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lsataspididae科三叶虫仅包括Seieneceme Clark,1924及Falanaspis Tjernvik,1956两个属的几个种,分布在加拿大纽芬兰、魁北克、美国得克萨斯及瑞典等少数地槽区的早奥陶世早期地层,是一类比较少见的地槽型三叶虫。这一科三叶虫的特征是具有长的前轴刺及颊刺,头鞍作亚圆形,具有一对纵向头鞍沟,无眼叶,颈环窄而短,胸部和尾部分节较多等。目前,在我国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下奥陶统发现的该科三叶虫是新属Caputrotundum Deng et Zhao (gen.nov.)的两个新种C.bashanense Deng et Zhao(gen. et sp. nov.)及C. ziyangensis Deng et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笔者在参加编写“中国的三叶虫”一书时,负责整理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早、中寒武世三叶虫。在编写的过程中,对一些种、属的原标本作了新的观察,对一些属羣作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新属和新科,并在分类上作了一些修正。由于“中国的三叶虫”一书的编辑体制和篇幅的限制,有关早及中寒武世三叶虫分类的历史和分类问题的讨论,有必要在本文中作较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4.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5.
根据贵州东部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内获得的刺尾虫科三叶虫新材料,论述了具有尾侧刺和不具尾侧刺的此类三叶虫共同起源于褶颊虫目的Mapaniidae,以及它们的早期演化,此外,还描述了此类三叶虫1新亚属、2新种和2新亚种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滇西早石炭世Linguaphillipsiinae新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费利普虫亚科Linguaphillipsiinae Hahn,G.et R.,1972三叶虫对划分和对比早石炭世地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这一亚科的三叶虫分布广、地质历程较短,而且这类三叶虫都具有一个舌形的头鞍,分节较少的尾部,容易辩认。关于Linguaphillipsiinae亚科内各个属之间的可能的演化关系,Hahn,G.&R.(1973,S.495—498)和Brauckmann,C.(1978,S.3—4)曾作了初步的探讨,一致认为Linguaphillipsiinae是从Cyrtosymbolinae演化而来的。笔者  相似文献   

7.
湖南桃源晚寒武世油栉虫科(Olenidae)三叶虫的两个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栉虫科中的三叶虫是西方动物群大西洋型的典型分子。本文所记述的两个新属:湖南油栉虫和黄石壳虫是属于油栉虫科的。这说明,只要沉积环境相似,东方动物群的东南型和西方动物群的大西洋型中的动物群,它们各自就可以有其对应的和类似的特征,是相互向前平行发展的。在分类上,本文建立一新亚科——湖南油栉虫亚科。它包括湖南油栉虫,黄石壳虫和赫定虫三属。新亚科归于油栉虫科。  相似文献   

8.
圆尾虫类三虫是世界各地奥陶纪地层中极为常见的三叶虫之一.它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盛于中奥陶世.关于此类三叶虫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卢衍豪(1975)已作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在我国,有关圆尾虫类三叶虫的报道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属增加到8属,他们是: Cyclopyge Hawle et corda 1847, Xenocyclopyge Lu 1962, Psilacella Whittard  相似文献   

9.
四川长宁位于奥陶纪华南陆块西部,临近奥陶纪康滇古陆,早及中奥陶世充足的陆源供应和局部快速沉降,在该区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长宁双河剖面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地层共发现有三叶虫6科8属18种,根据共生笔石,初步建立区内大官山组(弗洛期—达瑞威尔最早期)和大沙坝组(达瑞威尔期)的三叶虫序列。除Asaphidae科的Liomegalaspides的分布几乎贯通两组的始终(filiformis-murchisoni带)外,Nileidae科的Psilocephalina和Psilocephalops分布局限于approximatus-eobifidus带;Taihungshaniidae科的Taihungshania高度分异,共有4种之多,分布于approximatus-hirundo带;Calymenidae科的Neseuretus也有4种之多,分布于hirundo-clavus带和intersitus带;Trinucleidae科的Hanchungolithus sp.分布于clavus-austrodentatus带;Leiostegiidae科的Pseudocalymene包括2种,分布于intersitus-murchisoni带,Annamitella sp.分布于murchisoni带。基于Zhou等(2011)对大官山组的三叶虫相所做研究,根据各层段三叶虫的组成、优势分子和分异度,认为approximatus-filiformis带的三叶虫属于Psilocephalina相(白云质泥岩),eobifidus-suecicus带三叶虫属于Taihungshania相(页岩、粉砂质页岩),hirundo带三叶虫属于Neseuretus相(粉砂质页岩),clavus-austrodentatus带三叶虫属于Liomegalaspides相(钙质页岩),大沙坝组(intersitus-murchisoni带)主体层段的三叶虫仍以Liomegalaspides占优,三叶虫相类型应与下伏地层(clavus-austrodentatus带)相同。长宁地区弗洛期—达瑞威尔期的岩相和生物相指示了向上逐渐加深的浅水内陆棚环境,但是即使在大坪期和达瑞威尔期的较大海侵期,水深仍应在70m以内。长宁双河的三叶虫多样性在hirundo带达到一个峰值,以Neseuretus(Calymenidae)和Hanchungolithus(Trinucleidae)为代表的Whiterock动物群在剖面中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晋宁梅树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的三叶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对滇东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的研究,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法人满苏(H. Mansuy, 1912)、卢衍豪(1939、1940、1941、1961)、张文堂(1950、1953、1962、1966)相继研究了滇东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及三叶虫,并进行了分组分带(表Ⅰ)。1978年10月以来,为了解决我国震旦一寒武系界线及选择界线层型剖面,我们对梅树  相似文献   

