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反向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由Cosgrove于1962年作为一种新的疾病首次报道,最初病死率并不高(5%左右),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笑  李天宪 《中国病毒学》2003,18(2):191-195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因此各国学者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因此各国学者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1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IBDV基因组由A(3.2kb)、B(2.8kb)两个双链RNA节段构成。A编码形成VP2蛋白(37-40k…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nse virus,IBDV)是引起鸡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危害除了直接引起临床症状外,更为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是破坏B淋巴细胞前体,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使鸡对其他病原的免疫力丧失,结果导致死亡。 IBDV最初被认为是呼肠孤病毒科的成员,主要是因为其在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出现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弱毒株对Vero细胞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的传统生产工艺是利用鸡胚纤维细胞增殖IBDV,但易被外源病原污染,且生产成本很高,借鉴国内外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生产的经验,使用Vero细胞增殖IBDV弱毒株,从病毒高峰出现时间、滴度峰值的高低、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IBDV对Vero细胞的适应性,敏感性以及适应后的种毒的长期保存过程中发现病毒滴度有下降趋势,试用了不同试剂对病毒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的典型代表,其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和致死性传染病。IBDV的自然重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新风险。本文综述了IBDV基因组节段重组和基因内重组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提出了该类病毒遗传演化研究以及疫病综合防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主要是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 (PCEF)增殖IBDV进行生产。由于SPF种蛋价格高 ,且SPF种蛋在取得及培养过程中易被外源病原污染 ,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生产成本很高[1] 。Vero细胞系是一种贴壁依赖性的传代细胞系 ,WHO已经批准用Vero细胞作为载体进行病毒疫苗的生产。目前已成功地应用Vero细胞生产出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狂犬病毒疫苗[2 ] 。用Vero细胞生产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也会有较好的前景。我们已完成了在Vero细胞上静止状态下增殖IBDV弱毒株的培养条件研究 ,而…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接种病毒后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代谢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染细胞对未感染细胞葡萄糖消耗的相对增加量α可作为IBDV增殖的参数。Α随感染过程而增加,当α达到最大值不再改变时,IBDV增殖也达最大。此点可作为培养IBDV时的收毒点  相似文献   

9.
小牛血清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增殖的抑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CS)对法氏囊炎病毒(IBDV)蚀斑形成的抑制机制。CS与鸡胚细胞(CEF)作用后,CS中的抑制因子能被细胞吸收。这说明血清中的抑制因子可附着在CEF上。细胞预先用CS处理,则吸附病毒的能力明显降低。还发现,若把CS加入琼脂培养液中,则能抑制IBDV的蚀斑形成。这说明CS能抑制病毒对其周围细胞的感染。CS对IBDV蚀斑形成的抑制机制,不是由于抑制因子直接中和了病毒,而是因为抑制因子附着在细胞表面,占据了细胞的病毒受体,从而阻止了病毒附着于细咆,以致抑制了病毒蚀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快速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长距离RT PCR一步扩增并克隆全长为 2 82 7bp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的B节段基因组cDNA ,通过定点的沉默突变在B节段编码区引入一个EcoRV酶切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分别构建IBDV的A、B节段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 ,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Vero细胞。RNA点杂交、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重组子在Vero细胞得到了表达 ;用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不断地接种新的Vero细胞 ,模拟病毒“传代” ,观察到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 ,产生了类似野生IBDV感染细胞时出现的细胞病变效应 (CPE)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符合IBDV病毒粒子结构的物质 ;酶切鉴定验证了所引入的分子标记 ,证实人工IBDV获得拯救。建立的基于长距离RT PCR和RNA聚合酶Ⅱ系统的快速、简易的IBDV感染性克隆构建方案 ,为开发新一代抗IBDV的基因缺失疫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步法克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前体多聚蛋白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存仁  梁志清 《病毒学报》2001,17(2):180-182
  相似文献   

12.
