹茎的量,偏好于吃竹叶;气温高于26℃后,大熊猫觅食频率有所下降,气温下降到22℃以下时,觅食频率开始上升;9:30~11:30和14:30~15:30为大熊猫觅食竹子的高峰期,与人为投食时间明显有关;圈养大熊猫日食竹时间占总时间的20%,其它活动时间占17%,休息时间占63%,明显短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时间。以上观察结果对改进和完善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82—1983年,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就圈养大熊猫对竹子的食量作了为期一年的试验观察。材料与方法在饲养场选择4只健康的大熊猫,2♀、2♂,年龄3—23岁。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取自海拔2500米的英雄沟。给受试熊猫白天喂精料(黄豆、玉米和大米混合料500—700克,鸡蛋1个,奶粉50克),晚上喂竹子7.5—10公斤。投竹时称重,翌日晨收集剩余竹子称重。结果圈养大熊猫日食竹量为2.0—4.2公斤,平均3.1公斤(见表),与胡锦矗(1985)报道的野生大熊猫的日食竹量(12.5公斤)相比,差异极显著。老年熊猫食竹量较低,各月平均日食…  相似文献   

19.
黄龙大熊猫对华西箭竹选择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1996年6~10月,在黄龙寺自然保护区详细研究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其主食竹之一--华西箭竹的选择和利用情况,并与其他山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黄龙大熊猫一年的食性选择可分为4个时期;②黄龙大熊猫喜食基径大于10mm的竹笋和竹秆,而拒食基径小于6mm的竹笋及小于4mm的竹秆;③不同山系的大熊猫对竹类的选择既有差异又有共性;④大熊猫对华西箭竹竹茎的利用率为22.  相似文献   

20.
1984年5月对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在大熊猫消化道的滞留时间进行了试验观察。在饲养场选择5只成年健康的熊猫,3♀、2♂,年龄为5——18岁。冷箭竹取自海拔2500米的英雄沟。试验前12小时,只给大熊猫投食拐棍竹(Fargesiarobusta)。试验开始时,给每只熊猫投4公斤冷箭竹,并记录各熊猫开始食竹的时间。待其食竹1小时时,清除剩余的冷箭竹,记录各熊猫的食竹量。然后投以拐棍竹,让其自由采食。每隔l小时,搜集1次粪便,检查粪便中的冷箭竹与含量,并持续观察16小时。受试熊猫1小时食竹量为0.5—1.5公斤。首次在粪便中找到冷箭竹的时间为6.3±1.3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