11.
动物学者和古生物学者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一向极为重视。第一,因为三叶虫是地质史上发生最早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它的个体发育对于其它高等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发生和演化有重大关系。第二,是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对于三叶虫的自然分类和系统演化都能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近十几年来各国研究三叶虫的学者对于个体发育极为注意。中国是产三叶虫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但其地理分布极为广泛,整个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也都有这类动物的出现,尤其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实属罕见。同时中国三叶虫动物羣并兼有世界各地几个重要类型,因此三叶虫幼虫在中国的发现,应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化石,系1957年地质部地质队张之进等同志在柯坪地区的卡拉铁克山东部苏盖特布拉克进行地质调查时采集的。化石采自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野外编号为9-930和9-1593。肖尔布拉克组是由灰黑色层状和块状白云岩、灰岩组成的,中部有含磷的碳质页岩和矽质岩夹层。三叶虫化石产于中上部黑色薄层灰岩夹层中。数量很多,但种数单纯,经鉴定仅一属一种,即Kepingaspis Kepingensis Chang(新属、新种)。这个三叶虫与我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动物羣,如始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和武定虫(Wutingaspis)等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一点可说明其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相当于我国华南筇竹寺  相似文献   

13.
志留纪扬子浅海繁衍了一个独特的慧星虫科(Encrinuridae)三叶虫,以江南古陆北侧滨、浅海区最为繁盛。本文根据3个剖面(插图1)的资料讨论下志留统秀山组上段三叶虫分带,并描述Encrinuridae科的一些新种,这些三叶虫标本是1981年李志明带领方德庆等6名学生实习时获得,赠予本人;化石图片由刘金华、陈斌拍摄,笔者在此表示衷心谢意。方德庆在利用上述资料编写毕业论文时对三叶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和描述,后由杨家騄重新研究完成。  相似文献   

14.
湖北郧西范家坪早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贵阳西北郊探矿厂对面山坡上发现的早二叠世晚期茅口组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1新属——棘菲利普虫属(Acanthophillipsia),计4新种:Acanthophillipsia guiyangensis, A. abrota, A. abnormis和A.granurosa,丰富了我国二叠纪三叶虫动物群的资料,对研究二叠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分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16.
对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原属蒺藜科4种高山植物(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及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的9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形态运用扫描电镜进行了观察.来自3个新界定科的不同植物的种子特征差异明显,其种皮纹饰各不相同,种间差异明显,说明这一特征在3个科之间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同一物种不同产地的种子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一性状在同一物种间是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支持将白刺科和及骆驼蓬科的物种从蒺藜科中分出,表面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白刺科、蒺藜科以及骆驼蓬科3个关系比较复杂的科之间的一个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地 理 分 布 以上,我们对桦木科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关于该科六属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地理分布分析的基础之一。 经典分类和古植物方面的研究是地理分布分析的另外两类基础性资料。早在1904  相似文献   

18.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进行经济昆虫志分类工作时,曾发现虎蛾科一新种,夜蛾科一新种及一新亚种,兹分别作出记述,一并报导。 彩虎蛾 Eusemia arctopsa sp.n. 体长27毫米(图1);翅展78毫米;头部黑色,微带白点,下唇须黑色,第一和第二节端有白环,触角黑色,基部外侧有一白点;颈板黑色,中内部左右各一粉黄斑,翅基片黑色,基部到中部有一粉黄色三角形斑,中后胸黑色,中胸背面中央有两粉黄条,足黑色,后足跗  相似文献   

20.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