应用原位PCR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早期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接种 35日龄SPF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间隔不同时间采集法氏囊、胸腺、脾、盲肠扁桃体、肾、肝和腿肌进行了原位PCR检测 ,同时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无论是H毒株还是Ts毒株 ,接种后 4h肝、肾、脾等组织中即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 ,Ts毒株 4hPI从胸腺、盲肠扁桃体、腿肌等组织中也检出了病毒基因序列。接种H毒株和Ts毒株后 2 8h和 40h ,法氏囊淋巴细胞开始出现变性、坏死。在阳性信号检出的时间上 ,法氏囊较肝、肾、脾等组织是滞后的。H毒株较Ts毒株在早期对法氏囊具有更强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ZJ2000株的多聚蛋白(VP2/VP4/VP3)基因插入pCI质粒的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VP2/VP4/VP3,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进行了多聚蛋白的瞬时表达。以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为佐剂制备DNA疫苗,进行不同免疫剂量间、不同免疫途径间、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间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肌内和皮内联合免疫法效果最好,而口服和点眼等途径未能诱导足够的免疫反应;大于200μg的剂量DNA疫苗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二次免疫的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免疫。与常规的弱毒疫苗B87和D78相比,DNA疫苗产生中和抗体的潜伏期长、效价相对较低,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相当。本试验还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具有明显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NA疫苗能诱导产生保护性反应,为今后IBD疫苗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用长距离RT-PCR扩增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ZJ2000株多聚蛋白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电转化dam-和phoP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从Vero细胞中检测到阳性信号,SDS-PAGE和West blotting均可检测到41kD的蛋白条带。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可将外源基因导入Vero细胞,并进行转录和表达,具有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制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IBDV口服DNA疫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分子生物学进展赵轶暹,黄海波,郑明(中国兽药监察所,北京100081)1简介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可引起鸡的急性传染病,感染雏鸡法氏囊组织,杀伤B淋巴细胞,其它淋巴...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蛋白VP4在抑制宿主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为制备IBDV VP4的单克隆抗体,以实验室保存的融合蛋白His-VP4免疫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筛选、亚克隆后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VP4的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B3、3H11、4C8和4G6,经间接ELISA测定4株单抗的亲和力解离常数分别为4.61×10–11、1.71×10–10、4.26×10–11和5.02×10–11,均为高亲和力抗体。4株单抗的重链类型分别为Ig G1、Ig G1、Ig G2b和Ig G1。进一步以Western blotting鉴定,该4株单抗均能特异地识别IBDV的VP4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表明4株单抗均能识别IBDV感染DF-1细胞后产生的VP4蛋白。该单抗为检测IBDV以及研究IBDV VP4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报告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d disease virus,IBDV)cDNA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CH(鸡),DU(鸭),GE(鹅)和SP(麻雀)四种不同源IBDV分离株的vp2基因高变区。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表明,四种不同源IBDV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的同源性为97%,推导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98%,两个亲水区和七肽区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自然感染IBDV的鸭,鹅和麻雀不仅可成为病毒携带者或传染源,而且在病毒变异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在分类上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基因组长度约为25 000 nt~30 000 nt。反向遗传技术可以针对RNA病毒的基因组进行突变,是研究病毒蛋白功能的有力工具,也是对毒力基因进行突变,构建减毒疫苗株的新型方法。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建立和应用,推动了基因功能的研究和重组病毒疫苗的研发。本综述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冠状病毒反向遗传克隆技术,分别是基于痘病毒载体、基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载体和基于体外连接的反向遗传技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是成功建立反向遗传系统的冠状病毒之一,本文对反向遗传技术在IBV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危害3~12周龄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的禽双RNA病毒属,其基因组由A和B两个节段组成.研究表明,IBDV主要的抗原性及致病性位点均位于A片段,其中VP2蛋白具有血清型特异性位点,并能诱导产生抗病毒的血清中和抗体,是该病毒的主要抗原.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8/99株的致病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GX8/99,系1999年从广西一自然发病鸡群采集到.用原始病鸡法氏囊悬液连续3次人工感染SPF鸡后,再取其法氏囊制备悬液,分装,在-70℃保存.以此悬液经卵黄囊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随着鸡的日龄和接种剂量的不同,其致死率有很大差异.对28~30日龄SPF鸡,病毒接种量为200个ELD50时,感染后7日内死亡率最高可达73%~90.5%(11/15和19/21);感染量为20个ELD50时,死亡率亦可达53%~92%(8/15和23/25).以500个ELD50感染28~104日龄的SPF鸡,死亡率均在55.1%~67.2%;甚至113~120日龄的SPF鸡,感染后仍有10%~15%致死率.但128日龄的SPF鸡感染后既不引起死亡也不表现任何症状,但抗体全部转阳.人工接种发病死亡的鸡,其法氏囊的出血程度也随感染量和年龄而异.50日龄鸡接种2000个ELD50后,死亡的鸡100%(12/12)法氏囊严重出血;而40日龄鸡感染200个ELD50后,死亡鸡中仅17%(3/18)发生出血.在2、3、4周龄带有母源抗体的商品代蛋鸡,以2000个ELD50病毒接种后,只引起10%(2/20)、35%(7/20)和35%(7/20)的死亡率.但在5周龄商品代蛋鸡,仅接触感染的致死率可达61.3%(98/160).另一批商品代蛋鸡,在4周龄和5周龄人工接种200个ELD50病毒后,死亡率分别是81.6%~94.3%(62/76~33/35)和93.9%~94%(31/33~47/50).通过总共1200多羽鸡的试验表明,GX-8/99株是一个超强毒IBDV毒株,表现为高死亡率(最高可达94%),易感年龄延长至4月龄,中枢性免疫器官法氏囊出血严重和胸腺明显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