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刘发 《古生物学报》1992,31(2):249-255
本文描述了采自石门寨地区本溪组下段地层(含(竹蜓)灰岩之下)中的腕足动物化石并讨论了它的古生态环境。这个腕足动物群具有极大的丰度和很低的分异度,共3属5种,95%以上的个体为Derbyia,只有少数MeekellaOrbiculoidea。这种特殊的腕足动物组合反映当时本区处于非正常浅海环境,使得大多数底栖腕足动物无法生存。DerbyiaMeekella因具长的铰合线,外套膜能充分扩张、能吸收较多氧气,故能够生存、繁衍并形成极大丰度。这一腕足动物群未见于上部层位和其他地区,它的消失是古地理环境激剧变化引起的,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内蒙古准格尔旗对臼沟本溪组含腕足动物地层,对该地区本溪组腕足动物群和性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识别腕足动物群落的基础上,从种的分异度,种的相对丰度,群落空间分布与能量分配等角度探讨了该腕足动物群落的一些结构模式,指出Echinocochus elegans-Ohoristites weiningensis腕足动物群落已基本属于演替阶段中的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3.
川东南兴文地区长兴期腕足动物及其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川东南兴文地区长兴期腕足动物地层的研究,总结了腕足动物群的性质,指出了本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群不同于灰岩相类群,也不同于硅质岩相类群,而属于灰岩、砂页岩混合相类群。文章重点研究了本区腕足动物群落结构,并提出了生态类群这一新观点,指出生态类群是以生态学而不是以纯分类学标准进行分类的,这有助于群落生态研究中简化群落内物种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宁  王成文 《古生物学报》2015,54(2):250-260
吉中地区发育了普里道利期—洛霍考夫期Retziella、杜内期通气沟组以及空谷期—沃德期哲斯等腕足动物群。前两者属于"暖水"动物群、后者属于"凉水"动物群。同时参考珊瑚和等动物群分析,说明吉中地区从普里道利期至阿瑟尔期发育"暖水"动物群,从空谷期到沃德期发育"凉水"动物群。"凉、暖"转换是以寿山沟组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代表,发生在萨克马尔期。"凉、暖"水动物群的发育及其转换是构造古地理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佳-蒙地块均位于中—低纬度带。吉中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乃至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属于"暖水"动物群,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中-澳生物地理区。石炭纪,东欧板块东北缘、哈萨克斯坦板块大部分地区、佳-蒙地块南缘属于特提斯洋北缘构造域,发育了特提斯洋北缘腕足动物群,形成了特提斯北缘生物地理区,吉中地区腕足动物群属于这一生物地理区。空谷期—沃德期凉水型哲斯腕足动物群的形成是由于佳-蒙地块西端与塔里木板块以及华北板块西端拼合,形成了西拉木伦洋构造域,以及此时期全球降温事件导致的结果。古生物地理、构造古地理以及古气候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表明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应属于佳-蒙地块南缘的大陆边缘沉积。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晚白垩世化石木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3种出自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的化石木:嘉荫柏型木(Cupressinoxylon jiayinense WangR.F.,Wang Y.F.et Chen Y.Z.)、柳杉型木(Taxodioxylon cryptomeria Schonfeld)和黑龙江原始云杉型木(Protopiceoxylon amurense DU N.Z.)。它们分别与现存的柏木属(Cupressus)、柳杉属(Cryptomeria)和油杉属(Keteleeri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化石本研究与其现存近缘3属的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分析和已有的植物叶大化石及孢粉的研究成果,黑龙江嘉荫地区晚自垩世的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群由松柏类和阔叶树种组成,大多数是亚热带-暖温带分子,少量是温带分子。同时,嘉荫柏型木中真菌菌丝的侵入生长指示湿热生境的存在。上述证据表明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6.
东濮地区晚始新世沙河段组四段上部至三段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高的咸化型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存在着一个NNE向的隆起地带。早渐新世沙河街组二段轮藻植物群生长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古地形自南向北高低相间。晚渐新世东营组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的古地势较为平坦。  相似文献   

7.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宽城长城系页岩层位中微体古植物群的新资料,在所见35属85种中有5新属、15新种和1新组合,对不同层位微古植物组合特征进行了论述和比较,也进一步与邻区已知资料进行了对比,其中试用了相似系数换算和聚类分析微机处理等方法。计算结果定量地显示了宽城与邻区在横向与纵向上对比的亲疏关系,宽城长城系微体古植物群新资料可作为我国北方中元古代早期微古植物组合内容的补充,宽城剖面本身也应视为我国中元古代重要化石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老挝西北部和泰国东北部黎府构造带6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进行了放射虫化石调查研究,其中有5个点发现可供鉴定的放射虫化石,共鉴定放射虫化石9属23种,包括典型的晚泥盆世放射虫化石Helenifore robustum和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Albaillella cartalla,Al.undula,Al.paradoxa等,5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地质时代类似,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该调查成果表明,黎府构造带从泰国东北部延续到了老挝西北部万荣地区,其深海盆地演化历史应该在早石炭世晚期结束。  相似文献   

11.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12.
程立人 《古生物学报》2000,39(3):396-402
奇壁角石科(Allotrioceratidae)分子在我华北东部属首次发现。它产于马家沟组下部。界于Deformon-ceras-Peripatoceras与Polydesmia-Wutinoceras-Eosiotelus组合带之间偏下。奇壁角石科是Flower,R.H.1995年创立的,至今科内已建立6属13种和3个相似种。但以往所描述标本绝大多数仅保存有部分内体管,对其它特征所知甚少。文中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先后共选取采自渤海湾盆地垦利构造带的221块样品进行系统古生物分析,其中孢粉藻类样品130块(岩屑),介形类、轮藻、腹足类样品90块(岩屑),钙质超微样品1块,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序列的生物演化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深入剖析这些生储油层位的微体古生物群组合,进而揭示了区域古环境特征,对于开展区域地层对比,指导油气勘探和生烃潜力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黄马青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长江下游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中所产的遗迹化石是一个主要由节肢动物等造成的以水平进食潜穴和垂直的居住构造以及沿层面爬行的足迹组成的,分异度相对较低但丰度相对较高的遗迹化石组合。通过遗迹化石共生组合的分析,结合伴生遗体化石动物群的生态习性以及围岩物理成因沉积构造特征,阐明了黄马青组的遗迹相并对其古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简要地描述了其中11个主要的遗迹化石属种。  相似文献   

15.
河北曲阳灵山下石盒子组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之 《古生物学报》1993,32(2):218-226
研究河北曲阳灵山地区下石盒子组植物化石约18种,分析了当时的气候环境特点及变迁.并对主要植物化石进行属种描述和讨论,建立了1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Brachiopods from the late Ordovician (late Caradoc) Dulankara Formation of the Chu-Ili Range, Kazakhstan, are reviewed. Those from the upper two members of the formation, the Degeres and Akkol members,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New genera from the Dulankara Formation are Nikitinamena (Plectambonitoidea: Leptellinidae), with type species Nikitinamena bicostata sp. nov., and Weberorthis (Orthoidea: Plectorthidae), with type species Mimella brevis Rukavishnikova. Another new genus is Glyptomenoides (Strophomenoidea: Glyptomenidae), with type species Rafinesquina girvanensis Salmon from the Caradoc of Girvan, Scotland. Other new species from the Dulankara Formation are Holtedahlina orientalis , Platymena tersa , Christiania proclivis , Leangella ( Leangella ) paletsae , Metambonites subcarinatus , Ogmoplecia nesca and Plectorthis licta . The ecology and assemblages of all three members of the Dulankara Formation are identified or reviewed, and their pala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assessed: the Chu-Ili Terrane (on which the Dulankara Formation was situated during the Ordovician) formed part of the relatively low-latitude peri-Gondwanan complex of terranes, and was probably not far from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faunal links suggested between the Dulankara brachiopods and contemporary faunas from Australia are now perceived to be weak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无铰纲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3,32(4):400-417
研究了河北完县清醒剖面中寒武统张夏组至上寒武统凤山组酸解法所获得的无铰纲腕足类化石5500多件,详细描述了乳孔贝科2新属、16新种、3未定种,圆货贝科1新属、2新种.自张夏组至凤山组建立了8个无铰纲腕足类化石组合.对乳孔贝亚科的幼壳形态进行了分类,并研究幼壳的演化趋向.  相似文献   

18.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砂质和泥质灰岩、叠层石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含有著名的“淮南生物群”的重要分子。研究采用浸解法在该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疑源类化石,它们以球形亚类为主,在组合面貌上继承了其下伏刘老碑组的疑源类组合特征。但化石个体较大,多细胞植物碎片含量明显增加,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分布不均匀是九里桥组疑源类组合的显著特征。另外在该组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疑源类化石如:Bailikania diligena,?Lomentunella vagtinata Hermann。文中还对九里桥组的凝源类组合与宏体化石、叠层石礁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